看到劍橋大學官網刊登的兩篇文章,滿有意思的
大意是:根據研究,過度獵捕海象導致維京人的格陵蘭殖民地崩壞
與我上一篇文章有關聯,在此分享
https://reurl.cc/V6nWDb Lost Norse of Greenland fuelled the medieval ivory
trade, ancient walrus DNA suggests
https://www.cam.ac.uk/stories/norsewalrus
Over-hunting walruses contributed to the collapse of Norse Greenland
以下主要翻譯上面第二個連結的內容:
根據一項橫跨整個歐洲、針對中世紀工藝品所做的研究,格陵蘭的北歐人
(Norse, 維京人)殖民地群落在15世紀神祕地消失,可能是因為對海象象牙的需求
而過度捕獵所造成。
西元985年左右,紅鬍子艾里克(Erik the Red, Erik Thorvaldsson)
在他被從冰島放逐之後,在格陵蘭建立了維京人殖民群落。在1400年代只留下廢墟
消失之前,持續繁榮了幾個世紀,甚至擁有自己的主教。
根據劍橋大學與奧斯陸大學的最新研究,在那數百年之間,幾乎所有在歐洲
交易的象牙,都是從格陵蘭西南部的維京人聚落所能到達的海域所捕捉到的海象。
海象牙是非常高價的中世紀商品,用來雕刻名貴的工藝品,例如精美的十字架
或是遊戲的部件,例如西洋棋或是維京人喜愛的 hnefatafl(板棋)的棋子。
著名的「Lewis chessmen」就是由海象牙所製成。
Lewis chessmen:12世紀用海象牙雕刻的西洋棋棋子
19世紀在蘇格蘭被發現,現存於大英博物館與蘇格蘭國立博物館
https://i.imgur.com/J48Alsh.jpg
https://i.imgur.com/RDCyl1Z.jpg Berserker 狂戰士
然而,根據研究,隨著時間慢慢過去,海象牙來自越來越小的個體,且通常是母海
象。基因與考古證據顯示,這些象牙是從更遙遠的北方所獲得,這代表當時的格陵蘭維
京人必須進行更長途且更危險的獵捕行動,但得到的報酬卻越來越少。
日益增加的國際貿易,讓非洲象牙在13世紀湧進了歐洲市場,從此改變了流行。
在西元1400年之後,就幾乎沒有證據顯示歐洲大陸繼續輸入海象牙了。
劍橋大學考古學部門的 James H. Barrett 博士,證明當時維京人放棄格陵蘭殖民
地,也許是經歷了一連串糟糕局面的結果,包括資源(海象牙)耗盡、不穩定的價格
、以及氣候變遷的惡化。
「格陵蘭的維京人必須透過交易從歐洲獲得鐵與原木,
最主要就是以輸出海象製品來交易。」
這位劍橋大學達爾文學院院士,也是刊登在期刊《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的此篇論文的第一作者,James H. Barrett 博士如此說道。
「我們猜測,歐洲的海象牙價格下滑,意味著若要維持格陵蘭殖民地在經濟上
的存續,就必須去獵獲更多更多的海象牙。」
「大量獵捕會迫使海象族群終止在其習慣地點的 haul-out(上岸)行為,
我們的發現顯示,這些獵人因為捕獲的海象牙越來越少,被迫必須冒險更深入北極圈
,這使得海象族群的下降情況更加惡化。」
其他促使殖民地崩壞的論點,包括氣候變遷(從14世紀開始,持續一段時期
的小冰河期 Little Ice Age)、以及無法持久的農耕方法,以及黑死病。
此論文的共同作者,奧斯陸大學的 Bastiaan Star 博士表示:「過度依賴海象牙
並非是格陵蘭殖民地消滅的唯一因素。然而,一旦海象的數量與價格雙雙下滑,勢必會
削弱格陵蘭殖民地的韌性(resilience)。」
https://i.imgur.com/OUMo08z.jpg
格陵蘭 Eastern Settlement 的教堂遺跡
直接用海象牙雕刻的工藝品來做研究的風險太大,所以研究團隊用來檢測的是
「rostrum」(吻突)部位。當時在運送海象牙時,是連著頭顱與吻部一起的,形成
一個「保護包」,送達當時交易中心城市*的象牙工匠那裡後,海象牙才與頭顱拆開。
https://i.imgur.com/jFfq2Ic.jpg 「rostrum」(吻突)部位
https://i.imgur.com/pFdAzLq.jpg 「海象牙保護包」
(交易中心城市*:包括 Trondheim(特隆赫姆 挪威)、Bergen(卑爾根 挪威)
Oslo(奧斯陸 挪威)、Dublin(都柏林 愛爾蘭)
London(倫敦 英格蘭)、Schleswig(什勒斯維希 德國)
與 Sigtuna(錫格蒂納 瑞典)
研究團隊總共研究了年代介於11到15世紀的67份樣本(取自上述地方的工匠遺址)
進行古代DNA(Ancient DNA)與穩定同位素(stable isotopes)分析,為這些動物的
性別與來源提供了線索。
同位素分析由劍橋大學的 Dorothy Garrod Laboratory 進行,DNA分析由奧斯陸大
學的 Department of Biosciences 進行。
研究團隊也根據「製造技術(manufacturing techniques)」來溯源,宰殺海象與
拆解頭顱的手法差異,也能幫助定位這些海象遺骸的時期。
https://i.imgur.com/UCeqDvY.jpg 拆解頭顱的手法差異
雖然無法精準地確認出處,研究團隊發現在大約13世紀的時候,這些在歐洲流通的
海象牙,大多是來自巴芬灣(Baffin Bay)海域的一支海象族群分枝。
☆地圖:https://i.imgur.com/FfC5xyW.jpg
要獵捕這些海象,必須要沿著格陵蘭的西北部海岸航行,而根據研究顯示,越晚期
的象牙越小,且通常是母海象的象牙。
Barrett博士表示:「如果這些格陵蘭維京人原本在迪斯科灣(Disko Bay)的獵場
,已經過度獵捕了,他們就必須更往北方航行,到史密斯海峽(Smith Sound)附近去
尋找足夠的海象族群。」
在這個最北的地區裡,在當地13到14世紀的因紐特人聚落遺址裡,曾經發現維京人
的手工製品。在埃爾斯米爾島(Ellesmere Island, 加拿大北極群島的最北島嶼)的
一處島礁上的因紐特人舊營地裡也找到過維京船的鉚釘,這相當有可能是一次失敗的獵
捕行動所留下來的。
Barrett博士表示:「在維京人殖民格陵蘭南部的時期,
因紐特人的祖先佔據了格陵蘭北部,
他們也許會遇到維京人並互相交易。
而這個維京船零件在如此遙遠的北方被發現,
顯示這些獵人為了追求海象牙最終可能會面對的極高風險。」
Barrett博士指出,這個地區的因紐特人比較喜愛狩獵母海象,所以後期從格陵蘭
輸出的海象牙中,來自母海象的比例變高,可能意味著維京人依賴因紐特人提供海象牙
的比例增加。
當一年中的大部份時間,海面都被冰所阻塞,維京人的獵捕季節很短,短暫的夏季
只勉強足夠划船數百里到遙遠北方來回而已。
紅鬍子艾里克的傳說(Saga of Erik the Red)本身可能也隱藏著 Barrett博士說
的「ecological globalisation」(生態的全球化):當供給減少時,對自然資源的追
求。近來的研究顯示,格陵蘭的移民是發生在冰島海象被獵捕到滅絕之後。
最終,曾經維持高價好幾個世紀,有著大理石般外表的海象牙,在13世紀西非象牙
貿易路線被開發之後不再受人青睞。
曾有紀錄顯示,在1120年代,格陵蘭維京人用海象牙從挪威國王那裡得到確保,能
擁有屬於自己的教區。然而到了1282年,教宗要求來自格陵蘭的「什一税」,要從繳交
海象牙轉換成繳交金或銀。這顯示在13到14世紀時,就已經出現過度捕獵造成海象牙價
值下滑的情形。
「當格陵蘭維京人越往北方追求著為數已不多的海象,交易獲得的報酬卻越來越少
,一定會來到一個再也無法繼續維持下去的時間點。我們相信這個『resource curse』
(資源詛咒),破壞了格陵蘭殖民地的韌性(resilience)。」
https://i.imgur.com/DBVvcus.jpg
來自中世紀 Trondheim(特隆赫姆 挪威)的海象牙工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