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說這本書叫這個名字,是因為中晚唐歷史是以中央人士的觀點所記載,對河北軍民充
滿偏見與歧視,所以作者引用另一本名著,說河北人是沒有歷史的人,這本書中作者整理
大量河北人的碑文,討論河北軍民的真實樣貌,題材算是相當特別
中唐時期的河北三鎮可說是安史的後續,始於樸固懷恩接受安史舊將投降,還讓他們領舊
部治故地,形成"河朔故事",藩鎮自行推舉節帥,掌管鎮內軍政財,只是名義上承認唐朝
皇帝,實際上無異於國中之國,這種情況在歷代非常罕見
歷代太平時期,只要朝廷不要嚴重侵害地方權益,地方政府及人士一般會支持朝廷,以求
穩定,但中唐時期的河北人傾向割據,朝廷屢屢征討都堅決抵抗,從這本書整理的一些資
料來看,河北人對朝廷相當反感,每當藩鎮易帥時都想施行河朔故事,少數願意歸順朝廷
的節帥都會被強烈反抗,還有人被殺或自殺
唐代以前都是將領本人挾持所部兵馬造反,這個時期是整個鎮的兵將都反對朝廷,節帥想
不從都不行
作者有整理河北人討厭朝廷的原因,主要是朝廷士大夫歧視河北人,認為他們沒有文化,
只會打仗,且河北人尊崇安史四聖,這是朝廷不能容許的
作者舉張弘靖為例,張弘靖是朝廷菁英,在中央當過大官,且出鎮過宣武及河東(他管過
的鎮都好有名),治績也不錯,元和中興時朝廷局勢大好,派他出鎮幽州
結果他老兄把在朝時那一套搬來幽州,歧視河北人只會拿刀不會拿筆,拆了安史的廟,還
苛扣朝廷派發的賞錢,導致河北復叛,而且河北人對皇帝底線很了解,知道只要不殺張弘
靖,皇帝又會承認河朔故事,看來朝廷不了解河北,但河北已摸透朝廷
這本書裡出現的藩鎮將領(大多反對朝廷),雖然都有漢名,但其實是外族,回鶻、契丹、
奚族都有,可能是反映安史之亂時河北漢人屠戮殆盡,之後河北居民以外族為主,這可能
也是河北人不願接受中央的原因
另外還有個主題,我本來期待這本書會詳細討論,結果沒有,就是河北三鎮抵抗外患的過
程,河北是外患最嚴重的地區,壓力向來很大,尤其幽州鎮首當其衝,文宗時的宰相牛僧
孺曾說乾脆放河北人去打外族,不要在意他們恭不恭順
歷代都投注不少資源在北邊,例如李成梁,率領明軍最精銳的部隊在這駐守,每年領中央
撥的大筆糧餉,但幽州以一鎮之力,不知道是怎麼做到的,可惜這本書沒寫,也找不到
甚麼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