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恕刪
其實科舉究竟有沒有那麼大的動力促進社會流動,我認為還有待商榷,至少在王朝中後期
以後,科舉造成的流動性應該不會像王朝初期那麼明顯。
如果要實打實地研究,根本問題還是在於史料的缺乏,像何炳棣的《明清社會史論》,就
把向上流動的最終目標定為進士。
而何氏光材料篩選就把傳記、名人集、墓誌銘都刪除了,因為這些資料都很主觀,集子裡
面的選人標準也很浮動,拿來量化一定會失真。
只能透過一些《進士登科錄》、《同年齒錄》為材料,但有些都是斷簡殘篇,也不是每次
科舉都有材料留下來。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很久以前讀的),以明朝來說,何氏認為王朝初期透過科舉(以及明
朝前期彈性的用人制度),流動性的確較明朝中後期明顯,而中期以後出身清寒的進士比
例逐漸降低。
搞不好科舉造成的影響根本就沒那麼大也說不定,倒是戰爭造成的社會流動(像明初戰爭
、明清戰爭、太平天國),這其中又以武人的崛起居多,流動性也比較明顯一點。
不知道國外有沒有學者研究歐洲或者其他地區的社會流動,也許有些方法可以參照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