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 淺析遼朝時期的漢人胡化

作者: cjol (勤樸)   2022-03-29 07:42:45
原文來源(責任編輯孫國軍):
https://www.zz-news.com/com/cfxyxbhwzxshkxb/news/itemid-44217.html
摘要:遼朝是一個由契丹族建立的草原帝國,在這個草原帝國之中,漢人的人口數量佔據
了大多數。為數眾多的漢人廣泛的參與到了契丹社會的各個方面,促使了契丹人在思想文
化、生產生活等方面的不斷進步,同時生活在遼朝的漢人,也不可避免的受到胡風的浸染
,從而在社會組織、經濟生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表現出了與中原漢人截然不同的面貌。
遼朝是一個以契丹為主體,以漢族為多數的多民族國家。大量遼屬漢人,在遼朝統一政權
的作用下,與其它北方民族共同創造了燦爛的遼代文明,從而為遼代的中國北方地區社會
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做出了意義深遠的歷史貢獻。與此同時,生活在遼朝的漢人群
體,在長時期的統一王朝大環境之下,也不免受到胡風浸染,高度胡化,呈現出不同於中
原漢人群體的獨特風貌。本文所謂漢人胡化,是指數量眾多的遼屬漢人通過統一的遼朝政
權的作用,在社會組織、經濟生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逐步地融入北族社會之中。
遼屬漢人集中聚居區域一是遼西和遼東所在的契丹本土地區,二是太宗朝從中原地區整體
劃歸的燕雲地區。從地理學的角度上觀察,這兩個區域位處中國北方長城地帶、歐亞草原
的東端,這一帶自古以來就是世界東西文化匯萃、中國南北經濟交融的文化交錯區域。早
在周秦之際,這一帶屬於北方戎狄集團和東胡、匈奴等北方草原民族與中原華夏系統民族
錯居雜處地帶,打從這個時期開始,生存在這一地帶的早期漢人,就在社會生活、文化形
態等方面,浸潤沾染上了濃重的胡風。魏晉隋唐以降,這一帶先後成為鮮卑、粟特、突厥
、回鶻、契丹等北方民族馳騁縱橫歷史舞台,此間生存於遼西、遼東、晉北和幽薊一帶的
漢人在經濟形態、生活習俗和思想觀念等方面,更是深受北方草原文化的全方位影響。從
這個意義上說來,遼屬漢人的胡化傾向,可謂與生俱來,源遠流長。
既然遼屬漢人有著如此深厚的胡化淵源,當他們以各種原因成為遼朝屬民之後,遼朝特有
的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環境,無疑會進一步促進他們在生活方式以及文化習俗等方面的
快速胡化。
契丹民族素以狩獵騎射為業,終遼一代,以契丹為代表的北方民族,對本民族傳統的射獵
畋漁生涯始終樂此不疲。這樣的生活環境和社會氛圍,使得相當一部分入遼漢人淡化了原
來的傳統生業,逐漸的習慣於氈毯廬帳,與馬牛雜處,居無常處的生活模式。隨著漢人生
活方式的改變,在他們的文化、習俗中也逐漸糅合了大量的北族因素。這部分漢人當中尚
武的氣息濃厚,多精通騎射,如韓知古家族中就有“善騎射而敦詩書”的韓匡嗣、“便騎
射而成性”的韓瑜等人。還有被譽為“夙蘊韜鈐之妙、尤精轂騎之能”的耶律元佐,他終
生作的都是陪伴皇帝的保衛工作。耿氏家族中的耿崇美,不但“善騎射”,而且通曉“北
方語”,耿知新“善騎射”,“自孩幼習將相藝,識番漢書”等。當時有相當數量的漢人
都取契丹名字,根據韓匡嗣墓誌,在韓知古的十一個兒子中,最小的兩個兒子一個叫圖育
氏,一個叫唐兀都,其名字都不是漢名,均為契丹名。《耶律元佐墓誌》中載,“(元佐
)生一子,小字度剌,漢兒小字藥師奴”。韓知古的第六代孫韓敵烈的墓誌就直接用契丹
小字書寫。
遼朝早期,入遼的漢人在習俗上與契丹人有著很大的差異。遼初漢人張礪曾經自契丹逃歸
中原,被契丹騎兵截獲押還後,太宗問其南逃的緣故,張礪回答說:“臣華人,飲食衣服
皆不與此同,生不如死,願早就戮”。①雖然南北風俗的差異並不是張礪南歸的主要原因
,但是從中可以看出契丹人與漢人之間飲食衣服的巨大差異是確實存在的。但是到了遼代
中期以後,情況就發生了變化。《宋朝事實類苑》中記載韓木巳,作為遼朝的使者出使宋
朝,期間竟然“嫌朝服太長,步武縈足,復欲左衽”。可見契丹境內的部分漢人已經習慣
於穿胡服。曾經多次出使契丹的蘇轍在《出山》一詩中說:“漢人何年被流徙,衣服漸變
存語言。”②描述的就是遼中京境內漢人的情形。蘇頌《和晨發柳河館憩長源郵舍》詩中
也記載了相似的情況:“山谷水多流乳石,旃裘人鮮佩純綿。服章幾類南冠系,星土難分
列宿躔。安得華風變殊俗,免教辛有嘆伊川。”此詩記述了蘇頌在契丹遼地柳河館附近所
見當地漢人衣冠服飾以及發式已漸漸契丹化的實況。他在詩後還附有一注,更加明確地點
明了契丹遼地漢民發式上受到契丹髡發影響已經契丹化。蘇詩注云:“敵中(指遼地)多
掠燕、薊之人,雜居番界,皆削頂垂髮(即髡髮),以從其(契丹)俗。唯中衫稍異,以
別番漢耳。”
在整體劃歸的燕雲地區,契丹統治者並未對漢人實行嚴格的強制性改俗政策。但是在統一
的遼朝政權的作用下,承襲唐末五代北方社會胡風傳統,遼代幽雲漢人的生活習俗也發生
了變化,同生活在契丹本土的漢人一樣在服飾上表現明顯。宋神宗熙寧年間,沈括出使契
丹,記載燕薊“衣冠語言皆其故俗,惟男子靴足幅巾而垂其帶;女子連裳,異於中國”。
③服飾雖有變化,但不是很嚴重。到了宋哲宗朝,經過近百年的胡化,燕雲地區漢人的服
飾變化在宋使眼中竟達到了“哀哉漢唐馀,左衽今已半”④的程度。1993年在河北宣化發
現的張匡正墓中,其墓葬前室東壁上相對繪有碾茶童子和吹火童子,二人一為左衽,一為
右衽,可知漢服和胡服都是當時北方社會中的流行大眾服裝。燕雲地區漢人髮式上的胡化
現像也是非常普遍的,《雞肋編》中記載:燕地“良家士族女子皆髡首,許嫁,方留髮”
。近年於河北宣化發現的遼韓師訓墓中,其前室南壁墓門兩側各繪一髡髮門吏,西壁繪一
髡髮馬夫;後室西南壁繪有一幅宴飲圖,其中一歌者髡髮。遼張世古墓,墓主葬於天慶七
年(1117),其後室東南壁所繪宴飲圖中,有一髡發男子;同時發現的六號墓,同為遼代
晚期漢人墓葬,墓葬前室東壁茶道圖中繪有三個髡發侍者形象。這些髡髮者的發式均接近
於契丹人,但墓主都為漢人,墓室中的壁畫描繪的都是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場景,所以這些
髡髮人應該就是有胡化傾向的漢人。
漢人的胡化,還表現在婚俗的改變之上。胡漢通婚在契丹遼地中屢見不鮮,太宗於會同三
年(940)十二月,“詔契丹人授漢官者從漢儀,聽於漢人婚姻”。⑤及到世宗即位之後
,契丹與漢族上層之間的通婚,不再以南面官為限。到興宗時期“謀臣韓紹芳獻議,(四
姓)方許婚焉”。⑥在胡漢通婚的同時契丹的某些獨特婚俗也在漢人婚姻中出現:
異輩婚,不同輩份之間的婚姻在契丹本土地區的漢人中出現較多:據《耿延毅妻耶律氏墓
誌銘》,耿延毅的原配夫人耶律氏是其舅父韓德衝的女兒,而他續娶的夫人就是原配夫人
的侄女。韓氏家族中滌魯的兒子,韓敵烈娶訛裡本娘子為妻。這位訛裡本娘子是蕭胡覩古
太師與當阿夫人的女兒,當阿夫人就是滌魯女兒,韓敵烈姐姐,也就是說敵烈娶了甥女為
妻。⑦異輩婚在燕雲地區不似契丹本土地區普遍,但是也有少數情況,以上層漢人為主。
在今北京(遼代南京)大興縣出土的《馬直溫妻張綰墓誌》中就有反映這種契丹婚俗對漢
人影響的真實記述。張綰的叔父祖名張儉,是遼聖宗時的著名漢官。張儉的二女兒嫁給了
鄭弘節,其女兒被封為為晉國夫人(即張綰之母)。這位晉國夫人就是張儉的外孫女,但
又嫁給了張儉的侄子張嗣復。這種異輩之間通婚的習俗在漢族的早期歷史中曾經出現過,
如漢惠帝曾經娶他的姐姐魯元公主之女張氏為妻,這便是舅父與甥女為婚;哀帝娶了他的
祖母傅太后從弟的妹妹,這是與外家諸姑為婚。但是從唐代就開始禁止漢人之間的異輩婚
,《唐律疏議·戶婚》規定雖無服,但輩行高於自己如“其父母之姑舅,兩姨姊妹及姨若
堂姨,母之姑,堂姑,己之堂姨,及再從姨,堂外甥女,女婿姊妹,並不得為婚姻”。至
此以後中原的漢人視這種婚姻為不正常的行為,在儒家的道德觀念之中是可恥的。但是這
種異輩之間的婚姻在北族社會中源遠流長,十分普遍,如契丹的九位皇帝中就有四位皇帝
(世宗、景宗、聖宗、道宗)與他們的皇后不是同輩人。在胡風強勁的契丹社會大環境下
,高度胡化的部分漢人在婚姻習俗上受到了北方民族的影響,與契丹人一樣視此種異輩之
間的通婚為平常之事。
游牧民族傳統的“搶婚”也出現在遼屬漢人的婚俗之中。在遼金時期流行於燕雲地區節日
“放偷”,在《契丹國志?歲時雜儀》和洪皓《松漠記聞》卷上中都有較為詳細的記載。
即在正月十六這天,縱偷一日作為娛樂,偷盜的內容既可以是物品也可以是女孩子。“放
偷”之日過後,雙方會共同飲酒慶祝,若偷盜的內容是女孩子,則成就一對姻緣。文惟簡
在《虜廷事實》中對於這種“偷盜女子”的行為有更為詳細解釋:“至有室女隨其家出遊
,或家在僻靜處,為男子劫持去,候月餘日方告其父母,以財禮聘之”。可見“放偷”一
俗應是源於北方游牧民族中的“搶婚”習俗。這種婚俗是中原漢人無法想像的,但是在幽
燕地區卻習以為常。此外,收繼婚,離婚,改嫁等中原漢人視為禁忌的婚俗也在遼屬漢人
中出現。
外,由表及里的變化。他們以遼人自居,自身的民族意識比較淡薄,其最典型個案例證便
是韓知古家族在有遼百年發展過程中與遼朝興亡的體戚與共。受北方強勁胡風的影響,遼
屬漢人形成了獨特的文化,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漢人,可以很容易的與中原漢族相區別。
到後來的金元時期,這一地區的漢人均被稱為北人,以與中原漢人相區分。契丹境內高度
胡化的漢人,在不同的時期通過各種渠道參加到契丹政權之中。這部分漢人雖然在政治上
處於從屬地位,但是憑藉著其較為發達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優勢,成為鞏固契丹政權的
中堅力量,並在很大的程度上改變了契丹社會的風貌。正是因為遼屬漢人活躍於契丹社會
的各個階層,才使得遼代社會呈現出胡中有漢,漢中有胡的獨特風貌,從而打破了周秦漢
唐以來長城南北隔閡的局面,長城於此時失去了其原來的意義。在契丹的統治時期,中國
的北方社會實現了南北的交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雛形開始形成。
註釋:
①《資治通鑑》卷281《後晉紀二》天福二年條,《遼史》卷76《張礪傳》中記:“臣不
習北方土俗、飲食、居處”。
②蘇轍.欒城集(卷16)奉使契丹二十八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397.
③賈敬顏.《熙寧使虜圖抄》疏證稿.《文史》,第22輯,128.
④蘇轍.欒城集(卷16)·奉使契丹二十八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396.
⑥余靖.《武溪集》卷18《契丹官儀》,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089冊,台北:台灣
商務印書館,1986,175.
⑦劉鳳翥,曹建華.《契丹小字〈韓敵烈墓誌銘〉考釋》,引自何振祥,《大遼韓知古家
族》附錄部分[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170-171.
心得:
胡化這觀點,以前的課本很少講
最多提到唐朝胡風盛行,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類
深入瞭解,胡化的蹤跡在各朝代都可能持續進行
像美國思想也是從民族熔爐進化到民族大拼盤
從不同角度、史觀論點去觀察文化的多元
而分僅單一、大一統的八股思想
作者: purue (purue)   2022-03-29 11:21:00
有道統就沒胡化
作者: gary76 (gary=yrag)   2022-03-29 12:16:00
生活習慣胡化和他們自認是大唐節度使沒衝突吧(
作者: chrischiu (mini)   2022-03-29 21:47:00
滿清則是全中國胡化,漢人衣冠已不復見
作者: gary76 (gary=yrag)   2022-03-29 22:58:00
多爾袞的大缺大德嘛
作者: zeumax (煙灰缸裡的魚)   2022-03-29 23:46:00
CK3 文化融合
作者: tomhawkreal (阿湯)   2022-03-30 19:37:00
漢人衣冠只留在京戲裡面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