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益] 古代的老國學如何培養政務能力?

作者: cjol (勤樸)   2022-09-10 19:38:09
#1Z5AV0yc (historia):
作者 cjol (勤樸) 看板 historia
標題 [請益] 翰林張佩綸後半生無法受到重用?
時間 Sun Sep 4 21:27:25 2022
───────────────────────────────────────
→ saram: 西學實用風潮來襲,老國學不受歡迎.
推 gundamx7812: 西學來襲wwwwwwwwwwwwwwwwww老國學不受歡迎wwwwwwwww
雖說老國學在晚清上看起來沒啥路用
但精實的人才大有人在:
https://mp.weixin.qq.com/s/6FIrzW-aMKyUU-Pjlg-sqw
曾鞏的生平,文化方面的成就不必細講,無論在教育、校藏、經學、史學、書法均有不凡
建樹。但真正把他和其他文士區分開來的,是一個極為突出的特點——內政數值超高。如
果王安石是一百的話,曾鞏至少也得有八十五到九十。
這個數值,不是說他在朝堂上玩政治是一把好手,而是說在地方治政上表現卓越。
曾鞏在越州任職時,正好趕上鬧饑荒,城裡義倉糧食不夠,四里八鄉的災民也難以聚攏過
來。曾鞏責令地方富戶各自申報家中儲糧,設了一個十五萬石的額度。申報存糧達到這個
額度以後,曾鞏把這些申報糧食以高於市價一點的價格就近投放市場,方便各地災民購買

懶一點的官員,可能會撒手不管,任憑災民逃去臨近州縣就食;狠一點的官員,可能會強
徵大戶糧食,惹出無數後患。而曾鞏的做法,是精算出一個「十五萬石」的均衡點,既在
富戶承受範圍之內,也剛好能滿足災民的最低需求,處於各方面都能接受的極限,讓越州
平穩地渡過了這一次荒年。
地方治政最考驗人的,往往不是政策本身,而是政策執行的分寸。不審時則寬嚴皆誤,地
方官得根據情況計算出最適合的執行力度,才能達成效果。曾鞏在越州的這個手段,可以
說是務實精準的典範。
後來他調任齊州的知州,一道任便連續打掉了曲堤周氏和章丘霸王社兩個黑社會團夥,又
搞了保伍之法,社會風氣為之一變。後來朝廷要修黃河,要從齊州抽調兩萬壯丁。按規矩
,是三丁裡要抽一個民夫。但曾鞏對數字極敏感,覺得這個數字有問題,細細搞了一回
人口普查,括出大量隱藏人口。於是「三丁抽一夫」改成「九丁抽一夫」,既滿足了朝廷
的人力需要,也減輕了百姓負擔。
曾鞏調任洪州之後,趕上瘟疫流行。他硬是用有限的預算,搞起一套防疫體系,縣鎮旗亭
一級級都要儲存藥物,還興建臨時隔離場所,把染病者登記造冊,給醫生們搞了一個KPI
考核制。等到朝廷的救濟撥下來,因為每一項防疫工作權責分明,掌握的數字又精準,曾
鞏可以從容調配資金,按輕重緩急來下發,錢使得極有效率。
更有意思的是,恰好這時趕上大軍討伐安南。軍隊每路過一地,都把地方折騰得痛苦不堪
。只有洪州,曾鞏早早做了接待預案,從軍隊駐屯地點、路線到勞軍物資的採購、運輸、
倉儲,都提前安排得井井有條。結果這支軍隊從經過到離開,洪州老百姓居然都沒察覺。
從這幾件事能看出來,曾鞏的做事風格非常務實、細緻,願意深入到最瑣碎的事務性工作
裡去。而且他腦子裡無時無刻不有本賬。每一項政策,都是經過精密調研之後得出一個最
優解,保證方方面面都能滿意。以至於有一次神宗跟曾鞏聊過天之後,感慨說世之言理「
財者,未有及此」。
所以曾鞏從來不是一個單純的文人,他同時也是一位政務能力超強的能員。面對民間疾苦
,別的文人還在琢磨著怎麼拽詞兒感慨,曾鞏已經擼著袖子跳下去解決了。
========================================================
好奇的事
這些老國學要研究經、史、子、集就忙不完了
政務能力又是如何練成?
刻苦自修?奇人教導?強大的幕僚?
作者: gundamx7812 (台灣沒人看足球)   2022-09-10 19:39:00
科舉本來就不只是考八股啊以明朝為例,明代科舉分三場,分別是考你四書五經的八股文,再來是試論、判語和詔誥等公文,最後一場是當朝時事的策論。
作者: vajra0001 (閒邪存誠)   2022-09-10 19:48:00
明代有觀政 清代有學習行走地方官就靠師爺了
作者: imsphzzz (大法師)   2022-09-10 20:56:00
古代又不是只念四書五經,然後考試也考四書五經
作者: purue (purue)   2022-09-11 08:31:00
感覺對數字敏感 在西方可能會是數學家
作者: FMANT (OE)   2022-09-11 11:16:00
考試只是過濾出人才的做法 你看誰辦事真的靠死書
作者: saram (saram)   2022-09-11 18:31:00
古代官場初階官進入後還要學實務(基建的智識),否則管不了部門裡的"吏"(有技術底子的常務小官).在"吏治"層次,日本是亞洲第一強的.日本沒有科舉,就沒有這個包袱.現代日本文官制度就是承襲古代吏治.當然新加坡文官素質也不錯.古代中國沒有外國競爭,每個官員辦事都是第一名.國與國沒有比較高下,自以為優秀.
作者: gary76 (gary=yrag)   2022-09-11 19:50:00
每個朝代學子的流行技能都不同的,宋朝的學子本來就流行學算數,而明中期的江南考生就多家族經商或要管理田產,自小就學會一手好算數能力,清代這類擅長算數和幾何的舉子就更多
作者: killeryuan (龍鳥)   2022-09-13 14:13:00
有些是家學 而且每家家傳的東西都不一樣
作者: saram (saram)   2022-09-14 01:43:00
日本古代就有工藝家族.自家教自家學.想學藝沒有家庭背景,只能被工藝大師收養.中國古代的史官,許多是家傳的行業.太史公就是一個典型.身分卑微,比奴隸好上一個等級.還有欽天監.這些都不算官,只是"吏".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