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fw190a (las)》之銘言:
: 再來套廣義的尋租理論(不要說啥只能講政府)。
尋租理論的核心概念,是生產要素(土地、勞動、資本)的擁有者,為維持其”獨佔”地
位,所進行的各式”非生產性”活動,亦即此一獨佔非自由市場自然產生,而是透過人為
力量去達成。
在自然產生的獨佔下,獨佔會產生無謂損失(獨佔者為自己利益計算,所生產的產品數量
,低於自由競爭下的產量(維持較高單價),所造成的損失)
但在尋租行為下產生的獨佔,則還要從獨佔利益中,扣除尋租成本(遊說政府,以法規政
策打造保護網的相關成本),故尋租行為會比自然獨佔造成更多損失。
會用尋”租”(Rent)的租字,則是因為在早年的經濟學界,認為地租是地主透過對某塊
土地的”獨佔(土地所有權)”而獲得,因此租字就衍生指稱所有”獨佔”利益。
: 其實有件事蠻明確的,
: 你今天不管租金是分成式或定額式,
: 只要是長期互動,只要農民/業主知道,
: 隨著收入提高,租金還會更高,
: 那其實就會降低他進一步投入的意願。
: 並不是說因此就不努力工作,
: 而是在生產方式上改良,投入更多資源尋求增進生產力的意願。
: 保持在那個模式下,地主與佃農都會削減進一步投資改良的意願,
從奧地利經濟學派的米賽斯開始,提出經濟計算問題:看不見的手,怎麼引導百萬、千萬
甚至上億的市場參與者(包含在看這篇文的各位),在市場上做各種經濟活動(買什麼東
西、賣什麼東西、做什麼工作、投資哪種產業)。
在米賽斯(1881-1973)的時代,蘇聯等共產國家採取計畫經濟模式來引導底下的經濟活
動:由黨中央的經濟小組帶領,打造每五年一期的大型經濟計畫來直接控制全部經濟活動
。
那米賽斯又怎麼看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計算問題呢?他們的回答是:
價格
土地的價格(地價、租價),勞動力的價格(薪資),資本的價格(股價、利息),商品
的價格
看不見的手,實際上是透過看得見的價格去執行引導的工作。
上面說了這麼多,我們回到原來的地價、租價問題:
台灣地主有塊土地,那地主與佃農應該拿那塊地種什麼呢?
答案是透過作物的價格,引導土地的價格,來讓這塊地用在最適合(最高價)的作物種植
上。
當佃農透過競價(定額租高低)的方式爭取某塊地的耕種權利時,也會評估此地能種植的
作物價值及產出,最終會選擇最有價值(賺最多錢)的運用。
所以不管是定額租,還是分率租,只要投資產生的,落入口袋的回報,高於其付出的成本
,地主、佃農都有誘因持續投資。
即使是戰後台灣,薪資與各種生產成本不斷提升,投資依然持續增加,廠商減少投資,並
不只是因為生產成本上升,而是生產成本與營收增長幅度間的”差額”決定。
以台灣土地為例,收入逐年增加下,租金也逐年增加,但決定地主、佃農投資行為的,依
然是差額的變化:
對佃農而言,若投資的收入增加,高於地租及投資成本的增加,佃農依然會投資。
對地主而言,若投資的收入(透過地租增加來表現)增加,高於投資成本的增加,地主依
然也會投資。
: 但這又的確能增加政府可支配的收入,
: 農業增產確保的糧食,以及相應人口增長的動力。
: 這些都會為稍後進一步工業化提供基礎。
: 另外自耕農自己經營的模式,
: 以及政府的參與搞出農會,
: 倒是以另一種形式打造出一個中層結構,
: 並在比較抽象的意義上,
: 強化了農民對於各種進步與投資的參與,
: 也就是對於教育的注重還有創新的方面。
: 則是有助於讓台灣工業發展,
: 能夠突破最低階勞力密集模式的理由。
關於教育一事,早年台灣大部份基層民眾,讀完義務教育(1950-1960是6年義務教育,19
68年才開始9年)就直接進社會工作,真要說教育投資的話,政府出資辦義務教育與強迫
大家去唸書,比土改等收入增加送子弟唸書的效果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