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等意音文字很顯然就是從圖畫演進成抽象符號再演化成意音文字
但表音文字有這樣清晰的設計脈絡嗎?
例如說他們是在甚麼情況下選擇設計輔音音素文字、元音音素文字、
音節文字、元音附標文字、半音節文字?
我目前知道的是世界上多數的表音文字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文字
古埃及文字的拼音系統採用的是輔音音素文字
但為何埃及人不設計元音字母?而只有輔音字母呢?
中東的阿拉伯文字和希伯來文字也是如此
後來希臘人感覺沒有元音不便,所以將部分輔音字改成元音字
印度人則是將元音設計成附標記在輔音字的旁邊
所以全音音素文字和元音附標文字的改良對象是輔音音素文字
反觀與埃及文字較無關係的表音文字如假名、注音或邁錫尼線型文字是音節文字
所以表音文字的發展脈絡似乎與我想得不太一樣
因為如果古人覺得意音文字字符太多不好記,他們可能會發展音節文字
藉此紀錄他們語言的所有音節,然後可能會再改進成全音音素等拼音文字
以此更進一步節約字符,而半音節文字則是過度狀態
但現實不是如此,所以古人設計表音文字的邏輯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