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saltlake (SaltLake)》之銘言:
: 這幾年各種新聞媒體常見到博愛座的紛爭。博愛座的設定是
: 讓大家禮讓老弱婦孺優先坐在這些位子上。可是近幾年來常
: 見到所謂的老人爭座的爭議。請問這類爭議大約甚麼時候開
: 始頻繁出現在我國媒體?
: 另外,我國傳統文化中有敬老一項,大家記得多少年前的
: 學校初中等教育(國小國中高中)的哪門課程,有教導敬老這
: 觀念嗎? 還是這始終只是家庭教育/社會習俗的一部分?
: 另外,印象中日本傳說有一則是成主下令把一定年紀以上
: 的老人丟到山裡面等死以節省糧食。有個年輕人還是中年人
: (男主)捨不得自己老母,就藏在家裡養。後來城裡出現某個
: 難題,男主靠著老母的經驗得到有用建議解決了難題。城主
: 因而解除老人廢棄令。
: 上面這是純粹傳說,還是像格林童話那樣,有歷史真實的
: 原型在其中呢?
昭公七年,宋國歲饑,公子鮑盡出其倉廩之粟,以濟貧者。
又敬老尊賢,凡國中年七十以上,月致粟帛,加以飲食珍味,使人慰問安否。
敬老是跟尊賢放在一起的,不值得尊敬的老人就只是依老賣老的老害
極端點說,難不成活過七十的殺人強姦犯你也要敬嗎
「棄老」的傳承世界各地不少國家都有
像古朝鮮也有所謂的「高麗葬」,北歐跟撒丁島也有逼老人跳崖的傳說
但這些世界各地的傳說通常都缺乏可靠的史料佐證
是真實的習俗、實史或只是令人毛骨悚的故事!?
日本的「棄老」傳說據說初見於平安時代的故事集『大和物語』
156段「姨捨」(也有版本在151段),大意為
信濃更科的男住民,小時候雙親過世,是伯母(おは=姨)如親拉拔他長大
後來伯母年事已高,男人的老婆嫌煩不開心要老公把伯母帶出去丟了
男人扛不住老婆碎嘴,就在月明之夜找個借口把伯母帶上山丟了
下山後回想起伯母的年長照顧悲從中來,看著月光照亮的山頂一整晚都睡不著
就詠了首和歌
我がこゝろ慰めかねつ更科や姨捨山に照る月を見て
沒有什麼能安慰我的心 眺望照亮更科姨捨山的明月
※ 歌語=口頭傳流傳與和歌相關的民間故事,大和物語就是根據這些歌語改編的故事集
然後就回山上把伯母給接了回來(此故事版本就此 The End)
這就是至今仍被稱為「姥捨て山」(うばすて山)的故事
最初的故事角色是「姨」後來被換成「姥」都是女性,有說法是弱女子比較容易丟(誤
但傳說、故事都很容易被加料出現各種不同的版本
像男人帶老母親上山,老母沿路折樹枝、葉或撒米糠等各種不同版本
兒子問為何,老母答怕你回去時迷路,然後被感動又變 Happy ending 之類的
也有原PO 那種靠老人智慧解難題之類的版本
也有的地方傳說是老人時候到了會自己上山,或歉收時上山少張嘴分飯吃等各種版本
各種版本有沒有真的可能發生過?啊哉,有可能吧,但也沒有可靠的史料佐證
江戸時代也有所謂的義民故事是
某年歉收飢荒,有個男人說再下去明年的稻種都要拿來吃了這樣不行
我跟我女兒就不吃餓死吧,這樣我們家省下來的稻子可以當明年村子的稻種
真的假的,反正死人無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