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在民國68年升格直轄市
以當時來說和台北房價比起來
有些區塊價格差不多
台北精華區的價格還是較高
但多出幅度約在50%~100%
並不會像現在差距這麼大
這個年代的高雄市 國營事業就業人口多
薪資穩定 現在沒落的公司在當時也曾風光一時
以硫酸亞 台船 都是代表
紡織 塑化 食品 鋼鐵 水泥在這個年代非常旺盛
唐榮 台塑 中鋼 中石化 嘉泥等都以高雄為重鎮
員工不少雖屬藍領
可是從業人員的薪資可不比一般公務員差
高雄市的平均薪資和北市差距很小
以百貨業來說
當時 台北以遠東百貨寶慶店 今日百貨 人人百貨為主
高雄大統百貨後來居上
蓋了全台第一間最具現代化的百貨公司
在台北SOGO忠孝店未營業前 都是大統囊括全台營業額最高的百貨
我個人覺得台北忠孝SOGO營業前和營業後
這個時點
剛好是台北和高雄差距的分水領
因為當一個國家剛開始在走經濟初升段時
製造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可是初升段結束後
重頭戲就會落在第三級產業
台北在民國75年以後 這方面快速發展
銀行 保險 證券 房地產往上衝
其中證券業 房仲(當時常被稱牽猴仔) 在79年以前 簡直是金飯碗
傳統產業勤勞一點一滴賺的利潤 在過去被視為經營者該有的價值
被金錢遊戲 價格疊疊樂 所創造的財富所衍蓋
台灣人在這場遊戲中 有趕快加入者 有看戲者 有唾棄者
台北得地利之便 金融產業群聚 金錢遊戲興盛
何謂得地利之便 上市公司總部所在
加上人口是第一大都市
就是大家選擇的標的
房價漲幅比高雄來得大
當資金匯集所玩的房價疊疊樂 會造成名目財富
而這些財富又再進場買
助長北市房價泡沫 拉大北高房價的差距
資產增值雖是泡沫 但仍會帶來私人投資
這個時點又剛好有2位數經濟成長率
大企業規模越大 就業市場也會產生質變
漸漸形成北市為白領工作的重鎮
而高雄相形之下仍是藍領為主
房價差距已拉大
民國80年代以後 企業出走造成很多工廠關閉
同時因為資本支出 產業升級 單位勞工產出率拉高
低產出率的勞工職缺漸被取代或消失
以藍領為主的高雄在缺乏新產業的進入之下
相對台北這種 就算工廠縮編 總公司也還在的穩定職缺
高雄失業率比較高
藍領從事的工作會讓自己了解賺錢很辛苦
所以從事風險性的投資或買賣
加上本身工作不穩定
對於房地產買賣會保守很多
這15年來高雄市民平均所得 增幅不大
和就業結構有很大的關聯
如果高雄房價要大幅度上漲 就業市場就要改變
單靠外來投客或是本地少數豪宅是無法撐得起高房價
高雄房地產這幾年也不是沒有漲
目前房價相對便宜 若是在當地有穩定工作
住在高雄 沒有負擔 生活也會過得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