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26歲才擁有一間自己名下的房子,姑且不論這篇心得文的價值性與專業性,
寫這篇就是想讓「第一次購屋的菜鳥」對購屋有個大概的認識,
也許內文有些不夠專業,但這是憑這2個月以來天天作的功課來寫,
只是為了與新手分享,麻煩不夠專業、需再修改的部份再指教。
買房子需要有相當的一個了解,不是指房屋買賣的專有名詞,
而是須透過網站、同事、長輩詢問及爬文去學習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我個人是以下列七點來做個分析,將下列各項以自己需求都列出來,
找房子也不是件很困難的事了。
首先是:
一、「地段」,電視節目常上的來賓,戴德梁行的顏總(網友評價兩極)最愛說的
一個重點就是「地段」,他認為地段決定一切,也許有的人不以為然,
但不能否認的,地段真的佔了蠻重要的地位,包括學區(特別12年國教下,
國小、國中、高中都會變得重要)、市場等生活機能,除了上述2樣外,
其他的公園、警局、捷運就是主觀去評估自己的需求。
二、「價格」,大概是自己月薪的100倍,而每月支付的房貸最好不要超過
薪水的三分之一,簡單說,以一個月入5萬的人,5百萬的房子就差不多是極限了,
個人認為不要為了買價格偏太高的房子而縮衣節食,以目前的年輕人來說,
生活若不講究有質感、品味,至少也不能只剩下房子,有些人買了房子,
娛樂生活就完全停止,因為薪水要支付都很吃緊了,也許在寸土寸金的台北市,
5百萬真的沒有參賽權,但是若以固定價格來買,中古屋或較郊區、南部的房子
都可以控制在這個價格內,講句現實的,月入3萬的人,就不要想買
5百萬以上的房子,因為真的會很苦,繳房貸繳到退休都不一定繳得完。
三、「公設」,公設真的很重要,以目前的新大樓,公設比在30~40幾%佔了大多數,
若買了30坪的房子,有10坪是要跟別人一起共用的公共區域,甚至是接近13坪,
那室內私有面積會相對縮水很多,新大樓的健身房、視聽室(有的還要付清潔費)、
游泳池(很多到後來都變成無水的游泳池,維護很麻煩外,花費也很嚇人)蓋得特多,
其實噱頭下,都是所有住戶共同要負擔這些「公設」,實際上使用的次數遠比
想像中的少,倒不如將這些坪數轉換成私人面積,豪宅的住戶或許不把公設
當一回事,那麼擁有豪宅的人,這篇文章完全不必再看下去了...
若以10年以上的房子,公設通常會包括車位,也就是說土地的所有權狀來看
似公設也不少,但扣掉車位所佔的坪數,公設面積會遠比近幾年新蓋的大樓少很多,
除了建築、消防法規的規範下,以前的建商也比較少這麼講究健身房、
造景之類的公設。
四、「車位」,也許現在我只有一部機車,但沒人能保證以後娶妻生子後會不會
再添購汽車,因此,建議還是要把車位考量進去,不然再去租車位除了不方便外,
也可以增加往後換屋的脫手性(有人一定要車位才願意購買),
現在購買房子加車位,房子跟車位都會有分別的所有權狀,因此車位不會包括
在公設面積裡,要注意。
五、「均價」,事先向多間房仲、網站、親友詢問,最好多看多比較,
才不會吃虧當了凱子,平常5元、10元都在節省了,在斡旋喬價格時卻讓
一直找不到機會殺下來,買了才知道自己是凱子,賠得可是以萬元以上計的,
到時後悔可是來不及,轉手就只好認賠囉。
六、「管理」,一間屋子的價值,管理也算是挺重要的,如果十幾年以上的房子,
有些管理室仍然很整齊、乾淨,常常公佈欄貼的出租、出售的訊息都會比較少,
個人的心得啦,一般的管理費有40元~50元,僅供參考。
七、「感覺」,這個算是很難去用文字說明的,一進屋子的感覺,採光、通風、
溼度都是考量因素,我有去一間屋子看過,當時是早上11點,炎陽高照,
屋內卻是像陰陰的快下雨一樣,感覺真的很詭異。
綜合上述所言,有人可能覺得廢話連篇,我只希望這篇若能讓幾位最近為了看房
想做功課的人有點收獲就不枉打字 這麼字的辛勞了。
(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