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大都會區特別是台北新北的房價都高一點,因此許多人會轉而思考公寓
但好奇房子是否年限到了,即使結構堅定正常,但銀行還是會不考慮地上權的價值,i.e.只有土地能貸出錢
因為根據以上的情況會出現下面的狀況討論
假設公寓60年,電梯大樓70年,並且區位的公設以及地段沒大幅改變
Case1
新電梯大樓假設2400萬,40坪,土地持分1/20,
70年時間,2400/70=34.28萬/年,住完還能傳給小孩
之後剩2坪土地,假設一坪50萬,也只有100萬價值(雖然不知70年後是否有這麼高)
因此使用30年後,還有34.28*40+100
Case2
30年電梯大樓假設1800萬,40坪,土地持分1/20,
40年時間,1800/40=45萬/年,
之後剩2坪土地,假設一坪50萬,也只有100萬價值(雖然不知70年後是否有這麼高)
因此使用30年後,還有45*10+100,但10年後剩100
Case3
30年公寓假設1200萬,40坪,土地持分1/5
30年使用時間,1200/30=40萬/年,大約可以住到老
土地如果一樣價值也是50萬/坪,價值為400萬,折價較少
Case4
55年公寓假設700萬,40坪,土地持分1/5
10年使用,700/10=70萬/年,在10年後房子就到期
當然土地如果一樣價值也是50萬/坪,價值為400萬,折價較少
====================
以上單純為假設,不過考量使用年限之後,電梯大樓土地持分少,的確比較不划算,當然電梯大樓也有其方便性
當然賣房的都會說有都更,電梯大樓持有坪數少,但根據目前政府以及台灣的經濟狀況,都更是否那麼快都有疑慮
而且最麻煩的是住戶的意見其實很難整合
所以不考慮這情況
但目前看到在賣房的似乎比較少把折舊考慮進去
因為如果這樣,
一年的折舊大約等於開價/(可使用年限)
所以假設D年開價P,如果公設或大眾運輸沒大改
在經過N年後房價應該變為
P-N*[開價/(可使用年限)]
但許多房子5年前和5年後賣價接近,但如此就假設台灣的房子是一直往上,但與經濟情況有點不符合
這邊就讓人有點想不通
不知大家是否能釋疑一下,在此先感謝大家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