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aitt (君子之交淡若水(M))
2018-06-23 14:31:52講句比較現實一點的好了,國家與企業總要發展吧,人民總要有工作有收入吧,
人口老化社會福利總要做吧,國庫總要有充足財源才能做事吧,
假如要搞好這些東西,重點是什麼? 第一是經濟,第二是經濟,第三還是經濟,
經濟搞好,國家可以掙得比較多的稅收,創造比較多的收入,企業盈餘增加,
人民所得增加,青中年失業救助與低收入的負擔減少,
相對的才能針對一些老人家與真正弱勢進行更好的福利.
問題來了,當一個國家地小人稠,人口老化情況嚴重,發展經濟又受限土地面積,腹地,
環保與天然資源不足問題,國家財政也沒那麼好,還要兼顧社會福利時,
振興不動產市場與價格拉抬經濟,改善國家收支往往成為一種必要之惡,
這種必要之惡就像是有些國家人口少,又四面楚歌,根本無法搞募兵制道理一樣.
台灣的問題在於島國經濟,面積小多山(36000方公里但能住的只有15000方公里不到)
超額人口(日據時期評估1000萬人為上限結果來了2300萬)
大量老人(65歲以上比率15%)少子化(每年出生不到20萬),你要發展經濟,
有地方讓你發展嗎? 光是土地面積飽和與環保就是問題,天然資源呢? 我們哪來的石油?
目前台灣主力在出口導向的科技業,確實創造不少收益,也確實吸引不少就業人口,
但是很多收入都在海外創造,服務業儘管也是主力,問題是民間消費不足,
觀光客創造的收益有限,相對限縮發展,政府長年以低利率低稅負來維持經濟,
與讓企業根留台灣,卻也造成了一些麻煩,像是利率,稅率難以升高,
未來老弱人口更多社福支出更大,節流不易只能開源.
不動產市場在台灣一向是'內需王',佔GDP比重與為國庫創造稅收從2010年起
就一直居高不下,儘管高房價是問題,但就歷史時空背景來說,卻也是必然產生的結果,
政府也不樂見房市一直委靡不振影響經濟,畢竟不動產可以創造GDP與就業機會的管道
可多了,像是都更,代書,設計,水泥鋼鐵,金融,仲介.且不動產價格上漲相對稅收也能徵得多,
若是台灣今天可以不靠房地產業就能維持經濟榮景與低失業率,
那麼當然可以放著讓它自生自滅,可現實不是如此,低利低稅環境下,
經濟對不動產業的依賴性只會更大,這也是為什麼看起來房價沒回多少,不過交易量減少,
政策就想要振興房市了,既然現階段大環境與政策條件有利房市發展,
那麼房價重回上升軌道甚至迅速改寫新高又怎會令人意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