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s8752134 (AndyChen)》之銘言:
: 剛花了一點時間整理了一下以全球前150個 "城市房價" 對比該國家人均所得的表。
:
: ※排序有中斷是因為同一國家只取最高城市,例如美國榜上10幾個,但只取紐約。
: ※黃底的是每年所得能購買的單位比台灣小的國家(城市)。
: ※冰島人均收入只查到幾年前6萬+水準,因此計算上以6萬來算 (實際肯定是更高)
: 同一個數據,每個人看的面向肯定不同,這個表我的解讀是這樣的:
: 1. 有些開發中城市的房價所得比其實比台北高 (如曼谷 / 馬尼拉)
: 該國的人民享受不到同樣水準的生活品質,但對該國人民來說房價負擔比我們重。
: 2. 房價差不多的城市,卻因為收入大幅的差異,導致台灣的購買力低落。
: 如房價在台灣數據上一名和次一名的瑞士 & 澳門
: 3. 從綜合數據來看最慘的城市叫 "北京"。
: 我大天朝第一城市,貴一點也挺合理(?) XD
: 其實綜合數據來看,與其思考如何打壓房價,不如讓政府多努力一點提高人均收入。
: 如果我們的人均收入能達到香港的水平(約莫2倍成長),那負擔自然會小上許多,對整
: 個市場也比較健康。
: 但如果一昧只想著壓低房價,人民的收入無法獲得有效的提升,那曼谷和馬尼拉就會是
: 一個很好的借鏡,即便房價相較於全球來看並不高,但因其薪資低,人民照樣痛苦。
人均跟外匯收入有關
這是資金池的概念
台灣一個池子 其他全世界又是一個池子
島上人口就是這麼多 你自己島內錢再怎麼流動 錢總量就是這麼多而已
但你買國外台灣沒有的資源 就是消耗島內的資金流出
但你如果出口全世界都想要的產品 科技 或資訊服務等等
錢就會灌入台灣這個資金池
所以能賺外匯越多的個人 或中小企業 或集團 才是重點
你看台灣以前老一輩傳說的台灣錢淹腳目的年代
是不是就是大量的中小企業主拿著一卡皮箱走遍全世界賺錢來的?
雖然台股也有類似的效果 不過只限於手上有股票的人 效果還是沒辦法全面
我認為台灣這一波疫情算控制得很好
反而該利用這個機會好好思考 下一個時代需要的科技是什麼
後疫情時代 或是疫情還沒結束前 會有什麼樣的服務業型態或工作型態出現
有沒有可能出現相關輔助的產業 或除了口罩以外大家都還是會想買的東西?
比方說像這個 https://lihi.cc/RpPlY 裡面提到的Augma
現在實際比較接近這個的是微軟的hololens
只是目前價格高還沒辦法普及到影片裡面那樣人手一機
台灣有沒有辦法趁現在疫情比較影響台灣內部小的時候 發展這種類似的關鍵零組件
或是衍生的新服務型態 或是資訊服務的內容等等
只有找到那個答案 台股或是台灣經濟
才是真的找到可以賣向全世界且讓人均收入提升的關鍵所在
只有單純在那邊炒台灣這個小資金池內的房地產 沒啥意義 都是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