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zxccxzewq3 (NGNL)》之銘言:
: 新手弱弱的借題討論一下
: 因為目前買房還是以自住為考量,還沒有步入到投資的等級
: 想討論尤其是大台北地區的房價
: 以主計總處統計2018年的薪資中位數大概在年薪49萬左右
: 在台北工作我們抓高一點,抓個60萬好了
: 扣掉日常開銷、孝親等等,假設能存30萬
: 出社會23歲,工作七年30歲,開始盤算成家買房的話
: 大概可以存210萬
: (工作初期可能沒有60、工作後期可能超過,就以60萬算)
: 以此做頭期,無後援下能買得起多少的物件?
: 800-1000大概就很勉強了吧
: 一個人住大概可以到50/p、要組家庭可能還要買到更大+車位,可能25/p就是極限了
推 F0r: https://i.imgur.com/iGqMTsV.jpg
這張圖滿震撼的,就是台股指數、薪資幅度、房價指數放在一起做對比的圖
突然找不到,但完全代表了資本主義的基本現象:「有錢人愈來愈有錢」
用理性預期出來的薪資成長,當然怎麼算都買不到「理想的房子」
所以才有人說高房價對國家整體發展不利 可是所謂的高房價是在特定區域
你不參加這賽局就沒有輸贏,或買不買得起的問題
年輕可以賭一把,租屋在市中心一邊職場中找發展,薪資成長大於對生活品質的要求
到了特定時機時,就一定會知道自己要往哪個方向去了,良禽擇木而棲。
目前比較糟糕的是區域發展跟產業發展不平均,大家都被困在一個城市裡面
不想走的很難過,願意走的沒機會
: 以台北市動輒60~80/p(甚至超過),現在想自住的年輕人都紛紛往新北去找
: 或許是因為這樣,導致勉強買得起的新北,房價跟著上漲
: 現在交通機能較好的各區域,或是規畫較好的重劃區,大概也都要40~60/p,
: 這又逼得大家又紛紛往淡水、基隆、新北其他更偏遠的重劃區來找
: 導致即使通勤可能要超過40分~1小時,也都不少超過20/p的物件
: 比較好奇的是,現在人口也開始負成長
: 這些年輕人買了這些偏遠、又不容易漲價的區域(至少看到不少版大是這樣討論)
: 未來還會有往市區內買的需求(或能力)嗎?(結了婚也是很多花費)
: 買房的人跟需求不會越來越少嗎?
板上總結:買蛋黃區&做功課研究囉
不動產的需求不只有自住 也是能讓資金停泊的商品
不要被限制在多少坪單價叫做「便宜」(詳見:錨定效應)
市場會反應合理的價格 哪怕是投資客炒上去的 或是當前不良政策導致的
少子化會不會讓房價下跌?讓哪個縣市、區域跌價都沒人說得準了
外部條件太複雜,考慮自己能接受的目標會比較舒坦啦
靠自己嘛就是會賺能存還要努力當股神,靠家裡就是投胎技能點的高。
最近重新反思才體會到為什麼建商有恃無恐
預售新成屋太適合特定族群年輕人,畢竟太多人存不住錢了
你要說房價太高也是可以啦 可是你跟他賭氣硬凹也沒用。
要用到的房子時,你就是會想買,與其十年後成家小孩出生
再來怨嘆為什麼不早點存錢,還不如早早認清事實
什麼方式置產、在哪裡置產?工作通勤狀態等等
幾乎跟大學選填志願一樣重要了,或者說大學本就只是起點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