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要怎麼處理,還是要由莊家政府決定
以台北來說,
古早時期,台北蛋黃區就仁愛路圓環,師大就偏文教區
等到晚一點,開發內湖/信義區,新的蛋黃又出現了
等到七號公園完成,大安區也加入蛋黃區行列
然後新北也從早期一環,板橋/新店/永和
因為交通的發達以前人口移動,許多外圍區域也加入蛋黃行列
因此政府再開發五股等地方
而且隨著高鐵/機捷開發,也讓A7/8/9開始變成台北蛋白
桃園/新竹也加入通勤的區域
台中也是有類似情況,
公益路/七期再到單元2/水湳
政府跟建商可以用交通建設/公園/圖書館,招商等等方式來增加機能
因此蛋黃區是可以改變的
所有蓋到發展差不多後,就會再找新的地方來開發
不知大家覺得呢?
※ 引述《lun0120 (Lun)》之銘言:
: 這幾十年來
: 台灣建商先是在蛋黃蓋大坪數
: 後來房市一路漲,為了把總價控制在上班族還有機會買的起的價位
: 開始出正3房
: 再來又繼續漲,開始出冒版3房(2+1)或2房
: 又繼續漲只好出1+1房(1房硬隔2房)
: 再來出單身小套房純1房
: 眼看蛋黃區1房產品也1000萬以上了
: 同樣的操作整套換去蛋白區使用
: 目前蛋白區這套也快run完了
: 只好改去蛋殼區實行
: 有點好奇哪天蛋殼區1房也千萬以上
: 建商還有什麼招?畢竟已經最外圍坪數也壓到最小了
: 改玩地上權?夾層屋?
: 建商要怎麼繼續把總價壓在基層上班族還能簽賣身契的價位呢(1000-2000)
: 大家討論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