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有個大前提
淡水的交通早就已經無法負荷當前的人口數
不是交通不夠好,是人相對太多
當時的都市規劃就沒考慮到這個問題
先不管淡北快要怎麼蓋
反正就是多一條路在台二線旁
而且一樣通到關渡
那蓋好以後淡水只會更塞
因為這會增加開車意願
有車但通勤只搭捷運的人看到多一條路自然會想改開車
你想,我想,大家想,車流就增加了
如果原本台二線每日要負擔100單位的車流
那淡北快蓋好以後只會變成兩條要“各自”負擔超過100單位
而不是你以為的平分成50單位
同時也只是把塞車的節點移到關渡而已
又因為淡北快是相對的捷徑(不用跟機車擠)
人會直觀的選擇最近的路
到時候變成淡北慢都不奇怪
這還沒考慮一堆看到淡北慢要開工而打算搬到淡水居住的潛在人口
德國已經示範過一次了
最後還只能把原本增設的道路部分廢除才改善
台灣也是有學者點出這個問題
阿不過台灣人不愛聽實話
只想聽政府官員形容的美好世界
真正改善的做法是學紐約開徵塞車費,越貴越好
平日上下班尖峰時段只要上台二線就是給我繳錢
保證車流少至少20%,政府又有稅收,雙贏完美
小坪頂那段山路就不用想了,除非能拓寬到和大度路一樣
否則只是一條小水管,幾乎不能舒緩交通
不要再說淡北慢對淡水是利多
我認為是扣分項目啦
對房價和都市發展不會有任何幫助
而且會加劇對淡水塞車的既定印象
我想寫一個慘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