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台灣在規劃郊區時
都只會說明房價低換空間的好處
卻不知道任何遠距離通勤都是成本
不可能無限上綱到全由政府吸收
為什麼會有交通問題
攤開地圖 幾乎都是落在以住宅為主的範圍
或是夜間>日間的範圍
事實上與其一直將都會圈無限擴張
還不如課徵稅 以降低對郊區的需求
鼓勵居民往市區搬回來
例如 明顯是睡城或夜>日特別多的行政區
扣掉幾個夜間商圈 以住宅為主的行政區
新北的板橋雙和三蘆新莊林口等等 台北文山
每年都要課徵夜間稅(名字可以再取)
只要住或戶籍在那裡就要多收一筆稅務費用
這筆費用可以改善交通 或鼓勵在市區蓋社宅
用這種稅務才能真實反映郊區的開發成本
而原文說到淡水其實是所有夜>日中最適合搞這種夜間稅的
因為明顯就是交通雍塞+高度住宅區導向
除非等到後期有產業園區 降低通勤比例在考慮移除
只是也能理解 在我國民意和民粹之下 這根本不可能發生
也很難有地方民代願意接受 因為一定會落選
但結果就是放任都會圈無限擴張造成無意義的交通雍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