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估價真的很看徵授信人員自己的主觀
如果他看多,就會盡可能的找價格更高的案例
附近找不到就往外找,最近找不到就找更久之前的,並且在估價判斷上說盡好話
反正只要說得過去,在分行經理權限內大家自己人說好就好
如果是送總行、送區域中心的案子,就有要被打槍的覺悟,畢竟上級單位就公事公辦
反之如果徵授信人員看空,那縱使是在同社區同大樓同樓層同價位的案例有到,他也會依
照他自己的主觀
比如什麼政府打房阿什麼景氣衰退連十藍燈對房市不利這種魯空語言來給你保守估價。
說到底,銀行估價就真的精準嗎
縱使是做很久的徵授信人員,魯空也不少
即便行情有到,而且案例好幾個,相似度也高
他們也會認為
「以前才多少,現在這樣合理嗎?」
「房價漲50%,你覺得這裡的生活環境機能條件有成長50%嗎?」
「最近一兩年的房價能代表什麼,笑死」
「政府在打房一直升息,景氣又衰退,年輕人是沒看過房價跌的ㄏ一ㄡˇ?」
「房價泡沫炒這麼高了,顏炳立張金鶚說都在示警了,低薪少子化房價所得比!@#$%」
所以有的時候買房子
價格就算買的合理,能不能得到銀行端的支持,還是只能看運氣,只能多找找多問問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