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時間內中古屋及預售量縮是跑不掉的,但預售交屋可能會撐起明後年的量。
其實今年上半年就有這個現象了,只是後來被新青安的新聞掩蓋而比較沒人在意。
所以明年可能會看到移轉棟數沒掉多少但仲介代銷死一片。
至於後續,只能講不確定性太大,預測的準確性都不高。
比方說,禁轉後Nova大是講買的還是投資客為主,但新聞跟一些名嘴都講是自住客為多。
這個可能有地域差別吧,目前也沒有比較完整的統計數據證實。
大環境的話,有美國軟著陸+降息跟AI利多,台灣景氣應該還不會太差。
但連Fed都無法準確預測兩年後的美國經濟,我們又怎知AI熱潮何時結束?
另一方面QE時代的終結也是事實。
雖然之前印出去的錢收不太回來,但在通膨陰影下就算景氣轉差也不太會有QE。
所以資金行情告一段落應該是避不掉,只是程度大小而已。
台灣房市大家會對比的,多是14-16年的修正跟90年代的泡沬化。
但前者是有QE當背景而後者則有產業外移空洞化,所以很難簡單對比。
再加上前面講的不確定性,我覺得各家預測都看看就好,單賭一個並不是好事。
個人看法是,槓桿開太大的要及早去槓桿,就算目前撐得過去也不要賭央行會轉向。
基準利率再往上調是一件可以預期的事,光這點可能就要再盤算清楚了。
自住的話,若蛋白蛋黃區可以負擔的話,看市況入手會是一個不錯的方案。
長期來看,蛋白跟蛋黃受少子化影響會少得多。
雖然這波價格可能會修正,但長期還是會反應通膨。
沒錢買蛋白的,可以等等再拔草測風向,蛋殼在這波修正是跑不掉的。
若沒新青安或寬限就買不起的麻煩租房就好,人生還有很多事值得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