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蠻佩服這種"安慰劑經濟"商業模式,還有把這一套搞的風生水起所謂的「教主」們,只是看到社會上這麼多人買單還是覺得有點難過,而且也認同這篇文章最後這些課其實是助長台灣「不重視專業」的風氣。
懶的排版, 如果覺得版面傷眼的請看原文連結…
原文轉於 INSIDE 2017/6/1 精選轉貼
https://www.inside.com.tw/2017/06/01/placebo-economy
安慰劑經濟:崛起的商業模式
人在現實生活過得越辛苦,越傾向尋找心靈慰藉。
前言
雖然類似情形在軟體工程界屢見不鮮,但近年從複數領域的朋友都聽到類似的「教主」案例:有些圈內專業人士非常反彈的人掌握了話語權,輕者出書受邀、開班授課,重者傳授錯誤知識給大眾、毀損同業形象,才發覺這種「安慰劑經濟」已經在各行各業「發揚光大」了。
先舉兩個例子:
地下電台
小時候我父母那一輩流行的東西。任何人都可以用市話 call in 進去唱歌聊天互動,主持人跟你搏感情,順便販賣一些宣稱有病治病、沒病強身的高價健康食品,你以為買到的是健康,其實你買的是邊緣人安慰劑。這是一種在那個年代行得通的商業模式
邪教
我對正常範圍內的信仰都是正向的評價,大多數信徒也都因為這樣得到一些安定的力量,但少數被帶偏或者自己走偏的人為了得到一個虛假的安慰,不惜犧牲掉更多東西(金錢、家人、朋友、前途)對邪教的高層來說,其實這也是他們開發的一種商業模式。
安慰劑的需求從沒消失,反而增加了
現在地下電台的模式比較少了,對邪教的崇拜也不如往年瘋狂。其他國家我不清楚,但台灣人對於「宗教式」的慰藉需求不但沒有消失,反而隨著十幾二十年來經濟下滑、實質收入降低,而有顯著增加的趨勢。因此這些「安慰劑經濟」便以不同面貌出現在你我面前,對一些「有辦法」的人來說,「創教」反而比「創業」還好賺。
比如:
有些程式課程,不需要真的教會寫程式,只要讓學員「覺得」自己會寫程式即可
有些「藝術治療」課程,不需要藝術治療師執照、心理師執照或相關學位,只需要念過藝術課程、讓病人覺得開心即可
這些「教」的特色有:
與行銷話術結合,專攻「不切實際」卻龐大的需求(三天精通程式、看懂 K 線賺大錢)。
心靈慰藉成分遠大於實質效益(真的有用很難,讓你相信卻很簡單)。
不具備專業沒關係、沒有療效也沒關係、甚至非法執業也都沒關係(只要顧客相信即可)。
資訊發達≠正確的知識容易被傳播
資訊發達不等於正確的知識容易被傳播。相反地,因為垃圾(偽)資訊的浮濫,能見度反而在很多時候決定了一個論點能否被看見。因此資訊越發達,「能見度」反而越重要。
於是:
有心人士能花錢買頭版、善於操縱人心、工於話術的人士能用行銷話術讓你相信,再加上「喜歡」這類東西的人佔了大多數,於是很多真正具有專業知識與能力的工作者,能見度遠不比起這些「安慰劑大師」。
如何避免掉入「安慰劑經濟」的騙局?
不要相信「白吃的午餐」
你不相信路人會送你一百萬,會說他是金光黨,那為什麼要相信七天可以速成一種程式語言?或是相信一門課就可以讓你變成全棧工程師?如果一個報酬聽起來很吸引人,那麼請先去了解它合理的代價是什麼。
▲設計對白:那你怎麼自己不複製?
不要相信「成功的方法可以複製」
有些「慰藉販賣者」也不是省油的燈,既然有這個價值,我就賣很貴,可能有人就會以為賣這麼貴一定有價值。
所以另一個鑑別的方式就是「可複製性」,不管是:讀書的方法、創業的方法、學習的方法、賺錢的方法。
如果方法是可以用簡單的 SOP 實踐,讓你快速得到成就感,(e.g. 複製貼上一段又一段的程式碼就可以成為大師)。不管方法再神奇、價格再昂貴,只要它「可以被大量複製」,或是「秘笈洩漏出去就沒價值」,那就表示大部分人都能做到。
一個大部分人都能做到的事情,不會有價值
如果有,那只會是機會財,越多人知道就沒有賺頭。
打從心底相信真正的專業無法一蹴可幾
心理問題就找心理師或精神科醫師,想當厲害的軟體工程師就從紮實的基礎學起,想致富就先做功課,搞清楚市場運作再投資。
總歸一句:
有病就要看醫生,不要求偏方。
給身為專業知識者、專業工作者的建議
做與不做,都有責任
這裡所謂的責任,是指「影響別人的責任」。越是有專業素養的知識份子,越容易因為知道自己的不足,而害怕「誤人子弟」。
的確,任何一個建議,只要掛上專業身分,都會影響到他人的人生。但現實中更悲觀的一面是
永遠有更多真正的冒牌者講話比你大聲。
選擇默不出聲,一方面也是讓這些冒牌者能夠作為這個專業領域的「代表」發聲(雖然無法直接類比,但法律上有所謂「不作為犯」可以當做概念的參考。)
不要被「冒牌者症候群」嚇到裹足不前
「發聲」的作為有很多種。如果不喜歡揭露冒牌者、與他們作對,分享你認為重要的事情,也是一種積極的作為。另外,分享你的專業不只是消極地抵抗「安慰劑經濟」與冒牌者的方法,它至少能帶來四大項好處:
知識整理,強迫內部重組:整理腦袋的非結構化知識,讓它們更系統化、更有脈絡
擴大人脈,接收外界刺激:與同好、同領域專業人士互相交流、成長
自省:公開言論強迫自己接受多元意見,也培養檢視自己論點的習慣
品牌經營:每個人應該都要跟別人做出差異化。
相信我,生活真的很難
因為生活很難,所以大家希望有高報酬的目標。因為生活很難,所以大家希望輕鬆就可以達成。但也因為生活很難,這兩件事情絕不可能同時發生。(如果有,一定是你投胎變成富二代或中樂透了)。謹記這一點,不要被安慰劑的商業模式迷惑了,不會被迷惑的專業人士們,也請努力做對的事情。
後話:適度尋求慰藉是好的
我們都知道過量酗酒會傷身,也知道喝它是為了爽;我們也知道過量吸菸會傷身,也知道抽它是為了爽;我也認為適度花錢在娛樂、調劑與尋求慰藉是好的。
但很多人卻以為他上的課、他繳的錢、他買的療程、秘笈是有效的,其實卻只是買到安慰劑(誤以為有效 vs. 真的有效)。這種「標示」與「內容物」不相符的情形,消耗的不只是買單的智商稅,更助長台灣「不重視專業」的風氣,這種風氣無形之中貶低了多數人努力的價值。
如果我們都覺得自己的專業有價值,那不妨一起做個微弱的掙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