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就當作我老調重彈吧。
我不喜歡蔡明亮導演,儘管他得過許多國外電影獎項,提升了台灣
在國際上的知名度,但觀其影、聽其言,我怎樣都無法喜歡這位知名的
大導演。
我曾經租過「你那邊幾點」來看,我很努力地想讓自己融入導演的
思維中,這個方法我嘗試過很多次,在許多電影(包括非商業片)中,
都有不錯的效果;我這邊指的,是我可以理解導演的隱喻或暗示,明白
導演拍這一幕的目的,就像賞析詩詞裡的影射一樣,我總能獲得許多樂
趣。
顏色、物品、穿著、事件、場景、台詞,每個導演喜歡使用的隱喻
方式不同,只有蔡導的電影,我一直無法融入電影裡面。這種感覺很像
我在閱讀一些另類的新詩,有的是拼貼、有的是字隨意的亂湊、有的是
句子隨意排列,它們傳達出一種後現代的思考方式,但總讓我覺得已經
失去「詩」本來的味道。
蔡導的電影,對我來說,已經失去「電影」的味道了。
等等,先別批我,我必須在此強調,每個人對「電影」的定義不同
,我想傳達的,僅僅是蔡導的電影不符合我對「電影」的看法罷了。
他的電影,無法引起我的共鳴(對許多人來說,似乎也是如此),
他的隱喻,無法獲得我的理解,這是一種極端獨立的藝術形態,曲高和
寡,我想這樣形容他應該很貼切。
然而,若只是單純如此,我也不致於討厭他。真正讓我討厭他的,
是他對於一般電影大眾的態度。
例如,他說過:「要面對的,是被好萊塢電影洗腦的觀眾。」
「洗腦?」
如果說喜歡看好萊塢電影是一種愚蠢與固著,那麼看扁觀眾的究竟
是觀眾自己,還是某位大導演呢?
我想多數人並不反對蔡導拍攝他所謂的「藝術」電影,但若要將不
賣座,或者很少人懂得欣賞的責任怪罪在觀眾上,這種觀點也太過自我
中心了吧?
「曲高」必然「和寡」,但呼應者少,不是觀眾的責任,而是常態
分布下的自然結果;但呼應者少,這是導演的選擇,你要走這條路,就
必須有此心理準備。但蔡導的表現與言論之所以令人失望之處,莫過於
他搞錯了,他錯將責任歸在觀眾身上,這種自我中心的人,讓人討厭,
並不意外。
嗯!好吧!若你要說這是媒體為他惡意塑造的形象,我卻想說,一
個巴掌拍不響,不是嗎?若不是他常說些怪罪觀眾或嘲諷觀眾的話,又
豈會惹來今日眾厭?
至於對國片的責任,老實說,如果每個拍電影的人,都要為國片著
想,責任實在太重了。國片缺乏市場,不只是導演的責任,觀眾的口味
與長期充斥外國文化的影響更大,我雖然不喜歡蔡大導演,但他的電影
為台灣爭取到許多鎂光燈是不爭的事實,這一點,我們該給他掌聲,而
不非加以非難。
但回到原來的討論上,我實在無法喜歡這位藝術工作者,他可以有
他的堅持,他可以繼續拍他的電影,但他若能少些對觀眾的嘲諷與責難
,我想我會更尊重他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