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片名是「刺殺尼克森」,但是尼克森並不是整部電影的主角,或更精確地說,
尼克森只出現在電視談話中。電影的主角是犯案者──一位生活中屢遭不順的市井
小民,而對於實際準備並進行謀殺行動的描述,也只佔了這部九十五分鐘的電影的
最後廿分鐘,之前的敘述都是為了後面的行動作鋪陳。
從各方面來看,山繆.畢克都不是一位成功的人。他一再想與離婚的前妻復合,卻
屢次遭到回絕。在工作上,他由於某些因素離開了原本工作的輪胎行,並在一間家
具行覓得銷售業務一職,雖然業績不差,但是因為對於這份工作需要說謊難以妥協
,以及與雇主之間的摩擦,以致於不歡而散。之後,他試著向政府申請貸款用來創
業,卻未通過。姑且不論畢克自身是否投入足夠的努力或是否對自己的作為負責,
這種種情況造成了他憤世嫉俗的想法。
畢克把所有的問題歸咎於整個社會及政治體制的腐敗,相信若要改變現狀,就必須
從權力中心下手,因此在申請貸款被拒後,累積許久的情緒被引爆,決定選擇某個
尼克森在白宮的日子劫機撞入白宮。著手準備的過程中,畢克錄了數卷錄音帶給音
樂大師伯恩斯坦,並在進入機場時寄出,向他揭露自己的身分、背景及犯案動機,
「我自認是一粒微沙。在名為美國的海灘上,有兩億一千一百萬粒沙子……如果幸
運的話,如果幸運的話,我將採取的行動會讓當權者知道,即使是最最微小的沙子
,也擁有摧毀他們的力量。」雖然最後計畫並未成功,但這是一種發聲。
持有如此想法的畢克想必不是個案,他只是把想法付諸行動的極端份子。套一句美
國喜劇演員Chris Rock對於「辛普森殺妻案」的說法:「我並不是說他應該這麼做
,但我了解。」1974年的美國正值政治腐敗及經濟、社會問題眾多之時,許多人的
美國夢破碎,希望似乎不復存在,政治人物的保證全都成了謊言。
在以權力中心為主軸或宏觀的方式所書寫的歷史系統中,我們很難深刻看到單一平
凡人物的情況或想法,不過這裡出現了一位欲改變大環境並為自己留下紀錄的「某
個人」。安迪.沃荷曾經說過:「未來,每個人都有成名十五分鐘的機會。」這句
話套在畢克身上一點也不假,從他的謀殺行動開始到生命結束的那段時間,就是他
成名的十五分鐘。
這部以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算是非常接近史實。最直接的不同,在於電影將本名
「Samuel Byck」的當事人改名為「Samuel Bicke」,以減低其親屬的困擾。根據
網路上的資料得知,當初事件發生時,媒體只報導了劫機事件,而並未揭露劫機的
理由(為了避免有人模仿這種犯罪手法),直到這部電影上映,這個針對尼克森的
謀殺計畫才被大眾所知。由這點看來,這部電影似乎也帶有相當的重要性。
最後還是不得不說一句,Sean Penn的演技真是太好了,雖然電影中沒有指明畢克
的精神問題,不過Sean Penn確實將患有躁鬱症的山繆.畢克做很好的詮釋,他的
情緒掌握讓這部電影更加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