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六去看了這片
相較於部份板友,我想我對這片的背景也算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所以我有一點不一樣的感覺
也就是說以下雷很大
===
先說說劇情方面好了
我是沒看過小說啦~所以我也不知道跟小說的內容比起來如何
但這片的確是有點歷史不正確
(例如Anne Boleyn其實從小就待在法國王宮,到十幾歲才回來的)
或許這些變動是為了劇情張力吧!
但我覺得很多地方該有張力的地方又跳太快了
例如宗教改革的部份應該可以多加著墨
電影裡也沒有強調第一任王后出自西班牙王室
也沒說明這個婚為什麼離的這麼辛苦
而亨利要把Anne砍掉重練好像很簡單
我個人覺得,Anne Boleyn對英國或歐洲的歷史其實是有一定程度影響的
或許,就算她不出現,亨利八世還是一定會因為某個美女而鬧離婚
但是,Anne Boleyn就是那個導火線
她用盡心機讓亨利八世離婚
她導致了英國國教的出現,因為這樣,也間接導致英國和天主教國家的對立
新教和天主教的對立也讓英國國內動亂了數十年
她對英國的影響,絕對不是只有生下伊莉莎白女王而已
這點在電影裡算是有點簡化了,或許是因為重點要放在這對姐妹之間吧!
===
至於服裝佈景方面則是華麗到不行
這方面保證值回票價
但我印象中,好像在劍橋的國王學院禮拜堂裡看過
有個屏風牆是亨利八世送給Anne的結婚禮物,沒去取景有點可惜了
當國王絕不是送送珠寶那麼膚淺而已
而那條以字母B為鍊墜的項練則是其來有自的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f/f2/Anne_boleyn.jpg
這是Anne Boleyn的畫像,項鍊作的挺像的
===
再說說角色方面好了
Mary Boleyn的角色相對平面,這也沒辦法了
比起Anne的確是比較沒辦法發揮
但我覺得娜塔莉波曼把Anne Boleyn演得算是不錯
我很欣賞的一幕是,她第一次收到國王的禮物
命令隨從打開它時,眼裡閃爍著得意的光芒,臉上滿是勝利的表情
但卻壓抑著慾望,命令隨從退回國王的禮物
這時候的Anne已經變了,她不要小小的珠寶,她要的是后冠
正如比起以前的她,已經不以當國王情婦而滿足了,她要的是正式的加冕
Anne Boleyn在我的想法應該就是這樣一個心機有餘但沉穩不足的女人
她可以欲擒故縱得到亨利八世,讓他不惜和教廷翻臉
她的聰明可以讓她當上王后,但卻缺少讓自己留在這個寶座上的智慧
Anne忘記了,她雖然擄獲了國王的心
但國王畢竟是國王,是不可能從統治者淪為她的獵物
這之後的Anne開始吃醋,焦慮,易怒
她一但失去收放自如的能力,她的魅力也就隨之消失了
再加上在那個時代,她的工作本來就只有為亨利生下繼承人而已
亨利八世離婚,為的是要個兒子,而不是為了她
最後幾段,我覺得娜塔莉波曼的演出算是頗有深度
被囚禁在倫敦塔內,輕度崩潰的恍惚
還有在步上斷頭台時,恐懼又倔強的樣子
道盡了失勢的王后有多無足輕重
她靠的是亨利八世的迷戀而一步登天
因此,她一但失去國王的愛,也就落得比前任王后更一無所有
===
最後,我對電影快要結束前,一些關於主要角色後續發展的字幕有話想說
第一,雖然在"伊莉莎白女王"等字樣出現的時候
聽到預期中恍然大悟的嘆息聲
不過不知道會不會有人誤會伊莉莎白女王是亨利八世的繼位者?
事實上亨利八世的繼位者是愛德華六世
也就是片中最後亨利八世移情別戀的珍·西摩所生的孩子
然後是瑪麗一世,第一位王后所生的女兒(愛德華六世早死,未婚,無子)
然後才是伊莉莎白女王
這就是為什麼"伊莉莎白"片中,瑪麗這麼討厭這個妹妹的原因之一
如果再回去看"伊莉莎白",可以看到瑪麗稱Anne Boleyn"婊子"
因為Anne踢掉了她母親的后冠,然後還虐待瑪麗,生病也不幫她醫治想害死她
亨利八世為了求子娶了六個老婆,但他的三個合法子女反倒都沒有後嗣
因此都鐸王朝結束,算他活該
第二,Anne Boleyn的舅舅,湯馬士·霍華德(諾福克公爵)
片尾說他和他的兒子及孫子都被判叛國
事實上他和他的兒子被判叛國跟Anne Boleyn沒什麼關係
跟亨利八世的第五任王后比較有關係,因為第五任王后是這位諾福克公爵的姪女
而這位王后因為政爭和私生活不檢點等因素也被砍掉重練了
連帶拖累諾福克公爵和他的兒子
Anne Boleyn的舅舅是第三代諾福克公爵
而他同樣被判叛國的孫子,是第四代諾福克公爵
也就是"伊莉莎白"片中的主要反派之一,那位諾福克公爵
這位諾福克公爵是天主教世家,因此反對新教的伊莉莎白女王
曾經想要娶蘇格蘭的瑪麗女王
(也就是"伊莉莎白2黃金年代"中,被砍掉的那位女王)
因為瑪麗女王也有英格蘭的繼承權
第四代諾福克公爵想娶了她,然後推翻伊莉莎白,就可以統治英格蘭
(這件事在"伊莉莎白"片中有稍微提到,但不是重點)
然後就大致像"伊莉莎白"片中所演的(雖然不完全相同),被爆料了
輸了的人就是叛國罪人了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