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吐溫曾說:"Life would be infinitely happier if only we could be born at
the age of 80 and gradually approach 18.",受到這句話的啟發,史考特‧費茲傑羅
創作了《班傑明的奇幻旅程》,這是他原本收錄在《爵士時代故事(Tales of the Jazz
Age)》裡的七篇短篇小說中的其中一篇。終於,在這位文豪逝世近70年後,大衛芬奇和
Eric Roth(【阿甘正傳】、【驚爆內幕】、【慕尼黑】等電影的編劇)以大刀闊斧的氣
勢,聯手把這部短篇小說改編後搬到大螢幕上。整部電影製作精緻,幾乎每一個環節都細
膩無比,以更現代、更浪漫的方式,來詮釋班傑明‧巴頓的奇幻人生。
電影版的【班傑明的奇幻旅程】於生命、夢想做了絕佳的細膩刻畫,對於同樣身為「人物
傳記」類型的電影而言,編劇Eric Roth和【阿甘正傳】時一樣,運用了許多的時代象徵
性,創造了許多經典的電影對白,更刻畫了一個浪漫淒美的奇幻人生。雖然電影版的【班
傑明的奇幻旅程】將大多數的時間放在生與死的交錯上,但是最讓我感興趣的,是改編後
的電影劇本,似乎隱隱約約透漏了【大亨小傳】味道,甚至於原作者費茲傑羅的人生歷程
。
費茲傑羅成名甚早,可是婚後為了維持家裡極大的開銷,加上妻子精神出了狀況,讓他無
法專心創作小說,不得不替報章雜誌寫些東西,甚至開始酗酒,死前的費茲傑羅開始替好
萊塢編劇,過世時年僅44歲,直到他死後人們才開始注意到費茲傑羅作品的偉大。
原著裡,班傑明有一個名為希爾佳的妻子,當他妻子步入中年時,這對夫妻早就貌合神離
了,爾後的故事裡,希爾佳根本完全從班傑明的人生中缺席。電影版的【班傑明的奇幻旅
程】把希爾佳這個角色做了點變化,編劇把希爾佳改成了黛西,一個讓班傑明愛了一輩子
、直到他死亡都陪在班傑明身邊的美麗女子。有意思的是,黛西(Daisy)這名字正是費
茲傑羅最著名的小說【大亨小傳】裡的女主角的名字,同時,在研究費茲傑羅的人,絕對
會把費茲傑羅的妻子塞爾妲(Zelda Sayre)和黛西拿來做比對,因為黛西的許多人格特質
正是塞爾妲的真實寫照。把女主角改編成風華絕代的芭蕾舞者、名字又叫做黛西,不得不
讓讀過【大亨小傳】的人會心一笑。除此之外,把原著裡的兒子改成女兒,更是符合費茲
傑羅的人生,他和妻子塞爾妲育有一女,直到他死時都不停地利用信件和女兒聯絡,和電
影裡班傑明寄給黛西和女兒的明信片做對比,這也是為何我相信編劇在詮釋班傑明這個角
色時,參考了費茲傑羅的人生。
在最初短短的小說裡,費茲傑羅並未大量著墨於故事配角,反而特別強調主角班傑明特殊
奇幻的悲劇人生,把他每一個年齡層的與眾不同和心理變化、晚年哀戚都精簡細膩地描述
出來。相較之下,班傑明的愛情生活就沒有電影版的那麼浪漫又淒美了。原著的班傑明在
外表50歲,實際年齡20多歲時娶了一個漂亮的年輕小姐,但是到了妻子4、50歲時,外表
看起來像2、30歲青年的班傑明卻開始嫌惡自己的妻子,認為自己的妻子太過陳舊、無趣
,不但樂於向社交活動發展,甚至跑去從軍、讀大學,與妻子和家人漸行漸遠。費茲傑羅
筆下的班傑明過著逆轉的人生,體會人生的悲歡離合、愛恨情仇,但是當他逐漸年輕時,
依然逃離不了時間的壓力,終究和所有人一樣接受死神的編制。原著的班傑明是一種奇蹟
式、幻想式的悲劇,但是在電影裡,編劇很細膩也很善良地讓這位班傑明擁有更多的浪漫
和幸福。
電影版的【班傑明的奇幻旅程】和原著有幾個較大的差異。首先是時代背景,在電影裡班
傑明出生於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並參與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但在原著裡,班傑明是出生
於南北戰爭開始時、並參與奪取西班牙殖民地的美西戰爭。其次,是班傑明的設定,班傑
明一生幾乎都和家人綁在一起,父親雖然感到害怕,但並未丟棄這個孩子,而班傑明則是
一出生就是個小老頭,不但說話像的80歲老人、有鬍子、稀疏的頭髮,甚至還愛抽雪茄。
而晚年的班傑明則是純然的幼兒化,除了身理變化外、心理變化更劇烈,甚至遭到自己兒
子的嫌惡,甚至被命令要叫自己步入中年的兒子為「叔叔」。
在【大亨小傳】裡,黛西是蓋茨比心中的理想女性,但是當蓋茨比功成名就時,黛西早已
嫁作人婦,並且喪失了當年兩人相遇時的天真,黛西享受著富裕物質的生活,不美滿的婚
姻雖然束縛了她,但是黛西卻也以已婚婦人的身分享受著蓋茨比的追求。故事講述了美國
夢的成功,但同時也描述了美國上流社會的空虛生活,那是一個沒有義務、沒有責任甚至
缺乏夢幻的世界,並且描述了金錢的腐蝕和道德的淪喪。到了故事結束時,蓋茨比為了替
開車撞死人丈夫情婦的黛西頂罪,被那名情婦的丈夫槍殺身亡,生前是紐約長島最有錢的
富翁,蓋茨比的葬禮卻冷冷清清,連黛西都沒參加。這樣一個浮華卻淡漠的世界,以某種
角度被移植到【班傑明的奇幻旅程】電影劇本裡,因此在電影中,我們看見班傑明和婚姻
不美滿的女性偷情,而班傑明的富翁生父的葬禮上,不但參加者了了無幾,連班傑明都冷
冷地和他的黑人養母說:「你才是我的媽媽」。
原著裡班傑明娶妻時被自己的岳父嫌惡到了極點,認為50多歲的人怎麼配得上自己20出頭
的美貌女兒;可是到了妻子4、50歲時,班傑明卻用當年岳父嫌棄他的話來排斥著自己的
妻子。原著中的班傑明在肉體逐漸年輕時,貪圖著時光與享受,可是當他漸漸萎縮、變得
年幼時,青春的肉體卻又裝著無人在乎的老年悲涼。班傑明的性格帶著些許費茲傑羅筆下
的「淡漠」,但是在電影裡,編導讓班傑明多了豐富的情感以及浪漫的深情,甚至強調「
對於夢想的熱切追逐」,如此一來Eric Roth在改編這部作品時,更把蓋茨比最引人注目
的人格特質給添加進電影裡了。
電影最美的,就是班傑明對生命的體會與愛情的奉獻。班傑明為了黛西犧牲奉獻自己的後
半生,因為他經歷過年老的滄桑、看遍死神多次造訪養老院、失去過眾多摯愛好友,因此
他下了最痛苦的決定,離開妻子和女兒,孑然一身地離開家,只因為他看出妻子對於自己
青春逝去、但是班傑明卻日益年輕的徬徨,更害怕女兒成長過程缺少人父的陪伴和正常且
健全的家庭。當班傑明離家十多年,再次和黛西相遇,兩人於旅館的親熱來得自然、來得
甜蜜,卻又有著生離死別的哀傷。和蓋茨比或費茲傑羅不同的是,這兩個男人把自己的一
生獻給最愛的女子,而落得晚景淒涼,但是Eric Roth卻善良地給予班傑明溫暖的死亡,
當外表年幼的班傑明開始癡呆、健忘時,冥冥中的安排讓他回到他成長的家,而他心愛的
黛西也重回他的身邊,直到死亡兩人都在一起,班傑明不但不需要和蓋茨比一樣準備一盞
燈碼頭綠燈苦苦等待他的黛西,更彷彿安慰了這位抑鬱而終的美國文豪在天之靈。
追逐夢想的熱情、生命的無常、返老還童的悲哀,關於時間、關於理想、關於愛情,電影
都用深刻穩重又帶點俏皮的方式告訴了觀眾。無論是船長死前的那段話,還是教班傑明彈
琴的老奶奶,甚至是被雷擊中七次、平凡卻又如此不凡的老人,都有他們獨特而豐富的人
生。身為一部改編作品,Eric Roth雖然把故事重心放在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找尋無限大
的可能性,如何不自艾自怨,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定位,但卻同時保存了原作者的爵
士年代精神。
對費茲傑羅而言,爵士年代大約是1918到1929,一戰結束、大蕭條還未到來,人們沉浸於
福華世界、享樂主義盛行,因此費茲傑羅認為這個是一個奇蹟的年代、一個藝術的年代、
一個揮金如土的時代,同時也是一個嘲諷的時代。這個時代充滿了對浪漫的渴望,燈紅酒
綠的奢華背後隱藏的空虛無奈,徹底地表現於費茲傑羅的作品裡。
因此電影裡的黛西享受著青春的美好,悠遊於世界各地、享受著舞台燈光和觀眾的掌聲,
但她同時也懷念著班傑明,對於那個不停寄信給她的男子念念不忘。而班傑明代表著無可
救藥的浪漫,他在外表蒼老的時候就想挑戰自己的極限,跑去拖船上當水手,無可救藥地
愛上有夫之婦,永遠不忘要寄信給黛西,甚至深情地在黛西出事時徘徊在巴黎醫院街頭。
當兩人的生命終於在中年時期交會,他們享受著最浪漫的一切,不按照世俗的規定過著平
常生活,一起兜風、划船、游泳,用最浪漫的方式掌握著人生中的每一刻,因為他們都隱
約知道,錯過了現在,未來就不可能廝守,即便有生命傳承,班傑明和黛西的晚年就會成
為他們年輕時的反轉,老傢伙和年輕人終究格格不入,此時已經不是世俗帶來的困擾,更
多的是愛人間的愁苦、擔憂和自慚形穢。
為了強調班傑明的時代性,類似【阿甘正傳】的偽紀錄片方式,電影利用兩次世界大戰、
火箭升空、披頭四等時代標記做為故事背景,加上近幾年發生的卡催那颶風,今昔對比下
把班傑明的人生拉得真實卻又遙遠。單相對的,電影卻為了鋪陳班傑明生命中的每一個細
膩處,導致電影顯得有點冗長,特別是在暢談生命定位和人生夢想時,【班傑明的奇幻旅
程】缺少了【阿甘正傳】的明快感,當然,這部電影細膩的佈景和特效所營造出的大時代
浪漫氛圍,卻是極少電影可以突破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