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結論,我認為哈利波特7-2是這系列電影中最傑出的一作。
這結論當然非常主觀,或許會有人傾向將其票房的成功單純地歸功於「最終回」
三個字,因為是最終回,所以理當可以將先前積累的人氣與能量全都加總起來,
有此戰果並不意外。
果真如此嗎?
老實說還真的無從否定這可能,畢竟我們已經有個票房狂飆的變形金剛三在前,
即使劇情如此粗糙、擺明消費粉絲對變形金剛的愛、且導演跟主角都不想幹了,
還是賣得強強滾。雖令人討厭但無可辯駁地證明最終回確然有不可阻擋的魅力。
即使都跟你講難看,你還是忍不住想買張票進電影院見識到底有多難看。
但哈利波特7-2做得好太多了。它的表現確實讓我這個從小說跟到電影的人心滿
意足,看的時候感動落淚,看完後餘味滿分。對於編導精巧的設計、改編,懷著
感激的心情收下。甚至想要寫篇文專門討論它的改編手法。
(以下有雷)
但在認真文之前,還是先當個單純的粉絲尖叫一下。
本片的三大觀影重點:石內卜、石內卜以及石內卜。(啥!?)
咳,抱歉,稍微修正一下。是石內卜、麥教授、以及貝拉。
石內卜,一個感人落淚的(傲嬌)好人,想當初第六集老鄧剛死,哈利波特版曾
發起一個「小石究竟是好人還是壞人?」的投票,結果超過九成的人仍認為他是
好人,儘管才剛把老鄧給轟得遠遠的依然眾望所歸。如此牢不可破的好人命格,
第七集果然也只能讓他壯烈淒美地去了。
所以,在接續上集的「佛地魔得到接骨木魔杖」之後,第一個鏡頭就是本集真正
主角(?)石內卜教授的憂鬱背影。沒有人知道他在想什麼,沒有人知道他站在
哪一邊,沒有人知道真正驅使他一路走來的動力是什麼……
……這實在太萌了,我還能說什麼呢?
他在影片中的死是壯烈的(說來,本集幾乎所有正派人物死去的過程都沒拍出來
(弗雷、路平、東施……),他是唯一有完整交代、而且是超越原著敘述的角色),
在他被娜吉妮一下一下活活咬死後,搭配後續的回憶片段,那催淚效果之驚人就
甭提了。而那個可愛到不行的幼年石內卜又是怎麼回事啊!?莉莉妳真的是眼睛
瞎了才會選到那個詹姆波特啊!
然後是麥教授,我想大概不會有人能輕易忘懷她發動「行行起」的雕像大軍之後,
突然露出小女孩般的興奮笑容:「我想用這個咒語好久了說!」,那場面印象實在
太過深刻,在滿場笑聲的同時,彷彿看見麥教授粉絲團的人數正在+1、+1、+1
地往上狂飆中。
而她挺身而出與石內卜鬥法那段也令我印象深刻,雖然毫不猶豫挺身保護哈利,
在揮動魔杖前仍不免遲疑,她雖然法力高強卻不擅戰鬥,何況杖尖相對的是以前
的同事、曾為鳳凰會的戰友,也是此際切齒痛恨的仇敵,這一切彷彿均在那短短
的遲疑間便已訴盡。第一下施法仍稍弱,然後越打越順手,最後石內卜被逼逃走
的瞬間她爆出「懦夫!」的斥罵,那是積壓了多久的怨恨,考慮小石背後的苦處,
卻又是多大的諷刺。這個懦夫正是十九年後哈利仍不斷記起的「最勇敢的人」。
當然,不能不提的是「妙麗喝下變身水假扮貝拉」的那段,同個哏雖然上集已經
玩過很多次,「七個波特」只是好笑而已,Daniel其實沒辦法真的演出各人不同
的特色,導演也沒對他做此無理要求,只是配上各自的聲音(其實算有些作弊但
也無法),效果達到就迅速進入下一段的劇情。而「三人喝下變身水混進魔法部」
才算真的開始玩變身哏,三個大人演員演孩子均有可觀之處也有笑點,卻都不及
Helena這次的表現。
從一開始在沙灘上出現的瞬間就說服了我,那真的是「妙麗意圖假扮貝拉」。在
那外表下彷彿憑空出現了妙麗的靈魂,因為扮演著自己討厭的角色而低垂著頭、
肩膀畏縮,踩著不習慣的高跟鞋,我甚至頓時懷疑該不會是Emma化妝成貝拉
吧?但隨即撇開這念頭,何必捨近求遠?Helena自己就是做得到這種演出的。會
閃現這個念頭,正是她實在表現得太有說服力了。
……我承認自己其實是對貝拉這角色滿有愛的,這也是為何對於收她的方式感到
怨念很深。我真的很期待這幕「兩根魔杖射出一陣陣光芒,兩個女巫四周的地板
變得灼燙並開始龜裂。這兩名女子都毫不留情地痛下殺手,想要取對方的性命。」
在電影裡被實現啊!
這幕「茉莉單挑貝拉」可說是小說打王前的高潮,茉莉還一邊打一邊向周圍放話:
「不!退下!退下!她是我的!」至此史上第二強家庭主婦的形象已經確立了。
(為何不是第一?因為最強家庭主婦是哈利他媽莉莉啊,不覺得從頭到尾佛地魔
吃的鱉都有莉莉的魔手在背後嗎?這是一部老媽威能全開的作品。為什麼佛地魔
最後會輸?就是因為他的老媽不夠威嘛……)
原本送走貝拉的應該要是這麼豪華的場景,在電影裡像海盜決鬥般「打過來,打
過去,然後一方倒地」的軟弱收尾是怎樣……(無力)我只能說服自己,是為了
平衡考量,若「茉莉單挑貝拉」弄得太炫,後續「哈利vs佛地魔」豈不要使出
後橋背摔才夠看?
粉絲吶喊到此告一段落,接下來進入正題:試論改編電影與原著書寫策略之不同。
哈利波特從來不是一部容易被改成電影的小說,因為它的體裁就不是為了改編成
電影而貼身打造的。J.K.Rowling最厲害的是結合各種已有的神秘傳說創造出一個
充滿奇趣的魔法世界,再用多得數不清的小彩蛋把所有縫隙塞得滿滿,以致每個
人物都很鮮明立體,且多與我們所熟知的典型截然不同。
當這種創作轉到在時間極有限,精確到以秒計算的電影裡,就必須砍掉非常非常
多東西,讓粉絲們相當遺憾卻只能接受。「沒辦法啊,電影嘛……」、「唉,要完整
的世界觀,果然還是要看小說啊。」,彷彿先天就輸一半,其實若能從文字直接
得到畫面的讀者,會覺得改編成電影不夠好是極為正常的,畢竟沒有什麼東西能
凌駕自己的想像。
而同時,Rowling也有弱項。她的人物與世界觀很強,塞伏筆的手法也很熟練,
可她的打鬥,真的寫得很糟。
這弱點在前三集尚不明顯,畢竟一個十三歲以前的小鬼,要期待他有什麼精彩表
現也很難,所以就這麼將就地過去了。但當進入第四集,哈利的戰士屬性越來越
明顯,也開始每一集至少死一個重要角色時,那種照理來說應該是高潮戲卻無法
滿足的感覺亦越發顯著。
例如第五集的魔法部大戰,整個場景堪稱混亂,重要角色天狼星死得輕若鴻毛已
為人詬病許久。第六集老鄧死得也輕易到讓人認為「不是裝死就是早已計畫好」,
乃至第七集全都在追趕跑跳碰,繁重打戲反而凸顯了這群巫師戰鬥方式之匱乏,
讓人質疑:「難道所謂最強的巫師就是比誰的索命咒丟得比較快比較準嗎?」
Rowling真的很不重視戰鬥,她只重視「結果」,誰贏了、誰傷了、誰死了、然後
呢?可偏偏又有勇者又有魔王,非一直打下去不可。所以那過程就讓人覺得「嗯?
是怎樣?」,比如在書中最終哈利與佛地魔的對決,老實說,實在是個反高潮,
簡直變成了嘴砲對決。
佛:「你不可能贏我的,我有接骨木魔杖我超強!」
哈:「是嗎?你什麼時候產生了接骨木魔杖屬於你的錯覺?」
佛:「很簡單,因為我殺了小石,小石殺了老鄧,所以我理當擁有老鄧的魔杖啦
呼哇哈哈哈。」
哈:「異議阿里!你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新證據是先前跩哥奪走了老鄧的魔杖所
以這時理當老鄧的魔杖是改向跩哥效忠的但是在後來我又奪走了跩哥的魔杖而
他的魔杖忠誠轉向我了考慮進上述的因素你以為你手上的魔杖現在是屬於誰的
呢哼哼哼哼……告訴你吧當我把跩哥的魔杖給奪走時也順便隔空奪走了你魔杖的
忠誠這你想不到吧,換句話說你手上的魔杖已經沒有力量了!」
佛:「什……什麼?」(突然發現魔杖不再效忠於他)(啊你之前魔法用假的喔)
哈:所以說你去死吧,去去武器走~
佛:阿哇呾喀呾啦!
(佛地魔逆火反彈死)
上述這段情節到底有多少可以吐槽的地方……
首先,先別說別的,在打鬥中哪裡有這麼多話好講?
再來,哈利強奪了跩哥的魔杖,憑什麼還能隔空取得接骨木魔杖的忠誠?舉個
例子,我搶了男A的女友B,這事實會直接導致男A的前女友C(或正在劈腿中的
女友D)同時也都變成我的女友?這到底是什麼邏輯?(奧利凡德曰:魔杖學是
一門非常神秘非常深奧的學問,所以一切為什麼都不能問,很可怕。)
第三,佛地魔在與哈利交鋒前也沒見使用魔杖有什麼不對(以一敵麥教授、金利
與史拉轟未落下風,後來還一人轟飛三人才跟哈利對峙),碰到哈利就拼命逆火
是怎樣?十七年前逆火現在也逆火?可以這樣逆了又逆逆了又逆的嗎?
(莉莉:就說,佛地魔你的背後靈不夠強嘛……跟我鬥?)
上述的戰鬥應該可以相當清楚地描繪出哈利波特原著中戰鬥的貧弱,事實上我想
原著的書迷也沒有人是為了看精彩的魔法戰鬥而看,多半是基於對角色們的深厚
的愛而一本一本追。但看小說可以順順地看,照著拍絕對會死人的。
簡而言之,哈利波特,尤其是後面越來越厚的幾集,共同面對的問題是:支線與
設定太過龐雜,以及作為最後引爆點的戰鬥缺乏吸引人的性質。而David Yates
導演令人激賞之處,則是他在這兩方面都提出了可接受的解決方案。
從第五集開始,Yates導便做了大量的工作在簡化劇情與支線,並非刪減,而是
意圖用更簡單、更符合電影的節奏跟語言去說這個故事。當看到繁雜又缺乏爆點
的第五集被簡化成這麼乾淨漂亮的故事線時,真是一整個被取悅了。
而這,其實有其風險存在。
姑且可以把這系列電影的人分成三群:「看過原著,且不在意改編的」、「看過原
著,且對某些場景有怨念,希望電影重現愈多場景愈好的」、「完全沒看過原著的」。
我認為第一群觀眾(看過原著且不在意改編)對於這樣的改變是歡迎的,至少不
會討厭到哪去。因為他雖然改編,卻是在不違反原著精神的前提下用另一種說法
去完成故事。所以讓你印象深刻的往往不是原著文字的重現,而是電影新增添的
畫面與元素。除了演繹之外更有新意。
第三群觀眾(完全沒看過原著)對此則是有褒有貶,褒者覺得敘事流暢,基本看
得懂,有些地方跳太快但也就這樣過去了。貶者則是覺得跳太快,看得有些吃力。
Yates的節奏並不算特別友善,很多細微的東西不仔細看很容易就溜過去。
而第二群觀眾(看過原著且希望電影愈忠於原著愈好)則多不表讚賞。「那一段
怎麼沒拍出來!」、「這個怎麼能刪!到底在想什麼!」,這樣的讀者死忠粉絲居
多,看電影前往往還會把書翻一遍,滿懷美好的想像進電影院,那落差就更難讓
他們接受了。
(我的印象中第五集推出時,movie版上是一片劣評如潮。讓我當時懷著看完的
好心情一到版上完全不知從何說起,開始檢討是否自己眼睛有問題。而第六集,
嚴格說來也是貶多於褒。而我已開始習慣了。第七集上負評多於正評則是正常,
受限於其本身並不完整,原本就無法得到太高評價。)
另一方面,他將巫師間的鬥法變得很炫。我想大部分看過第五集的觀眾對於老鄧
對佛地魔的那場大戰仍記憶猶新。對於第六集老鄧放出的超大火焰魔法應該也是
印象深刻。雖然對其處理方式依舊不乏有人批評,我卻覺得至少流暢帥氣多了,
看起來亦終於像在打鬥了。這種「畫面感」在電影裡遠比小說重要。
Yates導改編的手法,我常用「精巧」形容,主要是因為確實看得出其深思熟慮
之處。每個元素為何要這樣挑、如此改,或許是我對他的電波相性很合,總是覺
得很能接受。
貝殼屋的前奏,奧利凡德的處理是讓我印象深刻的,在原著裡他是很平凡,甚至
在此露出脆弱的一面,但在電影中他保持了某種英國人特有的高傲與優雅,僅在
「他折磨我」這句話微微露出痛楚與陰暗,我會比較傾向這種處理方式。
「勇闖古靈閣」基本上改動不多。刻意消除了杯子上的辣辣燃咒,或許因為金杯
銀器海給人的問題已經夠多,無須讓它們放出紅光讓畫面更加雜亂。刻意將想出
「乘龍逃出戰術」的人由原著的哈利轉為妙麗,是為了更加明確角色定位。
哈利:最勇敢、擅長打鬥、總是衝第一個,戰士屬性
妙麗:最聰明、負責所有後勤支援(法術與裝備),軍師屬性
榮恩:只有愛與勇氣的平凡人,卻也努力做到自己能做的事情,以致在某些時刻
意外地可靠,福將(?)屬性
由此就可以推得為何要如此改動。(妙:「現在該怎麼做?」榮:「最聰明的不是
妳嗎?」每句台詞都是有意圖地在塑造與強化角色)
這一整段衝出古靈閣的劇情異常緊湊,作為開頭堪稱完美。收尾,原著的佛地魔
是抓狂亂發咒語,電影中的佛地魔冷冷地走過已成血海的古靈閣銀行,哪個比較
討喜其實無須多言。
然後立即進入活米村,既然上集葛林戴華德的戲份完全被砍光,當然也無從切入
鄧不利多的過去與阿波佛、亞蕊安娜的故事。這裡的阿波佛感覺比小說裡可靠多
了,短暫幾句話傳遞出:「老鄧為追求權力犧牲了亞蕊安娜」「阿波佛為此永遠不
原諒他」,其實大致也夠了。重點是讓哈利在此再度表達對老鄧的忠誠,才能呼
應到最後震撼的真相:「你讓他活著,是為了讓他在正確的時候被殺。」
在整個上集的孤單奮鬥與逃竄後,伙伴們的熱烈歡迎顯得分外動人心弦,增添了
無線電裡的暗語:「閃電擊中了!」,原著確實說萬應室有無線電,卻沒有選擇讓
它在此出場。但仔細想想,當「哈利波特回到霍格華茲」這麼大的事情發生時,
第一個反應是撲到無線電前向友軍喊話確實是合理舉動,也更增戰時的氣氛。
麥教授與石內卜的單挑上已說過便不贅述。原著是麥教授、孚立維加上芽菜聯手
圍毆石內卜一個卻還是被他逃走;既然如此,讓麥教授一對一也比較說得過去。
只是另外兩教授原本就少的戲份更是被砍到將近為零有點可憐,麥教授幾乎吃下
所有戲份,之後原著中很喜歡的,她指揮一大群書桌衝鋒的場景被刪掉雖然可惜
也是可以想見。
霍格華茲(除了史萊哲林以外)齊心抗敵,石頭士兵排開陣型,教授們齊心設下
防護咒語,在霍格華茲上空組成防護罩的畫面超美,看到快掉淚了。(原本防護
咒語是孚立維一個設的,再次被搶功。芽菜的魔鬼網跟食肉藤豆莢也無法出場。
但從第六集老鄧死時全體舉魔杖致意、消除黑魔標記的表現手法看,Yates就是
愛這種齊心協力的調調……)
霍格華茲攻防戰開打,同時哈利要設法解謎。在此將露娜安排成關鍵人物實在很
聰明,在原著是哈利主角威能開滿,自行解開關於冠冕的所有謎題;但這麼一來
把舞台設在雷文克勞的主場意義就沒那麼大了。把海倫娜與血腥男爵的過往刪除
也是正確的決定,他們兩人的愛情故事其實沒那麼精彩。從刪除老鄧過去的線,
到此刻刪除海倫娜的過去,Yates的想法都是連貫的,就是把與主線關連不大的
故事盡可能清掉,僅留下有關連的部分即可。(如阿波佛對老鄧不爽,評語也是
冷嘲熱諷,光這樣即可明白老鄧並不是個那麼簡單的人;而海倫娜因某些原因要
毀掉冠冕,卻被佛地魔所騙,最基本的也知道這樣就好),而最後她用一個謎語
來回答哈利也很「雷文克勞」,比起哈利自己想到要好。
仔細想想,其實印象深刻的片段,好像都不是原著的情節照搬。我記得麥教授像
小女孩般的興奮,記得那像天幕一般蓋下的防護罩,記得奈威炸橋,記得金利與
路平苦中作樂的對話,記得在大戰開打前衛斯理雙胞胎興奮地對望、路平與東施
互相伸出一手幾乎碰觸……(而大戰結束後……)
這就是Yates的方法,他並不單單想要把原著影像化,而是有著更強烈的意圖,
他想要「補足原著」。用自己擅長的方式,把這個故事再說一遍。
雖然前面讚了他許多,還是不得不說,這樣大膽的嘗試也並非毫不出錯的。
比如,他增添了「哈利與分靈體間有心靈感應」,這設定是聰明的,有助於迅速
推進劇情;但反過來「當分靈體毀掉時,哈利與佛地魔皆感受到同等痛楚」,則
看似合理,實則隱藏了非常大的bug:佛地魔理應是在他們闖入古靈閣後才赫然
發覺分靈體的事情已曝光,正是基於「分靈體被毀,佛地魔也不會有感覺」這個
前提。如果毀分靈體會讓兩人同感痛楚,那早在老鄧拿寶劍砍斷戒指(第六集頭)
時,這計畫就曝光了。
當然,順順地看下去不太容易發現這個大bug,但如果身為書迷再仔細想想,便
會察覺不對勁,這設定似乎有洞。
小石之死以及過去……很強大很催淚,死去的過程感覺真的有痛。而原著中那些
回憶物質是「從他的嘴巴、耳朵、眼睛裡湧出來」,彷彿七孔流血般的意象,在
電影中被改為單純的「眼淚」,實在是好太多了……
王十字車站……老實說,這是全劇我看得最不耐的一幕。節奏突然拖慢而且整個
跳tone,而電影的老鄧也無法像書中的老鄧那般滔滔不絕,這一整段不是很愛。
最終對決。茉莉單挑貝拉很弱剛剛吐過了,但哈利與佛地魔的最終對決,我倒是
不那麼難接受,反倒覺得改得不錯。
首先,如先前講,原著的最終對決就很弱了,光是看文字都不太能說服我,照搬
絕對會掛掉,所以必須要改。要怎麼改呢?
或許是那顆從第一集飛到此處的金探子給了編導靈感,在經歷漫長征途後,哈利
最終回歸到原點、放下英雄的表徵,接受自己必須赴死的命運。那顆金探子正是
他第一次成為英雄的信物,而裡面裝的是對逝者的思念。就是死去的他們,一路
支持他走到這裡,也將陪他走到最後。
從Rowling細膩的設定,電影挖掘出了另一種結局的可能性:對怎麼也打不贏的
敵人,唯一的可能性也只有回歸原點,用自己最根源的東西對抗。當哈利死纏著
佛地魔,像是打鬥般撕扯對方的臉時,讓你想到了什麼?
我想到的是第一集的哈利,會的魔法很少很少,最後只能憑直覺抓住奎若的臉,
想不到卻成為致命的一擊,奎若在慘叫中慢慢化為灰燼。
那原理是什麼呢?還是召喚出老鄧來解釋:「佛地魔王的殘破靈魂,沒辦法承受
和哈利這樣的靈魂親密接觸,那就如同舌頭黏上了冰凍的金屬,血肉在火焰中燒
灼……」
在第一集時,還是好人的老鄧已經用較普遍級的方式重新講過極為類似的話,整
個道理從一到七是一以貫之的:「愛」是哈利唯一也是最強的武器,因為他身上
有母親犧牲的痕跡,佛地魔殘破的靈魂無法與之抗衡,第一集犧牲了奎若,還有
其他分靈體,佛地魔因此得以逃得性命。但此刻哈利故技重施,宛如往日重現般,
用手死抓著佛地魔。這一次他再也逃不了了。
所有分靈體,包括哈利身上那塊均毀滅,沒有任何東西能夠把他留在世上,除了
他的魔力,而那也將被消耗殆盡。連續兩次咒語對決,當佛地魔的魔力被榨至極
限後,已沒有任何餘力抵抗之前碰觸哈利所造成的傷害,於是在風中慢慢地化為
灰燼,一代魔頭就此殞命。
這種收法,接不接受或喜不喜歡是另一回事,但它是「合理」的。是順著之前從
第一集的理路推過來,如果能夠接受第一集的哈利將奎若化成灰,這邊的哈利用
同個手段將佛地魔化成灰就沒什麼好不能接受的。至少比起突然冒出個先前從來
沒提過的「魔杖忠誠度」,還追加「可以隔空奪取魔杖忠誠」這種詭異的設定,
來得合理非常多。
畢竟哈利波特本來就是一個靠愛的力量戰鬥的故事啊。最後用愛的力量打敗魔王
也是極為正常的。要怪就怪為何這故事是由一個媽媽寫出來,以致裡面的母親都
威到有剩吧。
佛地魔死後的處理好不好我覺得見仁見智。Yates的口味是走清淡路線,把原著
裡哈利宛如王者再臨般「數百人爭先恐後地擠過來,全都打定主意要觸摸那個『活
下來的男孩』,那位終結一切苦難的大功臣……」的情節砍得一乾二淨,一群人只
是像一起經歷過某個不平靜的夜晚並搞定了什麼難搞至極的差事般,坐在霍格華
茲的殘垣斷瓦上喝著熱茶,不時小聊幾句,笑容疲累但安詳。從頭到尾狀況外的
飛七依然邊抱怨邊徒勞無功地掃著地,大家看到哈利只是點個頭,表達敬意,卻
不想打擾他。這樣的氣氛我是很喜歡。
折斷接骨木魔杖實在是個很大膽的改編,原著是用它修復原本使用的冬青木魔杖
後就將其封印起來,期待這魔杖的詛咒隨著自己壽終正寢而失去效力,是很溫暖
的處理。但如果考慮哈利最後說的:「那根魔杖夠強,但麻煩更多,而且坦白說,
我這輩子的麻煩已經夠多了。」則折斷它確實堪稱唯一的解決方法。再怎麼說,
在小說中他可是在眾人面前宣言過「自己是接骨木魔杖的持有者」喔!這消息根
本不可能不流出去,然後十年二十年後就可能有人為了這根最強魔杖跑來找哈利
單挑。折斷它不僅合理,甚至不該私下折,應該在眾人面前折給大家看,這樣才
真有辦法避免得了日後麻煩。
唯一的怨念是那隻冬青木加鳳凰羽毛的魔杖再也回不來了。他從此就用著從馬份
那裡搶來的魔杖?這樣的結果除了Drarry的支持者外大概沒人會高興吧。XD
結語
哈利波特無疑是屬於這個時代的共同回憶,至少我這個時代的年輕人多能輕易地
定位出,當哪一集電影出的時候,我幾歲,在幹什麼?在第一次看到小說時,在
看到結局時,在看見心愛的角色死去而傷心欲絕時,在看見哈利在無數謠言中死
了又活活了又死,最後好不容易看到他得到好的結局時,在拼命閃躲無良的媒體
四處爆雷時……
我們共同經過,共同見證。這群小朋友陪我們活過了十年光陰,也將永遠成為記
憶的一部份。這一系列電影到底好不好,哪一集好,或許見仁見智,肯定的是這
絕對是空前,後者要追上也沒這麼容易。此刻這系列的傳說終告完結,回顧當初
第一次翻開小說的感動,也不禁舉杯默想:
「敬哈利波特,那個活下來的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