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鬥陣俱樂部》是一部關於精神分裂的電影?這就像是說《美國心玫瑰
情》 (American Beauty) 是一部中年男子搞外遇的電影一樣,是你所能得到最
漫不經心的觀察。然後你的感想也會跟著一起漫不經心,「哇!這電影超酷的!
」或是「噢!什麼爛片啊!莫名其妙!」那麼《三國演義》不過就是一堆男人殺
來砍去的無聊小說,《紅樓夢》也只是荷花大少的粉味綺想罷了。
《鬥陣俱樂部》是一部包著後現代外衣的後殖民電影。我並不喜歡言必稱後
現代或後殖民,好像這樣就顯得很有學問的樣子,不過用在這部電影上面,大概
只是剛剛好。想知道它到底後現代、後殖民在哪裡的話,請跟著以下的劇情導覽
閱讀下去——由此去不會得兩千,但是應該可以讓你看懂這部讓卡夫卡像是樂天
主義者的電影,究竟在演些什麼。
Jack Who?
這個故事的主角是一個名叫 Jack 的上班族。觀眾始終不知道他的姓,這在
西方姓名系統來說,等於是不知道他的名字。在西方文學裡,如果有誰叫做無名
氏(奧德賽那個機靈的傢伙不算),那意味著他要不是沒人關心在乎,要不就是
代表包括你我在內的普羅大眾。你如果很快地發現這一點,並且開始把自己的生
活處境套進 Jack 所面臨的情境,你就會發現 Jack 的荒謬人生,其實好像也是
你的人生寫照。
我們看到 Jack 的第一個問題,是失眠。他的療法是混進各種病症的團體治
療活動,跟對自己身上的病感到絕望的人們相擁而泣。失眠似乎成為了新一代的
流行病,大家多多少少都要有點失眠症狀,而且你還會很積極地去跟別人說你有
失眠問題,跟以往諱病忌醫的情況大相逕庭。當他發現有個叫 Marla Singer 的
女生跟他一樣,明明沒病卻混到各種團體治療裡頭去的時候,他甚至跟她分贓團
體治療的療程,而用的語句很巧妙地直接用病名稱呼團體治療的療程。「睪丸癌
給我,各種腦部以外的血液鍊球菌疾病也是我的,你可以擁有腦部鍊球菌跟其他
腦部生理性疾病......骨質退化也給你好了。」為什麼呢? Jack 倒是很爽快地
直接告訴你答案:這些病讓你覺得自己很了不起。
噢,還有照著 IKEA 的家具型錄照單抓回,把自己家裡布置成型錄上的那個
樣子。他看著型錄,想的是一定要擁有一張有陰陽設計的餐桌,因為擁有這張餐
桌可以定義他這個人的存在——你看,我有一張陰陽餐桌耶,我是 Jack 某某某
。「我愛我的傢俱,它們對我來說,就像我的命一樣重要。」這當然也是一種病
,而且正是這個故事最想探討的一種病,但是你若有點敏感度,看到這裡卻會開
始冒冷汗——這種病我好像也有耶,等一下劇情會不會婊到我自己?
後現代的尼采超人
接著在他當著商務空中飛人,好像事業很大但其實只不過是一個跑腿的上班
族的時候,他在回家的飛機上遇到了 Tyler Durden ,一個穿著風格像 Dennis
Rodman 那麼誇張,賣肥皂的性格傢伙。他們在飛機上相談甚歡,然後他回到家
,發現他住的公寓,連同那些積攢多時才購置齊全的 IKEA 家具,全部被瓦斯氣
爆炸個精光。他只好打電話給剛認識的 Tyler ,去他家裡借住。
Tyler 的住處是一個荒廢多時的挑高大樓,有著鄉村洋房的宏大規格,裡頭
卻充斥著末世紀的破敗。積水多到要穿雨靴,水龍頭一轉到熱水就噴出紅褐色的
鏽水,床鋪一副隨時會散架的樣子。 Jack 第一眼的觀感當然是「什麼鬼地方」
,可是奇怪的是,他很快地發現自己其實住得挺自在的,就算沒有夢寐以求的
IKEA 家具,也能安枕入寢。事實上, IKEA 的家具從來沒有讓他睡得更安穩些
,不然他的失眠症又是從何而來?
嗯,如果到這裡你還沒有聞到後殖民的味道,別擔心,大帥哥 Brad Pitt
飾演的 Tyler 不厭其煩地告訴你,所有你欲求的東西全部是狗屁。「你所擁有
的東西到頭來都反過來擁有你。」他一面把鹽酸倒在 Jack 手上,一面在他呼天
搶地地哀嚎中,灌輸他要以法西斯的虛無態度,反抗資本社會的消費主義。
Tyler 以尼采式的超人口吻,為現代人類的出路定調:「 Only when you've
lost everything are you free to do anything. 」
這個論證還是可以從 IKEA 家具著手(這些瑞典人到底是哪裡得罪了 David
Fincher ? :-p )。你覺得擁有這些家具很重要,但是你真的需要它們嗎?已
經一無所有的 Jack ,在 Tyler 的破爛大樓裡,還是照常吃照常睡。其實人並
不真正需要 IKEA 的家具,但是 IKEA 卻有把這些家具賣給你的需要,因此他們
透過各種方式(通常是精心設計的廣告策略),來讓你覺得你有這個需求:你需
要這個來表現自我,你需要那個來定義自我,你需要這個,你需要那個,你需要
這個究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人變得那麼可悲,要透過他的所有物才能有存
在感?
我看過一張 Andy Warhol 風格的漫畫,標題是「現代人的存在價值」之類
的,裡頭一個看起來應該是個人的形體,長得大概像下面敘述的這個樣子:電視
機頭、吸塵器頸、電冰箱身體外包 Calvin Klein 的衣服、滑鼠造型的四肢、外
露的陰莖則是一隻 Motorola 的手機。漫畫的視覺感很荒謬,但這正是 Jack 的
生活寫照:他在建構理想中的家居生活時,鏡頭上伴隨著一件件家具浮現的,卻
是型錄上的廣告解說(當然,還有標價)。你建構的不是你的理想生活,而是人
家為你建構的所謂理想生活。
如果沒有仔細思考過,你很難發現你為了追求這樣的生活,付出的代價有多
大。你得要屈就於無聊的辦公室工作,被一群沒有個性的男人包圍,應付總是對
你挑三揀四的上司,難道就為了把賺到的錢花在 IKEA 上頭?無怪乎 Jack 會迷
上團體治療,因為身患絕症、時日無多的人,沒有精神去追求多餘的慾望,再怎
麼被華麗的廣告辭藻包裝的商品,對他們也沒什麼意義。然而這並不是這個「需
要你消費」的資本社會想要鼓勵的,因此一個女生在團體治療中,表達她僅有的
卑微希望,想在死前好好做一次愛的時候,就被輔導員草草請下台去。
戰啦!
這個虛偽的世界真是爛透了,不是嗎?所以你不難理解,為什麼對於加入「
鬥陣俱樂部」的人來說, Tyler 就像是救世主一樣。他告訴你這個只想賺你錢
的消費文化,是怎麼樣透過廣告灌輸你「人要減肥」的觀念,讓你花大把銀子去
抽脂,然後再把抽出的脂肪做成高級香皂,以大把銀子的代價賣還給你。而像
Jack 工作的那種大車廠,在評估過回收出問題的車種所需的費用,跟出事之後
所需付出的賠償金之後,他們就單純選擇比較便宜的那個方案,中間的落差就用
幾條人命來彌補。
這樣的世界應該要被摧毀。 Tyler 摧毀社會秩序的第一步,就是成立這個
叫做「鬥陣俱樂部」的地下組織,讓白天過著百般壓抑生活的上班族,在肉體的
疼痛中獲得解放。這裡頭的邏輯是:現代人生活得很像行屍走肉,只有在肉體產
生痛覺的時候,才會深刻地感覺到自己還活著,並且發覺自己平常不痛的時候,
應該要生活得更有意義才是。我每次走出牙醫診所時都會有的人生體悟,而現在
有了鬥陣俱樂部,你不必再去找牙醫師來確認你還活著。
摧毀社會秩序,扳倒名人是很有象徵性的。 Tyler 跟 Jack 各有他們最想
在鬥陣俱樂部裡放對的對象,而他們的選擇卻有微妙的不同。 Tyler 想打倒以
肉體健壯出名的海明威(你知道這位《老人與海》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的作者,也曾經上過《 Playboy 》雜誌嗎?),以及奠定美國社會秩序基礎非
常關鍵的林肯;以一個崇尚男性武勇的法西斯主義者來說,選擇這樣的對象單挑
似乎非常直觀。但是 Jack 的選擇卻很有意涵: William Shatner ,飾演縱橫
《星艦迷航記》 (Star Trek) 光明未來的白人太空牛仔 Kirk 艦長的演員,以
及挨打不還手的不合作主義者甘地。主流文化許諾我們的光明未來, Jack 很想
要加以挑戰,而且他受夠了完全不訴諸暴力的方式。 Tyler 的反抗看似奔放,
但真正會讓社會秩序土崩瓦解的,卻是 Jack 的虛無思維。
於是我們開始發現,我們不僅是 Jack ,我們其實也是 Tyler 。 Jack 是
那個心裡憤世嫉俗但沒膽做怪的我們, Tyler 則是那個想要讓全世界爆炸但是
不負責建設的我們。為了在這個撲天蓋地要你安安分分的社會裡生存下去,我們
總是把那個 Tyler 壓到潛意識裡。我們平常就像 Tyler 下令俱樂部的成員,到
路上去尋釁生事的那些路人一樣,即使遭受到羞辱人的不公平對待,我們多半選
擇忍氣吞聲,極力避免與人起衝突,因為我們害怕自己的利益因為衝突而喪失。
但你會為了保護利益而避免衝突,你也就會為了保護利益而製造衝突,差別
只在於你覺得自己有沒有那個跟別人發生衝突的權力而已。穿得人模人樣卻腦滿
腸肥的酒吧老闆,將不還手的 Tyler 惡狠狠地揍倒在地的樣子,看起來一點都
沒有資產階級的優雅身段,但那不正是 Tyler 想要撕下一般人裝模作樣、客氣
長存的外衣之後,底下赤裸的真實面目嗎?而你又有多少把握,敢說當你擁有的
東西像酒吧老闆這麼多,而有一群亂七八糟的傢伙在你的產業上亂來的時候,你
不會覺得自己有權海扁人家一頓?
急轉直下
Tyler 的鬥陣俱樂部迅速擴張,在全國各地建立分舵。這一點都不奇怪,因
為到處都是自我壓抑,無處發洩的上班族。然而當事情演變成一群將 Tyler 視
為教父的法西斯主義者,開始四處大搞破壞的時候, Jack 覺得苗頭有點不太對
——這些人從不加思索順從社會秩序,換成不加思索破壞社會秩序,這並沒有重
新定義人的生存意義與價值。他先前在團體治療認識的好友,是整部電影裡唯一
真正死亡的人,而當他極力聲稱「死了一個人耶!」的時候, Tyler 的手下們
只是一個勁地覆誦「大破壞的第一條守則,就是你什麼都別問」。
「這就是所謂的劇情急轉直下,電影繼續,而觀眾依然是一頭霧水。」
David Fincher 有時候會忍不住跳出來,直接對觀眾喊話,而如果你到了這時候
還真的是一頭霧水,那麼你大概是太習慣於輕鬆低卡無負擔的線性敘述,吃不慣
這種重口味的剪接風格。
但是諷刺的是,從所謂的「劇情急轉直下」以降,這部原本相當有意思的電
影反而開始流於俗套,落入傳統公式的窠臼中。觀眾到這個時候才正式知道,
Tyler 是 Jack 的隱性人格,但這時的 Tyler 反而被簡化成執意摧毀舊秩序的
鷹派,而 Jack 則扮演竭力阻止世界末日發生的英雄。你要殺死自己的分裂人格
,對自己開槍是相當合乎邏輯的一個選擇,但是這要你有個不惜賠上自己性命,
也不得不這麼做的強烈動機。 Jack 並沒有這種動機,但他竟然對自己開了槍,
而且 Tyler 死掉了 Jack 卻活了下來,跟女主角手牽手看著全世界的信用卡記
錄在眼前灰飛煙滅。這個故事的最後一段,每個元素各自都說得通,但就像是搭
錯的拼圖組一樣兜不起來,蠻可惜的。
從這裡你可能也發現了《鬥陣俱樂部》這部電影,最大的問題所在——並不
是它的藝術風格太過前衛,儘管 David Fincher 大量使用白平衡失調的人造光
線,在慘冷的夜景中製造文明頹圮的氛圍,實在是相當不討喜,但那個令人不舒
服的感覺,是故意製造出來的,有它的意涵跟效果。《鬥陣俱樂部》最大的問題
,在於它雖然鎖定了一個確實非常值得檢討的文化現象(消費主義),並且極力
凸顯其荒謬與惡質的一面,但它並沒有深究其竟,太過簡化地用廣告化解釋這一
切;大破之後也沒有大立, Jack 眼見堆砌出現代社會秩序的信用制度土崩瓦解
,卻好像這一切都跟他沒有關係似地。
有些人說《鬥陣俱樂部》以無厘頭的男性鬥勇,鼓吹反社會的法西斯跟虛無
主義。鼓吹是不至於,但是由於它只顧著極盡前衛之能事地表現問題,卻沒有打
算或是無法妥善地處理、解決這個問題,因此這部電影充其量,也就是只能醞釀
出一些發洩性的反社會行為,讓大家又多一個「電影教壞囝仔大小」的話柄。就
連論述完整、探究深刻的《美國X檔案》 (American History X) ,都有引發種
族主義者起而效尤的危險了,這部節奏明快、調性詭譎的《鬥陣俱樂部》,除了
讓影評寫下一大串只有文學系學生才看得懂的文本分析,以及讓影迷大呼剪接跟
運鏡創意的鬼才以外,很可惜地似乎什麼也打不倒。
====
有圖沒真相: http://bekanis.blogspot.tw/2000/04/fight-clu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