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沒看過大稻埕,所以不談電影,只談我看板友們發文的感想。
版友們可能看慣了電影,對這種形式的大眾藝術有一定的標準,但
不能否認,在台灣,仍有相當大一部分的觀眾是跟電影這種活動不很熟,
尤其老一輩人以及長期不屑國片、亞洲片的年輕人..
過度用自己看外國片的標準來評價本國片恰當嗎?
看看近年的中國大片,有留心觀察過的人會發現那些香港導演拍中國片
的整個電影邏輯跟拍香港片是不一樣的,也就是說他們會因地制宜,針對
目標觀眾的喜好做調整。
把潛在的觀眾吸引進戲院,讓他們看得懂、看得有共鳴、看得開心,甚至
獲得一點點額外的啟發。這個目標比其他甚麼都重要。
李安曾說過的話..
觀眾看電影是看甚麼?
你別以為他們是看你的片子多厲害?演員多會演?
觀眾在大銀幕上看的其實是自己。
用一部製作不夠嚴謹缺點多的電影,來談台灣精神,可能被嫌廉價
但現實上的台灣呢?很不廉價嗎?大家有很在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