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版請於連結:http://kevinmoleaf.weebly.com/text/1158126
幫助或侵略?美國大兵自我難解的伊拉克習題
從「兩伊戰爭」到「波灣戰場」,伊拉克的戰事從不缺席與現代戰爭史,並且在美國九一
一事件來到高峰,美國將伊拉克劃分在恐怖主義政權的邪惡軸心國內,而對伊拉克出戰,
雖說名義上這是一場對恐攻的制裁,但也有許多人認為美國此舉是其實是為了伊拉克境內
龐大的石油資源,制裁恐怖主義只是奪取資源的幌子。戰爭電影《沙堡》以伊拉克戰事為
背景,敘述美國大兵麥特與他所屬的小隊接到一個任務,因為美軍不慎炸毀村莊的供水系
統,故他們必須送水到水塔完全修復,單純的送水任務,卻因當地村民視美軍為眼中釘,
不願意和美軍合作,加上當地叛軍團體干擾,麥特和他的小隊是否可以說服村民達成任務
呢?
被認為近代美國史上最嚴重的一次恐怖攻擊,最廣為人知的就屬「九一一事件」,這也使
美國開始對於國內外出入境、恐怖名單的國家和宗教信仰進行嚴密的審查,雖然整起事件
至今詳細和真正的內容仍有許多疑雲,並且也隨在兩零零二年聯合國武器檢查團前往伊拉
克檢查,結果並無發現任何美英兩國指出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在二零一一年時,當年向
美國透露伊拉克藏有大殺傷力武器的變節者阿爾賈納尼承認,他說的那些話全都是謊言。
那串謊言只是個契子,中東社會與西方國家之間的矛盾從近代史就可見知,長久下來的文
化與國家衝突,最終引發了伊拉克戰爭和各種中東恐怖組織對歐美國家的恐怖攻擊,有人
說這也許就是歐美國家當時對中東諸國宣戰所埋下的引子,而讓當今兩端局勢面臨這樣的
處境。而電影《沙堡》中最主要的戰爭背景,則落在伊拉克戰爭爆後約三個多星期後,美
軍順利進入並接管巴格達市區,巴格達和其他較大的伊拉克城鎮因為官員撤離,陷入了無
政府狀態。
《沙堡》的風格是以寫實風格的戰爭故事為主,裡面有著些許嘲諷美國自我的英雄和資本
主義在伊拉克境內完全不堪使用,並且因為長期兩邊的認知不同,成長的環境也不一樣,
但在電影中可以看出美軍用著自己一貫的那套作法行事,而忽略與當地居民的溝通,甚至
是侵門踏戶早已對歐美人士生怨的伊拉克人。而伊拉克這邊也是以無意義的騷動和不配合
回敬美軍,但其結果並不會更好,畢竟當美軍撤離時,供水未恢復,無水可用的還是伊拉
克的居民。
電影的劇本這次是由實際歷經伊拉克戰爭的劇本作家所撰寫,相對程度上還原了伊拉克
戰場軍民對抗的真實面貌,其中小兵麥特就某方面和以波灣戰爭為主題電影《鍋蓋頭》的
安東尼;李安導演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主角比利都有相當類似的處境,麥特不想參
戰,但任務之中又了解到現實與自己身處美軍人在伊拉克土地上這矛盾感,國家說自己是
為保衛居民的自由人權而戰,但居民卻視自己為侵略者和肇事人,而一起興建水塔時則是
難得一見放下成見下雙方的和平。
自己不是英雄,而在異地也非什麼都沒發生,《沙堡》雖然類於「鍋蓋頭」和「比利林恩
」兩部作品,但在某些程度上小兵麥特更貼近於一般只想領薪水過活,而非把國家大事放
在心上的大兵,當返回美國之時,麥特掛念的並非自己的那場任務到底算不算結束,而是
當地的人民有沒有水喝,透過交談與共同工作,有著同一個願景與目標之時,也許美軍和
伊拉克人民也都發現,他們彼此都可能是捲入這場陰謀戰爭下無辜的受害者,國家利益的
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