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連結:
https://www.thenewslens.com/feature/chinaairline-strike/42528
你聽過CHAOS嗎?這是美國空服員工會的經典罷工戰術
一年半前還在寫博論的時候,華航開始爆發勞資爭議,彼時隨手寫了一篇主要在討論罷工
前置戰術、也就是罷工該怎麼罷才合法的文章。後來峰迴路轉,我的博論方向竟然開始處
理了美國的航空勞動法,花了幾個月的時間讀了幾本美國航空勞動法的教科書和八十年來
累積的美國航空勞動爭議論文,看八十年來美國航空業的勞資間如何你來我往的鬥法,非
常有趣。
既然華航勞資爭議都走到這一刻了,只好把一點過去的閱讀心得簡單分享。
說在前頭,罷工的代價非常龐大,是一種兩敗俱傷的手段,雇主當然損失慘重,但別忘記
勞工罷工是喪失工資請求權,執行罷工的工會往往需要一定規模,平時從會費中累積鉅額
的罷工基金,才能夠維持罷工期間罷工勞工的生計。否則,就像多數7、80年代美國對罷
工進行經濟分析的論文結論一樣,「罷工」不過就是一種勞資資本實力的展現,最後永遠
是有錢的工會罷得了工,而罷工成為有錢工會的特權(這點在航空產業還是有一點點例外
,最後再說)。
罷工個一週,工會可能就會錢燒光先倒閉,那該怎麼辦呢?美國的空服員工會AFA(Assoc
iation of Flight Attendants)從1993年開始想到了一個全新的玩法,稱作「CHAOS」。
1993年,阿拉斯加航空公司想要調整營運模式,所以把公司所有的空服員全部解雇,重新
簽訂新契約。空服員工會當然不爽,跑完各種法定程序後還是決定罷工。當工會通過罷工
投票通過以後,阿航雇主立刻打了一堆電話請好替代勞動力,準備好整以暇等罷工一發生
馬上叫上來替補。結果時間一天天過去,阿航一切運作竟然照常,空服員每天乖乖準時來
上班,當雇主覺得納悶怎麼還不罷工的時候,一天一班從西雅圖起飛的班機發生了奇妙的
事。
那天所有空服員一樣準時到西雅圖機場報到,當其中一班飛機進入登機時間前一刻時,在
登機口排隊準備先行登機的空服員,突然有幾個空服員拿出工會臂章宣布「現在開始進行
合法罷工!」後就離開登機門去吃早餐了。接到電話的阿航高層當場傻眼,因為少幾個空
服員飛機就飛不起來,所以趕快打電話叫替代人力趕快趕到機場。但是就在罷工宣告一個
半小時以後,替代人力都還在半路塞車時,罷工中的幾位空服員竟然出現在登機門,當場
宣布「現在宣告罷工中止!」然後表示願意立刻登機上班。
阿航當然不爽沒收了他們的員工證、叫他們以後都不用來上班了,所以這件事就進入了聯
邦法院打官司,爭點是這種在勞動法上學名叫做「間歇性罷工(intermittent strike)
」的罷工手段合不合法?美國航空勞動法在法律適用上的爭執太過程序複雜這裡就先不說
了,總之後來聯邦法院說:航空業適用的勞動法RLA又沒說這樣罷工不合法,所以就判決
空服員勝訴了。
這個判決事關重大,對美國的空服員工會來說可能是史上最重要的判決。因為從1993年這
個被叫做CHAOS的罷工方法被發明,並且被法院認為合法以後,美國空服員工會這個百分
之百的職業工會(國內有些人說不是企業工會就不能罷工不知道是怎麼解釋的),為他旗
下的工會會員,在與各航空公司協商更改或締結新的團體協約時就不曾失手,因為所有的
航空公司都怕CHAOS。
從此以後美國各航空公司的經營人資部門在面對空服員勞資爭議的SOP,就從以前的「做
掉罷工」,更改成「坐下來談到大家都滿意」。CHAOS自此成為美國航空勞動工運上的經
典戰術傳唱至今。
其實航空產業幾乎已經成為當代後工業社會裡少數有能力組織罷工、與雇主爭取談判勞動
條件的產業,歐洲、美國的現狀都是如此。美國的航空勞動法RLA和他的判例法理,多少
會跟一般勞動法不太一樣,是因為航空業的工作特性不太一樣,勞工更具團結的條件和交
涉實力,雇主也更少防禦能力(例如:無法調整營運、無法鎖廠、找替代勞力成本很高)
。當然在漫長的航空勞動鬥爭史上,雇主和聯邦也透過其他各種不同的方式來限制罷工的
空間。
這次華航罷工通過投票之後,進入罷工手段的討論上,可能要考慮罷工成本的問題,全員
總罷工加上拉糾察線的罷工手法影響廣泛而全面,除了資方和乘客的面向以外,對工會和
罷工員工的經濟生計維持也是一大負擔,這點不能不考慮。
這次華航罷工通過投票之後,進入罷工手段的討論上,可能要考慮罷工成本的問題,全員
總罷工加上拉糾察線的罷工手法影響廣泛而全面,除了資方和乘客的面向以外,對工會和
罷工員工的經濟生計維持也是一大負擔,這點不能不考慮。
最重要的是「勞工要團結」,社會更底層的窮忙勞工支持空服員罷工,是因為大家對社會
整體分配結構不滿已久,這種風氣就算開始普遍浮現,其他多數勞工還是沒有能力罷工跟
雇主談條件,這是客觀而現實的問題(美國鐵路和航空業勞動條件很好,但其他勞工的差
到不行)。我私心希望華航空服員成功,也私心希望成功以後能作為有能力與經驗的工會
,去拉其他勞工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