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盲點所在:有煩惱可滅vs有真心可成

作者: caselook (幸福要懂得耕耘)   2014-10-06 22:53:39
※ 引述《poohkoala (搞搞陣 冇幫襯)》之銘言:
: 標題: [討論] 矛盾大對決:有煩惱可滅vs有真心可成
: 時間: Mon Oct 6 08:55:14 2014
:
: 看了以上caselook網友的討論串,
: 找到了其矛盾所在
:
熊大找的到矛盾,真的很好。^^
: 網友認為:有煩惱可滅
: 但否認:有心(真心/佛心)可成就
這就是俱生我執。
譬如蘋果,本身就具備果皮和果肉。
你不能說,去掉果皮,果肉就「成就」了。
成就是無中生有的意思,本來沒有的,
後來創造出來了,這就叫「成就」。
皮與肉本來就同時俱生,所以古德才說,
「何其自性,本自具足。」
但要搞清楚,具足是具足,但卻凡聖異路。
:
: 這這這不正是矛盾大對決嗎????
:
: 合理理論
: 認為[有]是把煩惱心滅光光===>顯真心(另有其他專有名詞叫做[無心])
: 這是承認勝義有
:
: 但為何CASELOOK會一方面承認有煩惱可滅的次第方式
: 卻反對真常唯心論呢???
這就是中了如來藏的毒。認肯一個實有的本體,這就是「計我外道」。
不要認為我以「蘋果」為例,就以為果肉是「勝義有」。
錯了,蘋果也是五蘊和合的東西。所以,只有「為道日損」是真的,
聖嚴師父不是一直講「消融自我」嗎?自我都消融了,果肉也是因緣和合,
沒有一個不受拘束的「真實本體」(靈魂)可以永恒存在,這就是「無我」。
:
: 真常唯心所定義的佛心就是
: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一不異,苦空無常無我=楞嚴經中的無我如來藏也
:
上面這個是「涅槃」的狀態,不是什麼真有一個妙明真心在那邊曠劫久遠,永生不滅。
永生不滅與「不生不滅」是完全不同的,因為不再生,不受後有了,所以才不滅的。
不是因為回復了妙明真心,所以進入不生不滅的永恒狀態。一旦搞錯,就是萬劫不復。
: 這條邏輯是通的,難道是因為邏輯所建構出來的念佛求(往)生淨土
: (有求肉體死之意)而反感???
:
: 念佛滅煩惱,讓煩惱心死,尋求肉體死,這兩者有很大的差異
: 雖有宗派宣揚[往生]淨土,但並沒有因此鼓勵學人早點求肉體死
: 反而鼓勵學人斷惡修善
淨土宗什麼時候有求肉體早死的教義?
淨土求的是「在生富貴全,死後登極樂」,要享盡一切的便宜好處。
:
: 難道斷惡修善會生更多煩惱嗎???
:
會的,因為執著於善的福報功德,有所為,有所求的善,就不是純善。
有所為,有所求,就是有對價的行為,充其量只是福報。
所以,福報大了,自然心想事成,在世富貴全,死後登極樂。
但你要知道,釋尊從來沒有自稱是創世主,但是彌陀卻是創世主,
因為彌陀創造了一個世界,叫做「極樂世界」。
極樂世界為什麼在西方?因為印度的西方就是阿利安人的原鄉。
阿利安人入侵印度之後,成為統治者,但心中仍然思念他們的故鄉。
所以希望死後回到西方的極樂世界。
慈悲的純善,是無所為,無所求的義務,甚至視為應盡的責任。
: 既然有煩惱可滅,就顯示有惡可斷,有善可成,有次第,
: 這套理論與實踐方法很完整呀
:
: 一定是哪裡有問題,才讓網友覺得怪怪的???????????????
:
如來藏的問題,就是「我執」。許多高僧大德為了融攝漢傳佛教的龐雜,
所以把「常樂我淨」解釋為「緣起性空」的「空」,說那是空的體性。
但如果我們真切的去思考「無我」與「斷見」的關係,那就是可以知道,
「無我」絕對不是「斷見」。由此可知,「空」也不應該是「常見」。
凡夫俱生我執,沒有辦法接受「無我」,寧願相信有一個永生不滅的
「靈魂」,所以才可能念佛修行,才可能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修行授記,
然後在無量時空之後成佛。不這樣說,心裡就不踏實,就會害怕恐懼。
嘴巴講「活在當下」,心裡其實是患得患失,明知寄託不可知的未來
很沒安全感,但也沒有其他辦法。有的是一口咬定,佛菩薩都這麼說了,
絕對不會說謊,一定真有其事。就是要「信」,信佛就能往生,但卻
不信佛講的無生。因為「無生」不能信呀,信了就是「斷見」,什麼
都沒有了,嚇死人了。
「無生」就是沒有生死了,心識不再結生,所以也就不再生滅受苦。
無盡業不再受報,苦完全止息。心的本質就是「無常」,只有調伏到
不受後有,苦完全止息,煩惱自然不生,因為自我消融了嘛。
: 哇哈哈...純粹賺P幣..
:
請問熊大,聖嚴師父講的「自我消融」,是不是「斷見」?
: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4-10-06 23:30:00
不太懂,那為什麼世尊要說阿彌陀經 ?既然是阿利安人的原鄉,修行人集體遷徙,走路甚至騎大象回去不就好了,幹嘛還念佛 ? 怪哉的論述。 = ="您這些想法到底都是從哪學來的,真好奇。而且阿利安人活在極樂世界,為什麼還要入侵印度 ? ^ ^"
作者: Katarn ( )   2014-10-07 06:25:00
看了文章理路,B大你還會認為c大相信阿彌陀經是釋尊所說?
作者: freeunixer (御劍客)   2014-10-07 06:47:00
繼空即,色即,受即,想即,行即,識即之後,這次要戰什麼?anawak ,該你表演了~
作者: caselook (幸福要懂得耕耘)   2014-10-07 08:15:00
樓上貓大好^^
作者: cyberleft (cyberleft)   2014-10-07 10:39:00
在佛陀的時代,要說真心、要說有我,比說無我容易太多如果有真心可說,佛陀明白講,在那個時空背景下,有更多人能夠理解。為何「當時的佛陀」不直接說,而是「後期的佛陀」說?版上有些學佛的人寧願固執「真常」,也不願意花點時間研讀一下佛教史的著作,了解佛陀教法千年來因為時空變化產生的量變與質變,有些可惜
作者: BRIANERIC2 (灰色軌跡)   2014-10-07 10:43:00
所謂真常也不是研究理論就可以推測 要真的進入那種空性 去照見到沒有路徑與來去的空寂 本來無一物的寧靜所謂真常 也只是強加個名字 就像老子「強名曰道」
作者: ilvepce (求真求圓融求和平)   2014-10-07 14:29:00
更可惜的是, 很多人看了過去的佛教史卻一直以為那就是答案,卻忘記佛教史也是一直在update中, 過去幾十年日本流行的批判佛教,批判真常一系非佛法,現在全部電電不敢說話,這事幾個知道? 批判真常的原佛信徒在我看都快變斷滅論的擁護者了,書要看,但要看就要一直看,因為資訊也是無常!
作者: caselook (幸福要懂得耕耘)   2014-10-07 14:38:00
樓上貼一點資料來看吧.學界不提,多是已成確論,老生常談.
作者: ilvepce (求真求圓融求和平)   2014-10-07 14:52:00
別以為只有你有看書,你要不要看一看反對者的話?6請看孔恩的科學革命的結構,學界形成的"典範"不一定是真的,當初牛頓的力學還被歐陸排斥過,學術一定程度是帶有些固定的成見的奉勸大家把學術當資訊看,別當知識看,否則你很難客觀很多原佛信徒叫人看葛拉馬經,結果自己也犯了經上的錯誤相信權威
作者: caselook (幸福要懂得耕耘)   2014-10-07 15:07:00
唐山過台灣也不過三百年,為何台灣人不認同中國?阿利安人入侵印度數千年,爽的很,死後能回西方原鄉,算是圓滿無憾.
作者: cyberleft (cyberleft)   2014-10-07 15:44:00
i大提到「現在日本現在全部電電不敢說話」,方便的話提出證據來支持您說的「現在全部電電不敢說話」佛教講究理性,不是誰寫了一本佛教史,就要人盲從相信重點是,你要批判對方的論點不對,得拿出你的論證
作者: ilvepce (求真求圓融求和平)   2014-10-08 00:12:00
簡單來講,批判佛教影響非常嚴重,導致很多認同如來藏教說的支持者開始反擊,有悟明長老的弟子聖玄法師,該人是北大研所博士候選人,以及香港密乘佛學會談居士,談居士精通梵藏文,經過與日本批判佛教發始者長期溝通後,日本方面已經了解如來藏並非實有,而只是一種有功能的"特性"而已,因而近年不再在學術會議上就此議題再有批判另外,即便是非常嚴謹須實驗支持的自然科學都只能說是相對真理,更何況是需要超感官經驗的宗教議題,這個問題恐怕到最後還是各說各話,人永遠都會找自己愛聞的氣味多聞聞罷了,其實如來藏是否實有的議題市面上就有很多支持的論點,但,哦!sorry!剛才說錯,應該是如來藏是否是佛法的議題,早就有很多書在討論(不只是蕭某人), 只是我覺得奇怪,為什麼還是很多人不知道,還是老是拿學術或印順的那套來跳針,這就更證明人類的理性多半用來限制別人,而難以看到自己的非理性,至於論證,佛教的論證再強也是腦袋瓜的論證,無法比擬需要實驗的自然科學,更何況部派時期原始教團後來根本老是辯輸大乘,那能用這種論證來說明大乘優於南傳? 用一時的學術狀態來判定真假,實在是太危險了~~(更正)學術內的佛教論證再強也是腦袋瓜的論證
作者: caselook (幸福要懂得耕耘)   2014-10-08 08:15:00
討論的重點是如來藏的常樂我淨有沒有違反三法印四聖諦??這才是攸關切身的慧命的大問題.認肯如來藏必然導向永生.涅槃的不生不滅是不是永生?往生極樂就是永生?永生與無生的差異何在?不去思考這些問題,把辨正視為攻擊,不奇怪嗎?
作者: juicelover (想你就抽一根菸。)   2014-10-14 22:12:00
要講辯證,何不來場因名邏輯....
作者: caselook (幸福要懂得耕耘)   2014-10-14 23:22:00
辨證和"辨正"不一樣好嗎?別歪推了,你就發文吧.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