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佛性如果不是指真常心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4-11-07 07:39:17
※ 引述《pro2012 (pro2012)》之銘言:
: 《大般涅槃經》卷第八,佛云:「無量菩薩,雖具足行諸波羅蜜,乃至十住,猶未能見
: 所有佛性;如來既說,即便少見。」。
.CBETA T12, No. 375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八
「善男子!
十住菩薩智慧力多三昧力少,是故不得明見佛性(如來種性)。
聲聞緣覺三昧力多智慧力少,以是因緣不見佛性(如來種性)。
諸佛世尊定慧等故,明見佛性了了無礙。」
───────────────────────────────────────
1.就聲聞的階段而言,勝觀與等持二者,等持的力量非常強大,相對的勝慧力量就很薄
弱。這是因為在聲聞的階段,所見的目標為自求解脫為主,以可以完全達到此目標為
目的,為了追求並達成這個目標,需要有很強的安止力量。由於沒有為了其他眾生的
利益,將救度眾生當成是自己的責任,眾生無量無邊,需要透過無量無邊的方式去思
惟利益眾生,這方面沒有去做,因此在勝慧的力量是薄弱的。
2.聲聞較專注於自己解脫脫離輪迴,並沒有追求利益眾生的佛果位,因為這兩個原因而
看不到自己能夠成就佛果,因此說「聲聞不見如來種性」。聲聞完全以個人脫離輪迴
的痛苦作為目標,並沒有思惟荷負利益一切有情,當僅僅只趣入自利的目標而修等持
,等持的力量是很大的;因為悲心薄弱,雖然了悟空性,但是勝慧的力量是薄弱的,
沒有透過無邊正理去了悟空性,僅得了空慧的一分。由此以致「聲聞不見如來種性」
,沒有看見自己可以成佛。
3.就大乘種性菩薩而言,為了利益無邊眾生,是由無邊理門去了悟空性,由於知道一切
眾生內心裡的想法無量無邊,以悲心作為支持的力量,去思惟眾生內心的想法是無量
無邊。透由無邊理門去了悟空性之後,也能夠同時去了知一切的所知,除了斷除煩惱
障,也可以斷除所知障──對於遮蓋所知、遮蓋萬法的這個部分去除掉,而聲聞對於
這個部分根本不知道,聲聞的了空慧只能斷煩惱障。由於發心的不同,菩薩發菩提心
,為了廣化利益眾生行六度萬行,方能斷除遮蓋所知、遮蓋萬法的所知障。
4.菩薩由無邊理門證悟空性的了空慧,依著它能夠圓滿菩提,即佛果位。證悟空性這樣
的一個心,在聲聞、獨覺而言,了空慧的那個心很小,也不能夠看見自己可以得到圓
滿的菩提。而靠著無邊理門去了悟空性,這種了空慧的心,因為透過無邊理門了悟空
性的內心,能夠成為煩惱的對治,將煩惱障滅除掉,也能夠成為所知障的對治,將所
知障滅除掉。認識到經由無邊理門了空慧可以得到圓滿的菩提,因此菩薩能見到圓滿
菩提成就佛果的如來種性。
5.「菩薩雖見而不明顯」,菩薩熱切渴求成滿佛果,雖然見到但不明晰,因為菩薩的勝
慧力量強,等持力量弱。由於重視利他為主,把救渡眾生當作自己的責任,對於一切
眾生內心的想法為何?眾生的痛苦為何?快樂為何?仔細去分析、仔細去了解、仔細
去利益,要做的非常多,因此勝慧的力量非常強大,相對的,等持的力量就較薄弱。
6.而佛果位心續之中,勝慧的力量十分強大,等持的力量也十分強大,此二者力量完全
均等,因此止觀均等、等後一味。等至位與後得位完全一味合和,毫無差別,唯有佛
果才能成辦。等持是等至根本定的階段,勝慧是後得位的階段,等至的階段與後得的
階段毫無差別,等後一味雙運,唯有佛才能做得到,這是佛的特色。佛陀止觀均等雙
運,一個心能同時現證二諦(勝義與世俗二諦),因此如來能遍見一切諸法所知。
■ 此段說明止觀均等雙運的重要,我們想要得到佛果,而佛果是等至和後得二個階段,
同一本質而反體各異,能夠同一時間安住在這二者上面。現在隨順著果的情況下,應
當將止觀二者雙運做實修,在觀修的道上面,當如此配合。果是等至和後得雙運之故
,所要觀修的道也應當是止觀二者雙運,以如此之道來做實修,將來得到的果也會是
等至和後得雙運的本質。現在禪修的時候,止觀二者應當同時進行,二者力量要均等
;禪修的時候,等至階段修安止,後得階段修勝觀,這二者力量要同時進行,也要把
二者力量均等,以如此目標而作實修。
───────────────────────────────────────
.CBETA T12, No. 375
《大般涅槃經》
「奢摩他(止)者名為能滅,能滅一切煩惱結故;
又奢摩他者名曰能調,能調諸根惡不善故;
又奢摩他者名曰寂靜,能令三業成寂靜故;
又奢摩他者名曰遠離,能令眾生離五欲故;
又奢摩他者名曰能清,能清貪欲、瞋恚、愚癡三濁法故;
以是義故故名定相。
毘缽舍那(觀)名為正見,亦名了見,名為能見,名曰遍見,
名次第見,名別相見;是名為慧。」
.CBETA T44, No. 1848
《大乘起信論疏筆削記》
「問:何故止觀合修耶?
答:若不雙修皆成邪故。
涅槃經說,定多慧少不見佛性,慧多定少見性不了,定慧等學明見佛性。
又諸處說,不見佛性,無明邪見自此而生,故今合修。」
.CBETA T45, No. 766
《大乘起信論直解》
「云何修行止觀門?
所言止者,謂止一切境界相,隨順奢摩他觀義故。
所言觀者,謂分別因緣生滅相,隨順毘缽舍那觀義故。
云何隨順?以此二義,漸漸修習,不相捨離,雙現前故,此釋止觀相也。
六度應云定慧二門,今云止觀者,以在因曰止觀,在果曰定慧。
今欲雙修並運,正在因行,故合為一門。」
.CBETA T31, No. 1604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十一〈覺分品第二十一之二〉
無著菩薩造
「次說菩薩修習止觀。
偈言:
『普欲諸功德 是二(止、觀)悉應修
一分非一分 修有單雙故』
釋曰:………
一分非一分者,一分謂或止或觀,非一分謂止觀合。問:何故?答:修有單
雙故。單修者一分,或止修或觀修;雙修者非一分,謂止觀合修。」
.CBETA T11 No. 310
《大寶積經》卷第一百一十一
「彌勒!
復有二法,離諸惡道及惡知識,速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云何為二?
一者、於奢摩他(止)常勤修習;二者、於毘鉢舍那(觀)而得善巧。
是名為二。」
.CBETA T26 No. 1536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卷第三
「復有二法,謂:奢摩他(止)、毘鉢舍那(觀)者。
奢摩他(止)云何?答:善心一境性,是謂奢摩他。
毘鉢舍那(觀)云何?答:奢摩他相應,於法揀擇、極揀擇、最極揀擇,解了、
等了、近了、遍了,機黠、通達、審察、聰叡,覺、明、慧、行毘鉢舍那,是謂
毘鉢舍那。
如世尊說:
非有定無慧 非有慧無定
 要有定有慧 方證於涅槃」
.CBETA T24, No. 1458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
「言莫放逸者,勸不放逸勤心勇決,光顯聖教故。
所以但言不放逸者,顯不放逸,諸善品中為最勝故。
言應勤者,勸不放逸,能與出世聖道,加行為依止故,
謂於奢摩他(止)、毘缽舍那(觀),雙修等運,獲聖道故。」
.CBETA T30 No.1579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九
「修奢摩他(止)故,修毘缽舍那(觀)故,能斷煩惱。
若諸相縛已得解脫,諸麤重縛亦得解脫,當言已斷一切煩惱。
如世尊言:
相縛縛眾生,亦由麤重縛
善雙修止觀,方乃俱解脫。」
.CBETA T16, No.675
《深密解脫經》卷第三
爾時聖者彌勒菩薩摩訶薩依奢摩他(止)、毘婆舍那(觀)所攝法相,白佛言:
………
佛言:
「彌勒!諸菩薩等於彼修多羅中,善思惟已,於空閑處獨坐觀察,觀察彼心內常
隨順,如是觀心如是不斷心,彼菩薩得身樂心樂。彌勒!是名我說菩薩修行奢摩他法
(止)。
彼菩薩得身心樂已,依身心樂觀所說法,如向思惟一切諸法,觀察內心三昧境界
像,能信諸法離於思惟。彌勒!諸菩薩等如是觀彼三昧鏡像,可知彼義覺觀思惟,忍
悕見意知覺現前。彌勒!是名我說菩薩修行毘婆舍那(觀)。彌勒!諸菩薩等應當如
是善知毘婆舍那。
爾時聖者彌勒菩薩,白佛言:
「世尊!世尊菩薩未得內心觀像,未得身樂未得心樂,佛說彼觀名何等觀?」
佛言:
「彌勒!非奢摩他,是隨順奢摩他(止),是故我說名為隨順信奢摩他。」
彌勒菩薩言:
「世尊!菩薩未得身樂心樂,觀於內身三昧境界,思惟彼法如是觀心,佛說彼觀
名何等觀?」
佛言:
「彌勒!我說彼觀非毘婆舍那,名隨順信毘婆舍那(觀)。」
.CBETA T16 No. 676
《解深密經》卷第三〈分別瑜伽品第六〉
「世尊!若諸菩薩緣心為境內思惟心,乃至未得身心輕安,所有作意當名何等?
佛告慈氏菩薩曰:
「善男子!非奢摩他作意,是隨順奢摩他(止)勝解相應作意。」
「世尊!若諸菩薩乃至未得身心輕安,於如所思所有諸法內三摩地所緣影像,作
意思惟,如是作意當名何等?」
「善男子!非毘缽舍那作意,是隨順毘缽舍那(觀)勝解相應作意。」
.CBETA T16, No. 676
《解深密經》卷第三〈分別瑜伽品第六〉
「善男子!
一切聲聞及如來等,所有世間及出世間一切善法,
當知皆是此奢摩他(止)、毘缽舍那(觀)所得之果。」
.CBETA T05 No. 220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四
舍利子!復有菩薩摩訶薩雖具住六波羅蜜多,常以靜慮波羅蜜多而為上首,勇猛
修習諸菩薩行,具修一切勝奢摩他(止),勸諸有情亦令修習如是勝定,令速圓滿。
舍利子!復有菩薩摩訶薩雖具住六波羅蜜多,常以般若波羅蜜多而為上首,勇猛
修習諸菩薩行,具修一切毘缽舍那(觀),勸諸有情亦令修習如是勝慧,令速圓滿。
.CBETA T46, No. 1915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天台山修禪寺沙門智顗述(天台智者大師)
若夫泥洹(梵語Nirvana,涅槃)之法,入乃多途。論其急要,不出止、觀二法。
當知此之二法(止、觀),如車之雙輪,鳥之兩翼;若偏修習,即墮邪倒。……
若不均等,此則行乖圓備,何能疾登極果?故經(涅槃經)云:「聲聞之人,定
力多故,不見佛性。十住菩薩,智慧力多,雖見佛性,而不明了。諸佛如來,定慧力
等,是故了了見於佛性。」
以此推之,止、觀豈非泥洹(涅槃)大果之要門,行人修行之勝路,眾德圓滿之
指歸,無上極果之正體也!
───────────────────────────────────────
1.成佛是內心成佛,內心修行成佛的這條道路,“道”是指心的智慧。依智慧的開展,
有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佛果的進程,這些“道”的安立,是依內心修證所
得的智慧,比如資糧道時,內心已生起任運出離心/菩提心的智慧,加行道時有緣無
我慧止觀雙運的智慧,見道位時有現證無我空性慧的智慧,修道位時依於現證空性的
智慧漸次根斷俱生煩惱。心的續流,資糧道是加行道的近取因,加行道是見道的近取
因,見道是修道的近取因,佛果是從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等近取因而來。
2.例如,修行者心續上生起任運的出離心入道後,於資糧道下品修習四念處,心續上修
習四念處增長,於資糧道中品得四正勤的精進──已生善令增長、未生善令生起,已
生惡令滅除,未生惡令不生。資糧道上品由精進得定的四神足,成就了止的功德與觀
的功德,內心轉入加行道的體性。資糧道所修習的四念處、四正勤(四正斷)、四神
足,於加行道煖位、頂位轉變為五根的體性,加行道忍位時五根轉變為五力的體性,
此時依於五力的力量不會再墮三惡趣,加行道世第一法後,內心依於現證無我空慧轉
入見道的體性。見道位以七覺支為主修,前面的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
力等並非不修習,而是此時心續上的智慧更為增長,念處轉為七覺支中念覺支的體性
,前面四正勤乃至五根五力的精進轉為七覺支中精進覺支的體性,由修習內道三十七
道品所獲得七覺支中的喜覺支、輕安覺支,不是外道的修行者所能得到的喜、輕安。
內心的智慧,由見道位轉變為修道位的體性時,以八正道為主修,念處成就了正念、
精進成就了正精進等,依於八正道最後獲得解脫的果位。未入道者或已入道者凡夫心
續中,也可以修習八正道的法類,但此時只是隨順的修習,內心還未真正達到聖者心
相續中,所生起的八正道智慧體性。
3.眾生皆有佛性,這是從眾生的內心來說,佛性有兩個層面,眾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
,這是內心的世俗諦。好比說人人皆可成聖賢、成堯舜,也可以說人具有聖賢性、堯
舜性,而這成聖成賢成堯舜的潛能,以佛性來說眾生皆有成佛的善根潛能,這種成佛
的能力就是心上的世俗諦,心有明而了別的功能,是心的世俗諦體性,這樣的佛性稱
為增長性佛性,此亦是我們內心上大乘世俗發心之菩提心,能產生一切善行的根源。
4.內心的另一層面是心上的空性,這是勝義諦的體性,心上的自性空,為自性性佛性。
內心的這兩種層面,即內心佛性如來藏具有的增長性佛性與自性性佛性,不論世俗諦
的增長性佛性,如證得內心的光明,或勝義諦的自性性佛性,證得自性空的無我空性
慧,都需要止、觀雙運的成就。奢摩他(止)、毘缽舍那(觀)的所緣可以是世俗諦
的法類,也可以是勝義諦的法類,止觀的所緣二諦隨一。例如止觀的所緣,若是暇滿
難得、念死無常、皈依、業果、出離心、菩提心、出入息等是世俗諦法類;止觀的所
緣,若是常一自在空、獨立能實質有空、補特伽羅無我、法無我等是勝義諦法類。
5.若依於止觀雙運的禪定證得內心的光明,暫時壓伏了煩惱現行,在內心得到世俗諦佛
性的層次,並沒有確實的空性正見了達我執的所破(常一自在的我執、獨立能實質有
的我執、能取所取異的我執、諸法有自性的我執),沒有明瞭我執的所破,自然也沒
有斷除遍計與俱生的我執煩惱,因此還不是真正的解脫。若未通達我執所破的無我空
正見、無我空性慧,那麼欲界賢聖眾生,即使有欲界定乃至色界近分定的止觀雙運,
以及色界天與無色界天賢聖眾生,有四禪八定的止觀雙運,依然未得真實解脫。求解
脫者,除了得到正奢摩他,也應生起證無我真實義之毘缽舍那觀慧,依於空正見的止
觀雙運,漸次修習現證無我空性慧,才能真正根斷遍計與俱生的我執煩惱。
6.通達空性正見的比量,內心依於奢摩他安止的功德,在細分的心識下,緣空性的毘缽
舍那觀慧才能觀察到細微的我執所破,依此漸次修行方能真正斷除我執煩惱,平常我
們的心識很粗猛,處在粗分心識的狀態下並不能照見細微的煩惱,因此要修習禪定,
先得止後得觀。修習禪定並非無思無想,而是去除了心識粗分的散亂昏沉之後,漸次
平息了沉掉,得到等持,對於內心的顯現能夠思惟得更深入、更廣大透徹,依強而有
力的正念、正知,尋求空性正見。平時對於修習奢摩他、毘缽舍那的資糧,亦需要勵
力去尋求,有隨順於奢摩他安止、毘缽舍那勝觀之止觀根本定的修習所攝持,於後得
位之布施、持戒等行持才能增長功德,速證佛果資糧。
7.任何一個心,有情心相續上都有“自性性佛性”(心上的自性空,勝義諦體性)與“
增長性佛性”(心的明而了別的功能,世俗諦體性)。有情心續上的自性空是“自性
性佛性”,心的空性是常法,我們的心能夠不斷的增長、進步,此即心有“增長性佛
性”的光明,將來成佛的時候,無餘斷除煩惱障與所知障,圓滿證得心上的空性就成
為解脫。圓滿佛果時,佛陀的心續中無餘斷除了煩惱障與所知障,證得一切相智,一
個心能夠同時現量現證二諦(勝義與世俗二諦),因此如來能夠遍見一切諸法所知。
8.在同一個施設基,常法與事物(無常法)是體性一。萬法每一個法上都有空性,同一
個施設基,施設基上的有為法與無為法(空性)為同體相屬。一切有情的心相續上,
乃至佛陀的心相續上,任何一個心上都有無常法與常法的體性,心的續流無始無終相
續不斷,此即心法的無常法體性,心法上的空性即心上的常法體性。
9.要圓滿究竟解脫的佛果一定得斷除煩惱,要斷除煩惱就要有證得空性的智慧,認識心
的光明不等於證得空性,認識心的光明是認識有情具有成佛的希望與能力。佛陀的心
續上斷除了煩惱障與所知障,圓滿了種性住佛性(心的空性)成就自性法身,圓滿了
增長性佛性(心的俱生光明)成就智慧法身,圓滿佛果的佛陀,無垢的心續繼續不斷
利益眾生,諸佛如來以大悲為體(無緣大悲心是究竟清淨的大悲心)恆時利益眾生。
10.一切有情即使小至蟲蟻等昆蟲,都同樣追求離苦得樂,然而卻不了解真實苦樂的因果
。有情眾生透過佛陀所宣說的四聖諦修行,若福德資糧圓滿則成辦色身,若智慧資糧
圓滿則成辦法身;色身者,又分報身、化身二者;法身者,謂自性法身及智慧法身二
者。而令佛果福慧二資糧成辦之因即是菩提心,菩提心又分:令福德資糧圓滿究竟之
世俗菩提心,及令智慧資糧圓滿究竟之勝義菩提心二者,因此菩提心即是成辦究竟安
樂之因。若欲求世間利益不可或缺菩提心、若欲求出世間安樂亦不可或缺菩提心,無
論所求安樂為何,一切皆可由菩提心成辦。大乘行者內心生起任運無造作的出離心後
,由大悲心心所推動,發起承擔利益一切有情離苦得樂的增上意樂,由增上意樂進而
生起菩提心心王,生起真實無虛偽之為利有情願成佛的菩提心,是入大乘門的發心。
作者: ccclum   2014-11-07 09:55:00
感謝分享
作者: Uguar (零零漆)   2014-11-07 18:14:00
COO大是將佛性解為「如來種性」?將人用各種種性分類的方式就像婆羅門教的種姓制度在佛教體系中借屍還魂,令人不勝唏噓。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4-11-07 18:32:00
這不是我個人的解義,而是佛典中的用法,三乘行者有聲聞種性、獨覺種性、菩薩種性,是由根性根器上而言,非階級例如前面發過一篇#1K6HSZJf《瑜伽師地論》提到獨覺種性大乘佛法的觀點認為眾生皆有成佛的潛能,此稱為如來種性《菩提道次第廣論》之漢譯文:「《大般涅槃經》云:『聲聞不見如來種性,以定力強故慧力劣故。菩薩雖見而不明顯,慧力強故定力劣故。唯有如來遍見一切,止觀等故。』」不分階級六道眾生皆有佛性,雖然還未解脫成佛,但有成佛的潛能,因此說有情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即如來種性。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