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應部‧第二因緣品‧無始相應經》

作者: EvolutionWin (Mindfulness)   2016-02-26 00:18:58
——聖法大長老開示於2011年11月23日
在《相應部‧第二因緣品‧無始相應‧第十五無始相應經》裡,佛陀是如此教導的:
「諸比庫,在此長時,很難找到(不易獲得)先前不是母親的有情。
是什麼原因呢?諸比庫,此輪迴是無始的……足以解脫。」
「諸比庫,在此長時,很難找到(不易獲得)先前不是父親的有情。……。」
「諸比庫,在此長時,很難找到(不易獲得)先前不是兄弟的有情。……。」
「諸比庫,在此長時,很難找到(不易獲得)先前不是姊妹的有情。……足以解脫。」
在漫長的生死輪迴裡,很難找到一個眾生不曾當過我們的母親、父親,或兄弟姊妹,
我們在漫長的生死輪迴裡已經受過種種的苦,所以我們應當有悚懼心,
來解脫這漫長的輪迴。
佛陀如此地告誡弟子們,使他們能精進地修行並體證道果。
我們的周遭有許多眾生、動物,他們都曾經是我們的親屬,如今他們正在動物的世界裡,
處在痛苦的狀態。
同樣地,我們也曾經在這漫長的輪迴中受過種種的苦,因此我們應該培育善行,
以善的生命來圓滿我們的波羅蜜。
在古代的斯里蘭卡,有一戶農家有五個成員:父親、母親、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
長子出家成為比庫,他的修行非常好,並體證了阿拉漢道果。
父親有一塊稻田,經常在田裡工作,他所有的時間都只是做這些農事,
沒有什麼特別的善行。
母親大多數的時間都只留在家裡煮飯及做家務,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善行。
妹妹只顧著照顧自己的美貌,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善行。
弟弟則在田裡幫忙父親耕田。
經過一段時間,父親因為疾病而去世,投生為一隻豬,由於當農夫時很執著那塊稻田,
所以投生為豬後,還是經常到田裡去吃稻米,這是他的習慣。
母親死後投生為一條蛇,由於對房子的執著,也是經常在房屋的附近出現。
妹妹也因為疾病而去世,投生為一隻青蛙,她也對房子相當地執著,
所以也經常在房屋的附近出現。
有一天,蛇(母親)在房子附近看見青蛙(女兒),牠抓到青蛙就把青蛙吃掉了。
不久,那隻豬(父親)看見蛇,也把蛇給吃了。
後來弟弟因為豬每天來侵損他的稻田,便起了煩惱,並決定把豬給殺掉。
殺死豬後,弟弟把豬帶回家,並想起哥哥,他想,如果哥哥來到家裡托缽集食,
就可以供養哥哥豬肉。
哥哥用神通觀照,知道弟弟殺死豬並想要供養給他,就到家裡托缽集食。
弟弟見到哥哥,便說:「尊者,我想做一些供養。」
尊者指示弟弟先把豬的肚子剖開,當豬的肚子剖開後,見到裡面有一條蛇。
尊者又指示弟弟把蛇拿出來並把蛇的肚子剖開,當蛇的肚子剖開後,
他們見到裡面有一隻青蛙。
尊者問弟弟:「你是否知道這些動物是誰?」弟弟說不知道。
尊者便說:「這隻豬是你的父親,蛇是你的母親,青蛙是你的妹妹。
你的父親因為沒做什麼善行,只是一直在稻田裡,所以投生為稻田附近的一隻豬。
你的母親也因為沒做什麼善行,所以投生為蛇;
你的妹妹也投生為一隻青蛙。
現在你想要先吃你父親、你母親還是你妹妹的肉呢?」
當時弟弟生起了悚懼心,瞭解漫長的輪迴是苦的,並且想要出家。
他先恭敬地把豬、蛇和青蛙的屍體埋好,就到寺院出家了,
他的修行非常好,體證了阿拉漢道果。
另外還有一個關於沙利子尊者的故事,沙利子尊者觀照自己的過去世,
發現自己曾經培育了四種非常重要的素質:
第一、他決意不會對任何人起妒忌心;
第二、他決意不會對任何人起瞋恨心;
第三、他決意不再飲酒;
第四、他決意不會執著任何人。
第一個決意,是因為過去有一世,他是一位國王,菩薩(佛陀的前世)是他的宰相。
有一次,王后試圖要引誘這位宰相,但是宰相拒絕了王后,王后很生氣,
就在國王面前誣謗宰相,說宰相試圖強暴她。
國王沒有經過調查,就下令要殺宰相。
當時,宰相宣稱他的清白,說:「現在我表明我的清白,如果你要,你可以殺了我。」
後來,國王明白他是清白的,便下令釋放宰相。
隨後,他觸碰大地並且決意,未來將不會妒忌任何人。
第二個決意,在輪迴裡不對任何人起瞋恨心。
原因是因為過去有一世,他修習慈愛七年,直到證得禪那。
後來投生在梵天界長達八阿僧祇劫,後來又投生為帝釋天王三百次,
過後又投生為轉輪王五百次,這都是因為慈心的善業。
當他觀照過去世,見到慈禪善業的果報時,他做了決意,不再對任何人起瞋恨心,
直到證得阿拉漢道果。
第三個決意是因為有一世,他是一位國王,有一天在喝醉酒後失去了理智,
殺死了親生兒子,這是因為酒而失去正念。
後來他觸碰大地並且決意,未來將不再飲酒。
第四個決意是因為有一世,他是一位國王,有一個兒子因為某些強大的惡業,
在很年輕時就去世了。
當國王聽到這個消息時,非常地傷心。
但是當他省思後,他發現自己的悲傷是來自於執著,於是他作了決意,不再執著任何人。
佛陀教導我們,要到四個聖地去禮拜,以幫助我們生起悚懼心。
第一個聖地是佛陀出生的地方──藍毗尼園(Lumbin?);
第二個聖地是佛陀成佛的地方──菩提迦耶(Bodhgaya);
第三個聖地是佛陀初轉法輪的地方──鹿野苑(Sarnath);
第四個聖地是佛陀入般涅槃的地方──拘尸那羅(Kusin?r?)。
到這些地方朝聖是很好的,至少一生之中要去過一次。
(在法的定律之中)所有過去和未來諸佛,都在同一個地方成佛,就是菩提迦耶;
也都在同一個地方初轉法輪,就是鹿野苑。
所以到聖地朝聖也可以支援我們的禪修,
例如禪修時回憶自己曾經到菩提迦耶朝聖,
就好像自己就在菩提迦耶禪修一樣。
有些願望也可能在聖地實現,例如有些生病的人,願望可能會實現。
有一個故事是關於一個在家居士,他的女兒是個啞巴,不會說話。
有一天他到聖地朝聖,並為他的女兒祈福,希望以到菩提迦耶朝聖的功德,
能讓女兒復原,當他還在印度的時候,就收到訊息,他的女兒會說話了,
直到今天,她還會說話。
有些願望能實現,有些則無法實現,這決定於個人過去的業、信心和其他原因。
佛陀在拘尸那羅入般涅槃,但他的威力和美德依然存留在世間。
這就是我們還可以培育善的素質並依循佛陀教法的原因,
因為佛陀的威力依然存在世間。
在此,祝願大家都能培育善法,直到證得聖道聖果!
(本文完)
作者: Amtb09 (Amtb)   2016-02-26 00:23:00
這篇非常棒,感謝分享。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ilvepce (求真求圓融求和平)   2016-02-26 00:29:00
讚! 阿彌陀佛~~Sadhu! Sadhu! Sadhu!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