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得] 我對當前佛教前途的看法

作者: amidha (東岐明)   2016-09-03 21:03:03
◎我不應該妄議修行業報,所以刪除文中一些內容。
以下盡力再說一些我的看法,不一定正確,謹供參考,敬請指教。
前面已經簡要說明《華嚴經》的修行漸次,是編造成使 涅槃解脫道 誤導為 菩提超脫道。
如果沒有誤導成佛的邪見妄執,那大乘所謂的菩提道,不失可以作為菩薩修行的過程。
因為菩薩在修行成佛而累積福智的歷程,也是有如大乘菩提道廣修福智的過程。
發心成佛的真正菩薩,在最後一世成佛之前,在觀慧境界上也都還是尚未證果。
所以實際上,菩薩是無法真正教導解脫道的,因為祂自己都尚未入解脫流!
真正能教導解脫道的,在佛陀入滅後,只有初果至四果的聖者才真有能力教導眾生解脫。
即使是彌勒菩薩,因為其尚未入解脫流,都還不能教導真正完全的解脫之道。
註【未證解脫果者是憑藉轉述或學習其他解脫果證者的經驗教導,才能為別人說解脫法;
  那並不是真正憑他自己的解脫經驗來教導別人。】
現今大乘問題在於─未證言證─,沒有真正證得初果至阿羅漢果、辟支佛果、佛果,
只證得尚未入流的觀慧定境神力,卻吹噓是證得種種聖果而嚴重誤導修行解脫之道。
大乘法教邪見會障礙眾生正法因緣,修行雖得廣大福智善德,知見卻有歧誤危險。
何也?未得聖果而言成聖,引導眾生同趨誤解道途,障礙正法,斷人慧命!
即使創造相似正法使眾生廣修人天善業,然而偽造佛經誤導眾生也有不良影響存在!
真正阿羅漢果寂滅涅槃,不受後有,怎能再如六地菩薩般繼續投生在世間修行。
真正辟支佛果寂滅涅槃,不受後有,怎能再如七地菩薩般繼續投生在世間修行。
所謂八地以上的寂滅自在境界,根本就不同於佛陀正法所謂的寂滅。
許多大乘修行人也是真正發心成佛,卻受邪見所誤而可能障礙正法;
古今許多大乘密乘行者因而可能誤導眾生。
我認為像大乘八地菩薩以上那樣超脫意識,運用神力的眾多分身修行,並不是沒有風險!
就像你自己的心念,雖然你可以推動意識心念思維,但往往還有雜念是你難以控制。
如果分身眾多的大神定力不夠,有些分身可能不聽使喚,自己胡搞闖禍。
如果分身眾多的大神定力退失,有些分身可能完全獨立,自成一個新的自我生命。
所以大神若是壽終命盡沒好好收回分身,弄不好就會分身各自星散,
大神業識四分五裂而銷毀神我成為眾多各自獨立的小我。
這種危險不是大神才有,貪念愚痴而墮入畜生道的人,其業識也可能會四分五裂。
正如宣化上人所言
http://www.drbachinese.org/online_reading/dharma_talks/volume2/volume2_41.htm
 『在這茫茫苦海裏頭,也找不到一個邊際,就在這兒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總在
  輪迴裏轉,這一轉就墮到六道裏去輪迴。也就等於我們現在講的化學工廠一樣
  :由大的靈性可以化成小的,小的靈性又可以變成大的。
  所以一個人投生去做畜生,不是一個人做一種畜生。他會分開:一個人做馬、
  牛、羊、雞、犬、豕,這是身體比較大的,有靈性聰明一點的畜生。這一個人
  又可以變成七種的畜生,因為經過分開了,這叫「分靈」,便性化靈殘。
  他的靈性既然分開了,又往更小的再分。譬如馬變雞鴨,又變成很多了。一隻
  馬,又可以變成七隻鴨、七隻雞等等。既然又分開了,那點靈性又少一點,又
  愚癡一點。
  因為這種關係,所以佛說:「一失人身,萬劫不復。」若把人身失掉了,百千
  萬劫再也不能恢復。為什麼呢?因為他已被分開了,經過化學工廠的化驗,分
  開一部份一部份的。』
欲界頂主宰大神修行也是一樣,分身無數修鍊,但若造業不當,定慧境界退失,
天神壽終之時業識星散,想要再會聚分身重返大神修為,就不是那麼容易的事!
欲界之上的初禪梵天的大梵宇宙神識,更是強大,可以容納其他梵神意識的融入,
而存在著太陽系宇宙神我的廣大神我境界。
但這些生命存在層次的神我大能,最後還是無法逃過劫盡壞滅的壽終命運,
作者: CassSunstein (Pm)   2016-09-03 21:29:00
你有無考慮南傳大乘(南傳菩薩乘)版本的菩薩乘教義是否就比北傳菩薩乘而言 更與聲聞乘間彼此沒有矛盾?
作者: stockeye (stockeye)   2016-09-03 21:40:00
宣化法師那個說法是對的?可能要在思考一下,因為墮落碎身成好幾隻螞蟻的說法,我覺得可能是邪見。另外彌勒菩薩在兜率天宮已經具有32相,如佛無異,是否真的如您所說不具資格?我比較保留這樣的說法。畢竟文殊菩薩,維摩結居士等等並非現佛身,但是他們早已證佛果。一樣有資格教導大眾。
作者: Uguar (零零漆)   2016-09-03 22:04:00
我對於菩薩分身沒有研究,我也想知道是不是跟影分身之術一樣,可以將螺旋丸好幾年要修成的術短十間內就修成其實啦~依照大乘經或南傳菩薩道,菩薩行會花費三阿僧劫才能成佛至於菩薩有沒有證阿羅漢,這倒要好好研究研究這個問題的答案會隨著大乘的派別而有所不同我有我的答案,可是我太小咖了,還是佃佃我同意大乘到最後有神我傾向,像大日如來之類的呵呵~~反正先修阿含經,體驗各種禪定再說其實我遇過的大乘法師很多都是在他們的理論裡面用功修行的他們很多也是往學術界有很多研究只是出名的都不是他們罷了時代在進步,社會在改變,長江後浪推前浪在資訊發達的情況下,會有愈來愈多人知道怎樣才是對的我舉個例子,就我所知佛光山底下就有容納各個宗派的出家人就是在他們佛光山底下要修解脫道就修解脫道,要修唯識要修就修唯識解脫道在台灣佛教已經愈來愈有份量了至於派別理論之間的矛盾,就留在Ptt炒一炒了你很難要求出家人去吵這個其實八地以上的寂滅自在跟阿含經的寂滅一樣不是最好嗎?這表示就算是菩薩也要修習解脫道阿~~大致上菩薩對於寂滅應該也就是證而不住吧你要行菩薩道不住在寂滅可以,至少也要證到吧華嚴經卷77:[雖入三解脫門而不取聲聞解脫,雖觀四聖諦而不住小乘聖果,雖觀甚深緣起而不住究竟寂滅`]但是如果是修唯識,一開始就不以解脫寂滅為目標真正不會有任何解脫寂滅的是唯識因為他們要轉識成智,不搞寂滅解脫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6-09-03 23:21:00
生死是"波",涅槃是"水",不住生死涅槃是"濕性"。"波"是外相,"水"是內體,"性" 無外相、無體相,共內外。凡夫迷波,聲聞證水,菩薩證性。阿彌陀佛
作者: Uguar (零零漆)   2016-09-03 23:27:00
如果只念佛名號,不觀四聖締,不觀甚深緣起,應該跟涅槃無緣吧~~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6-09-03 23:41:00
能觀是空、所觀是假、不住是中。一心三觀入無作四諦觀。緣起是有、性空是無,照見空有不二。入甚深緣起實相見。一句佛號無有深淺,因眾生心而有淺深。阿彌陀佛
作者: CassSunstein (Pm)   2016-09-04 00:10:00
amidha本文第4段(第9行起)早已指出樓上所迷的情況了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6-09-04 00:25:00
空有真是二,有即恆常見,無即斷滅空。能觀若是有,旋即生我見。所觀若是真,五蘊非無常。我及境雙立,執著轉輪迴。
作者: fck302 (天上有神龍)   2016-09-04 00:26:00
我只能說,都是戲論,做夢的材料,太多假設推想,終究沒有任何實質的證明
作者: ilha   2016-09-04 01:52:00
儒道易佛的後傳既經推翻,皆非正統,則此外還剩下什麼?倘若神我合一才是真的,那涅槃能得到什麼解脫?假設涅槃才是真的,因此否定神我合一,這其實是一種先驗.預設為假的神我合一,與後傳經所言類似,故信心動搖,如之何?倘若涅槃永遠都達不到真實,那專求涅槃何益?倘本師所說都不能質疑,何以坦面對本師否定婆羅門舊法之先例?經文多以造經法套數學邏輯,看似深奧而已,修行再多能得幾何?修行若干云云,能證幾何?如何判斷?四諦以苦為首義,以世間為不圓滿,故追求涅槃解脫之道然若此世本即圓滿非苦,涅槃亦非至道,將奈何?後世支脈因革,多在設法彌縫本師所說闕漏處,何以必降以論名?晚輩末流的見解,就不準遠遠超邁本師所傳底本嗎?北傳(大乘,或所謂上乘而外)與南傳(上座,或所謂上乘)見解有異部分係社會階層化問題之矛盾,無關義理部分係繼續發展釋尊闕漏處,例如阿羅漢是否證得涅槃?此乃"涅槃"定義之爭而已,無關乎所謂修行不修行無須論證華嚴楞嚴等經之造經師乃受誰欺誑,未證言證云耳否則摩尼教,佛教,婆羅門教之差異,何者為非?尚在未定之天亦無需每必以外道痛斥宗派分化,反映的是學術的進步和暫時停頓,如此而已這和誰誰誰的經文,了意不了意? 偽證抑已證,皆無任何關係縱使傳布相似正法,使人稍走遠路,何罪之有?教人70分道理,和教人100分道理,都是可以的,無須萬事坐罪否則教人讀基督教經典,就非得受佛教之幾賢由他劫之重譴嗎?根本就毫無道理可言
作者: yogi (Yogi)   2016-09-04 11:16:00
實際上自己還沒證入解脫果,不表示不能教導別人證果。比如女居士瑪蒂卡瑪塔供養六十比丘的故事。
作者: kalestorm (沒心情)   2016-09-04 14:16:00
嚴格說起來,大乘經是拋棄解脫道, 還沒到誤導吧。任何想修學解脫道的人(從古至今)應該都不會參考大乘經修學
作者: CassSunstein (Pm)   2016-09-04 18:30:00
a大所言的菩薩 大乘等等名詞 是指北傳脈絡裡的情況北傳菩薩(依a研究)對羅漢涅槃內含誤會了 那麼在有緣教(因北傳說菩薩也懂解脫道)堅持想學解脫道的人們時恐怕會教錯方向 至於未證果的南傳比丘 純轉述佛觀點那麼慧根高的婦女照著去內觀 若能證初果 倒也不違和因南傳秉持大迦葉所言 不敢擅加佛未言故可疑的觀點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