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成佛之道 帕奧禪師 大菩提乘(一) -1

作者: EvolutionWin (Mindfulness)   2016-09-07 19:14:18
大菩提乘(一)
(Mahabodhiyana)
根據上座部佛教,菩提或覺悟有三種:
一、正等正覺或三藐三菩提(sammasambodhi);
二、辟支菩提(paccekabodhi);
三、弟子菩提或聲聞菩提(savakabodhi)。
弟子菩提又可再分為三種:
上首弟子菩提(aggasavakabodhi),這就有如舍利弗尊者與目犍連尊者的菩提;
大弟子菩提(mahasavakabodhi),這就有如大迦葉尊者與阿難尊者的菩提;
以及普通弟子菩提(pakatisavakabodhi)。
在佛陀時代,包括舍利弗尊者與目犍連尊者在內,一共有八十位大弟子。
現在已經不再有上首弟子與大弟子,而只有普通弟子。
想要解脫的人可以隨著自己的意願,修習至證悟三種菩提的任何一種,
以達到他的目標。
今晚我想跟你們談談一些為勤修大菩提乘者而解釋的諸波羅蜜,
以便提昇他們累積波羅蜜的技巧。
如果要詳細地討論諸波羅蜜,我們必須探討波羅蜜的以下十六個方面:
一、什麼是波羅蜜?
二、為何稱它們為波羅蜜?
三、有多少個波羅蜜?
四、它們的次序如何?
五、什麼是它們的特相、作用、現起及近因?
六、什麼是它們的條件?
七、什麼是污染它們的因素?
八、什麼是淨化它們的因素?
九、什麼是與它們對立的因素?
十、如何修習它們?
十一、如何分析它們?
十二、如何組合它們?
十三、什麼是成就它們之法?
十四、需要多長的時間成就它們?
十五、它們能夠帶來什麼利益?
十六、什麼是它們的果?
什麼是波羅蜜?
波羅蜜是與大悲心及方法善巧智相應、而又沒有受到渴愛、
我慢與邪見污染的高尚素質,
例如:佈施、持戒等等。
為何稱它們為波羅蜜?
偉大的諸菩薩是至上的,
因為他們基於他們的佈施、持戒、禪定、智慧等素質的卓越,
而成為諸有情當中最為超然者。
他們擁有無比的清淨戒,定力既深且強、智慧既高且廣。
他們那以禪定為基礎的智慧能夠如實地徹知諸法。
他們能以智慧之光照見過去與未來。
他們能夠照見這世界及其他世界。
由於這些波羅蜜,(最終)他們得以體證涅槃而成佛,脫離了生死輪迴。
他們教導趣向涅槃的八聖道。
所以波羅蜜即是他們的性格或行為。
菩薩是成就與保護這些波羅蜜的人,
而波羅蜜則是屬於這些至上者的高尚素質。
所以,如果你們是菩薩,你們就必須成就這些屬於至上者的高尚素質。
有多少個波羅蜜?
有一次,舍利弗尊者問佛陀道:「世尊,導向成佛之法有多少個?」
佛陀答道:
「舍利弗,導向成佛之法有十個。
是那十個?
舍利弗,
佈施(dana)是導向成佛之法。
持戒(sila)、
出離(nekkhamma)、
智慧(pabba)、
精進(viriya)、
忍辱(khanti)、
真實(sacca)、
決意(adhitthana)、
慈(metta)與
捨(upekkha)是導向成佛之法。」
它們的次序如何?
在此,「次序」是指教導的次序。
這次序是源自開始實踐波羅蜜的次序,而這又是源自省思它們的次序。
先受到省思與實踐的素質即先教 。
一般上,每一個波羅蜜以下一個波羅蜜為根基時,
它就會帶來更大的果報與利益。
所以,具備戒行的佈施有更大的福報,等等。
以下是另一個解釋波羅蜜次序的方法的摘要:
最先舉出的是佈施:
一、因為它是一切有情共有的(素質),原因是即使最普通的人也能夠修佈施;
二、因為它的福報最小;
三、因為(和其他波羅蜜比較)它最易於實踐。
在佈施之後即舉出持戒:
一、因為持戒淨化了施者與受者雙方;
二、為了顯示佈施能夠利益他人,而持戒則防止傷害他人;
三、為了在顯示獲得財富之因(佈施)之後,
再顯示能在未來獲得投生到善趣之因(持戒)。
根據業報的法則,佈施能夠帶來財富,
而持戒則能導致投生到善趣,即天界或人間。
持戒清淨者的佈施能夠圓滿其願。
在持戒之後即舉出出離:
一、因為出離圓滿持戒的成就;
二、為了在教善身語行之後就即刻教善意行;
三、因為持戒清淨者能夠輕易地成就禪修、證得禪那;
四、為了在舉出捨離身語的違犯之後,即舉出捨離意的困擾。
「出離」並不只是指捨離外在的物質,而是也包括捨離內心的煩惱。
佛教把煩惱分為三個層次:
一、潛伏性的煩惱(anusaya-kilesa),即潛伏在名相續流(心流)裡的煩惱。
二、困擾性的煩惱(pariyutthana-kilesa),即浮現在心裡的煩惱。
三、違犯性的煩惱(vitikkama-kilesa),即已導致造作不善的身行或語行的煩惱。
持戒能夠制止違犯性的煩惱,令它不能呈現於身行及語行。
止禪則能鎮伏困擾性的煩惱,令它不能呈現於心中,
尤其是在禪那或安止定的階段。
智慧或觀智則能根除潛伏性的煩惱。
在出離之後即舉出智慧:
一、因為智慧能夠圓滿與淨化出離;
二、為了顯示沒有禪定即不會有智慧,
因為禪定是智慧的近因,而智慧則是禪定的現起;
三、為了顯示利益他人的方法善巧智是出自傾向於他人的福利而修的禪定。
在智慧之後即舉出精進:
一、因為通過激起精進才能圓滿智慧的作用;
二、為了顯示菩薩在觀照眾生為空之後,又為眾生的福利而實行艱鉅的工作;
三、為了舉出必須在深思熟慮之後才激起精進,
符合以下的格言:「深思熟慮者所做的事能夠帶來極殊勝的果報。」。
在精進之後即舉出忍辱:
一、因為精進圓滿了忍辱,就有如所說的:
「精進者通過激起精進,而克服了諸有情與諸行帶給他的痛苦。」;
二、為了顯示精進者的毅力;因為有耐心的人不會煩躁,
反之能夠持恆於自己的工作;
三、為了顯示勤於為他人的福利奮鬥的菩薩是不會渴求回報的,
因為在他如實地照見諸法時是不會有渴愛的;
四、為了顯示菩薩必須無瞋地忍受他人加諸其身的痛苦,
即使是他盡了全力為他人的福利奮鬥時(他人毫無道理地加諸其身的痛苦)。
在忍辱之後即舉出真實:
一、因為只有具備了真實才會有持久修習忍辱的決心;
二、在舉出無瞋地忍受他人加諸其身的痛苦之後,
再舉出自己說想協助他人之言是絕對真實不虛的;
三、為了顯示菩薩通過忍辱而不會在遭受他人辱罵及虐待時心有動搖,
以及通過真實語而不會捨棄跟他敵對的人。
....待續
作者: Uguar (零零漆)   2016-09-07 21:23:00
能理解南傳佛教對於菩薩道的理解我也對南傳菩薩道一書證阿羅漢後就無法成佛的觀點感到詫異不過我能理解總之解脫道修就對了依照我過去經驗,我遇過南傳學人將菩薩就只屬於佛陀未成佛前的專稱並不接受有菩薩道這回事也就是菩薩只限於一個名詞而已所以對於菩薩道,也許南傳各地也會有不同看法我的基本立場還是一樣,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等基本教理是佛弟子必修菩薩道這個議題還可以吵很久,不要為了成佛,以為一旦證初果就無法成佛,因而放棄那些基本原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