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上乘與大乘密乘的修行進路,前已概述;以下比較,或許未盡正確,謹供指教。
我們應該敬重三乘修行的福智因緣,但也必須辨明清楚三乘修行道向內容的差異。
在修行真正入門的修為基礎,上乘是證見究竟法,大乘密乘是證見覺性明空。
上乘真正修行入門乃是證得觀智的名色分別智,就是證見名色的究竟法;
所以上乘修行入門是在於脫離對於概念法的妄執,而開始觀見究竟法的變動存在。
大乘密乘真正修行入門則是證見覺性明空,等於禪宗破初關,可登初地菩薩修行位。
覺性明空是一切眾生生命本具的概念法,是有關於超脫凡塵時空世界的大神真我概念。
所以從修行入門開始,上乘與大乘密乘就是不同的基礎進路。
上乘修行進路由名色分別智開始,逐步證見因果緣起與三法印(無常、苦、無我)。
然後在 生滅隨觀智 又是個修行關卡,然後才能證至 壞滅隨觀智 進而破除時空概念。
大乘密乘初步開悟以後的繼續修行,是以自性本覺為根本基礎,而觀照有為生滅法相。
所以也會逐步證見因果緣起與三法印(無常、苦、無我),
但其只是否定自身小我,並不否定自性本覺的大神真我存在的常樂我淨。
大乘密乘修行慧境至壞滅隨觀智的粉碎時空,相當於禪宗破重關,可登八地菩薩修行位。
大乘密乘修行見地,因為對於自性本覺常樂我淨的執著,所以無法覺證進至 怖畏智。
因為修行觀察中有著自性本覺可以依執,也就無法生起對於一切無常苦無我的怖畏觀智!
所以大乘密乘的修行在證得八地不動地的粉碎時空以後,慧境是停留在壞滅隨觀智,
而轉向修證其能覺所覺定境的廣大圓滿,深究能覺自性而廣照所覺境界。
大乘密乘其所謂的佛果,是其所謂圓證究竟能覺的修行境地,至少要過於禪宗破牢關;
所以密乘才會有即身成佛或佛父佛母之說,因為其修行慧境尚在凡夫壞滅隨觀智,
既未證得真正初果入解脫流,更不用說是真正的阿羅漢果、辟支佛果、或佛果。
例如密乘無上瑜伽,因為尚未真正捨斷欲愛貪執,所以才會有雙身修行法門。
上乘修行至生滅隨觀智,若是沒有妄見執著而生觀染貪愛,就會由壞滅智而入怖畏智,
在捨離心下逐步進至 行捨智,真正菩薩修行者會因成佛願力執著而停留在行捨智。
菩薩行者因其願力,必須圓滿其成佛因緣條件才能證入初果涅槃。
其餘種種出世解脫修行者,若有願力希望解脫時達成某種世間成就,
也會如菩薩一樣,因其願力而無法超過行捨智,直至圓滿其設定成就心願為止。
捨離對於世間的一切執著,才能再由行捨智進至初果涅槃而真正入解脫流。
凡是還有對於世事的任何心願未了,就無法證入初果涅槃;
證入初果涅槃也就必須在心態上徹底捨離世間,所以初果以後就是必趨解脫,無法返回;
因為可能返回的心願因緣,在證得初果前都已完全捨離,不然就會有願執而無法證初果。
所以初果以後到四果的修行解脫,是必然進程而絕不退轉!
真正成佛,會在成佛前歷經長久修行來累積成佛因緣,覺性的廣大圓滿只是其一條件;
因緣成熟就會在最終一生,由凡夫而證得阿羅漢解脫,具備一切成佛圓滿因緣。
因此,真正成佛不僅只是解脫而已,還必須具備作為開創一方佛法的教主圓滿因緣;
而成佛作為一方廣大世界的天人師,也就必須具備相關的智慧與福德。
這些成佛的相關福智,也是有關世間因緣,必須要長久修行才能具足這些成佛因緣。
大乘密乘成佛雖然尚未解脫,但要成就福智具足的圓滿大神真我的超脫生命存在,
也是必須要修行累積世間福智因緣,才能成就其所謂天界成佛的清淨剎土報身境界。
也就是說,上乘是解脫道,大乘密乘是超脫道。
解脫道是在人間成佛,不受後有,永脫輪迴,所以不會開創天界淨土。
超脫道是在天界成就其清淨佛土,依於修行因緣果報而有超脫生命境界,報盡仍受後有。
所以對於佛教正法而言,大乘密乘是相似正法,
雖有定慧修證,但其修行路向卻是導向大神真我的超脫道,而非真正涅槃的解脫道。
所以大乘密乘法門或許可以當作菩薩修行參考,但卻不能作為真正究竟成佛的解脫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