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amidha (東岐明)》之銘言:
請問版上大德,隆波田宣稱自己證果,有得到任何上座部長老的認證嗎?
我看了上文中隆波田的修行體證心得,懷疑他應該沒有真正證果。
因為他講的一些內容,似乎都還是未證初果前觀智階段的體驗。
還有文中所謂的初二三四禪,應該是指他認為的初二三四果吧?
靜坐入定,有那個定力皆可入四禪天;但唯一和覺者的差別在於是不是覺悟者
所以問題的所在應該是,証入初果的聖者能不能清楚明白的進入四禪天?
而非一般外道禪定者沉溺於四禪八定中的定受中
如果初果只能初禪,進入二禪時必需是二果者,
那文中所提的初二三四禪就是等同二三四果聖者。
※ 引述《kodi (田所惠)》之銘言:
: 證果歷程~平常心隆波田
: 破愚痴見惑的階位:初禪
破見惑應該是指初果
: 佛陀教導我們:「任何看見生滅性(即緣起)者,即是上上根器的見法者。」—這是真話,
: 但是,還有其它樹皮、外層木材和內層木心等的不同根器,換句話說,有不同的位階;當
: 你修到這裡時切莫認為你已達到終點—這還不是!任何人用這個方法培養覺性,就會真實
: 了悟,並且真實滅除苦惱與煩惱。
: *看見生滅狀態(生滅性)是最高與最終的智慧,不要將此處「看念頭修習階段」的智慧誤
: 以為就是那種最高、最終的究竟智慧,切莫錯認定盤星而自以為已經達到終點唷!
看見生滅狀態(生滅性)並不是最高與最終的智慧!
這邊的翻譯比較有空間
一種是看見生滅狀態,就像看到煙火,綻放,熄滅,
觀看的人知道綻放那是生,熄滅那是滅
一種是看見生滅性,一樣就像看到煙火,綻放,熄滅,
綻放的本性,與熄滅的本性,生不是生,滅不是滅
: (看見瞋、癡、貪)
: 我們的念頭就和雲一樣:生命本質是住於平常心的,它本來圓常,沒有這樣那樣扭曲或歪
: 曲,是中道的。中道的意思是無分別,它就在現前當下。我所說的這個中道的本質,是每
: 一個人本來就具足的。諸位男女在家眾、法師和沙彌們!如果你們現前聽我說法,能夠體
: 會到當下這個中道,你就不會有苦樂憂喜,但你會了悟:這就是無分別。它有如一個重物
: ,能壓制住瞋心等這些東西。如果不那樣,我們可能很容易就死掉。貪心也一樣,當它生
: 起時,我們內心會感覺想要什麼東西,那種想要什麼的感覺必須藉這中道實性來壓制住它
: ,才不會走入極端,極度的貪欲很容易致人於死。經典說:不論看什麼或做什麼,你的心
: 要能寂照一切,沒有喜怒愛憎—這是經中的教導。(中譯註:依後文,隆波田至此對貪瞋
: 痴不再有疑惑,知道心性本淨,原無污染,而証初果入聖流)
尚未破觀照心而見其生滅,所以還有一個能寂照的心性存在。
如果心中存在有一個寂照的心性存在,那只是妄想
中文字詞觀照,觀字代表有一位觀察者,照字代表的是形容詞,一事物被觀察者注意
如同,小明拿手電筒照著這顆球,小明拿手電筒者是"觀";手電筒的光照著球是"照"
在禪宗公案中,常會被問"誰在觀看","誰在念佛""誰在打妄想"
因為一般都是,我在觀看,我在念佛,我在打妄想,都持有一個"我"...
若是回答"見聞覺知在觀看""見聞覺知在念佛""五蘊在妄想"
那代表認清了五陰四賊這些客塵在奪主
而這些五陰四賊造作都是生生滅滅,而能了知這生滅性的稱為寂照心
這寂照心,只是方便說法,並非真有一顆有形有象的心,也有稱為菩提心,
也有稱為覺性,也有稱為如來藏識,也有稱為涅槃妙心各個年代稱法不同
一開始觀照皆是有觀有照,最後捨了觀只存照,寂照就出現了
有興趣可以查查聖嚴法師講述過的默照法~
以第二篇他回答上師的對話來看~
應該是翻譯用詞的關係,看到生滅狀態和看到生滅性
二者体悟性差異頗大
就如同"空"一字,不同次第解釋都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