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是誰在觀察心?

作者: hvariables (Speculative Male)   2018-04-19 19:54:24
※ 引述《feelthat (雲端傳送)》之銘言:
: 心經: 無眼識界 仍至 無意識界
: 這五種都不能修四念處
: 如果實際觀心就知... 覺本自照一切 遍十方
http://tripitaka.cbeta.org/T02n0099_016
雜阿含經(四五一)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種種諸界。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云何為種種界?謂
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
,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是名種種界。」
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意識界是佛說的佛法,
不過假佛經大乘心經卻瞎掰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否定真正佛說的佛法。
這種鬼話也敢假冒佛經?
如果反佛教的外道例如基督徒說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那是很正常的,
基督徒本來就認為佛講的佛法不對所以他們會否定佛說的佛法,
真正的佛不會說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否定佛自己說過的佛法。
大乘假佛經心經的詭辯術類似於白馬非馬論,
白馬非馬論的作者想要混淆守衛的判斷力把白馬混過關,
假佛經心經的作者想要混淆大乘信徒的判斷力把假佛法混進佛教裡面。
稍微有點理智就知道白馬是馬,
稍微對佛教有點了解就知道佛說有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這是佛教的基本教義。
簡單判別真假佛法的方法,所有的大乘經典都是假佛法。
: (經典要相互參照)
: 五蘊的識 是不清不楚的 知道或了解
: 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 覺察 稱為心
: 心的定義就是 五蘊以外的 稱為心
: 故無相 無不相!
http://tripitaka.cbeta.org/T02n0099_049
雜阿含經(一三〇七)
佛告赤馬:「我今但以一尋之身,說於世界、世界集、世界滅、世界滅道跡。赤馬天子!
何等為世間?謂五受陰。何等為五?色受陰、受受陰、想受陰、行受陰、識受陰,是名世
間。何等為色集?謂當來有愛,貪、喜俱,彼彼染著,是名世間集。云何為世間滅?若彼
當來有愛,貪、喜俱,彼彼染著無餘斷、捨、離、盡、無欲、滅、息、沒,是名世間滅。
何等為世間滅道跡?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是名世間滅道跡。
你應該先把阿含經看清楚,
眾生就是由五蘊組成,
幻想五蘊之外還有心那是假佛法,
把阿含經看清楚就比較不會被大乘假佛經心經誤導。
: 沒有 心 和 心所的分別! 沒有這樣的分別!
: 即無分別 愛惡 取捨 自心平等住
: 修法:我無選擇 都攝六根 淨念(金剛心)相續(永不滅)
心經和假佛經沒有分別。
: 覺本自照 圓滿的三身五智!!!
: 故 [覺] 為 [佛]!
: 這是離輪者 修風大歸元
: 方法若正確 證等覺
http://www.dhammarain.org.tw/books/sou/sou-all.htm
為了拆穿大乘假菩薩道的錯誤,
明昆長老特別把上座部巴利三藏和注釋中的菩薩成佛之道整理成南傳菩薩道,
有興趣了解真正菩薩道的人可以參考,
看清楚南傳菩薩道的內容就比較不會被假佛法大乘誤導。
: 沒有出定 入定這種事 離輪迴的人 沒有分別!! 24小時如此!
你信仰的假佛法大乘和外道迷信沒有分別。
: 敝人沒有想要爭論什麼 如果您有意見不滿意
: 請自多方查證經典 細緻地觀察自心 24小時不斷
: 過些日子再討論 祝成就
你沒有想要爭論什麼就只是單純迷信假佛法大乘所以看到真正佛教就忍不住想找碴。
http://mbscnn.org/NewsList.aspx?CLASS=221
在這個網頁點選帝釋所問經講記77頁可以看上座部長老馬哈希對假佛法大乘的評論。
馬哈希尊者特別為你們這些迷信假佛法大乘的信徒開示,
你們應該檢討反省自己的錯誤迷信不可一錯再錯。
作者: tangchin (tangchin)   2018-04-19 20:35:00
毗婆舍那講記中,馬哈希尊者說:有些人說,他們無法相信自己未曾親身體驗的事,這種態度有可能源自「其他人不可能知道我所不知的事」這樣的推斷。馬哈希尊者講的這句話應該是事實!
作者: feelthat (雲端傳送)   2018-04-19 23:39:00
提醒過你了... 好自為之...你的論點推翻了 玄奘 達磨 鳩摩羅什 無垢友好自為之
作者: BRIANERIC2 (灰色軌跡)   2018-04-20 00:14:00
大乘也不要全部都否定 阿姜查有讚美過六祖慧能的智慧很敏銳 一般人很難了解 但照南傳實修總有一天會了解所以有一些話最好在到達之後再判斷心經中說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是指入「滅盡」的狀態我們都知道五蘊是各種緣聚的 心的運作也就是五蘊的作用 但是如果精進修持可以到達滅盡定的狀態中 就會發現其實沒有真實存在的眼界和意識界 所以不是心經否定意識界的存在 而是對一般人來講諸法滅盡要老老實實從起點修到終點 心經一開始就在講終點了 所以很難領悟而且如果直接從心經的「空性」心法去修行的話 很容易落入頑空 最好是以南傳的觀呼吸去修持 先從粗糙的覺知下手 使心與氣息細微 漸次除去五蘊覆蓋 升起清淨光明心 才能真正的「照見」五蘊是「虛妄不實」的這個次第瑪欣德講的不錯 要先升起覺醒之光 然後穩定之
作者: lk011382 (冰符酒釀)   2018-04-20 00:29:00
會認字就懂論語?會背論語就懂孔子?
作者: BRIANERIC2 (灰色軌跡)   2018-04-20 00:30:00
後 就可以漸次的去除細微的五蘊不過我看有人分享馬哈希的禪法 在光明升起之後要把光集中在心臟形成明點 這一點我覺得會有危險 如果心臟病氣太重的人 有可能會無法承受 明點不能集中在心臟
作者: lk011382 (冰符酒釀)   2018-04-20 00:44:00
從您提出的阿含經文和心經比較,只能請您專心在法門上不要胡思亂想了。
作者: BRIANERIC2 (灰色軌跡)   2018-04-20 00:45:00
如果要觀修明點的話 要在中脈內才不會壓迫到身體分享的人說馬哈希禪法也會用四禪的光來觀照身體 這個其實就是在訓練光明身 但是你直接觀全身會比較困難把明點放在中脈 就自然會延伸到全身了
作者: redbalon (紅色男爵)   2018-04-20 03:37:00
H學友稍微偏激了一點,其實大乘佛經裡面還是有正法成份。只要能符合四聖諦、八正道的部分就是正法了。說大乘佛經全部都是偽佛法就像說台灣人全部都是貪心狡猾的惡人一樣,事實上台灣人也有像陳樹菊大菩薩那樣的大善人,也有許多軍警消醫護志工等無名英雄守護我們。大乘佛經是可以看,但是需要有判斷思慮的智慧,畢竟佛教越後期的經典變質越多。
作者: feelthat (雲端傳送)   2018-04-20 09:14:00
需要有判斷思慮的智慧 完全正確 南傳的經典也如此喔
作者: soulism (soulism)   2018-04-20 09:57:00
心經:照見五蘊皆空...無智亦無得,經文中,那裏另外有心可得,觀法無我,那有心可得呢?
作者: redbalon (紅色男爵)   2018-04-20 10:15:00
抱歉,小弟沒說清楚,應該是說全部的經典都要如此看待。包括最早的雜阿含經和巴利文的相應部,為什麼呢?因為這些經典並不是佛陀或是阿難尊者500大羅漢親手寫的,最早的雜阿含經也是佛陀涅槃後幾百年後才寫出來的。既然是後人所寫,難免會有加油添醋的情形。如果有看到類似佛陀或阿羅漢展現神通折服外道或信徒的記載,那基本上把他當故事看看就好,佛菩薩大顯神通救濟眾生的橋段基本上都是推廣佛教用的,幾乎每ㄧ部經典都會有喔。
作者: creative88 (create)   2018-04-20 12:10:00
超嗆的XD 不過大乘系統的東西沒有否定阿含的內容呀如果進階段性教學安排得比較好的系統學習過 比較不會有覺得大乘在否定阿含的概念 那是在講不同的事不想進階段性安排較好的系統學習(像是藏傳)也可以看看佛教學者寫的書 像是 佛教基本通
作者: SamuelLuo (薩姆爾)   2018-04-20 12:16:00
關於心經請參考 https://tinyurl.com/y97ls4uw
作者: creative88 (create)   2018-04-20 12:16:00
作者從阿含一路寫到大乘的展開 看過之後也會知道每段時期的發展都有其意義 沒有只是否定來否定去而已
作者: SamuelLuo (薩姆爾)   2018-04-20 12:18:00
另外末學以為六根六塵六識是原始佛教的說法,至於常聽到的第七識或第八識似乎不存在於原始佛教當中h大之所以反心經大概是因為開頭是「觀自在菩薩」,這個在南傳佛教的系統也是不存在的,唯有成佛前的釋迦牟尼和彌勒菩薩而已
作者: creative88 (create)   2018-04-20 12:42:00
各傳承承認的經典不一樣 這點沒問題 那是說我們要怎麼看待傳承間不一致的問題? 當代的話一行禪師有在處理他對理解阿含到大乘有融通的概念在 看看他的書可以消除一些阿含大乘互相戰來戰去的問題
作者: BRIANERIC2 (灰色軌跡)   2018-04-20 13:04:00
我也蠻推崇一行禪師 實修跟理論都蠻貫通的高手
作者: Uguar (零零漆)   2018-04-21 10:09:00
其實無意識界是又更高的境界這是只能意會,言傳上是有令人誤解的空間這世界上真正有這境界的人可能極稀有甚至沒有但心經說的境界我認為是有的
作者: SamuelLuo (薩姆爾)   2018-04-21 12:15:00
U大想說的是滅盡定? https://tinyurl.com/y8vvuq9s
作者: ilanese (坐聽無弦曲)   2018-04-21 13:07:00
心理學都說除了意識,還有潛意識了。前六識之外,應該還有其他的識,只是一般人難以證明。前六識是佛教共同所承認的,絕大多數的修行方法靠前六識也就夠了。
作者: neomozism (好風入室)   2018-04-21 17:20:00
原PO的質疑很容易解答,是沒看到「空中」這個大前提,只有「空中」才會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空,就是否定自性,空中無這些東西,意思是站在否定自性的立場來看,這些東西(的自性)都是否定的。少了「空中」這兩個字差很多。
作者: Uguar (零零漆)   2018-04-21 17:33:00
回SAM大,這個問題太深了。無意識界這個議題以我觀察確實可能跟滅盡定脫不了干係那又會變成要先搞清楚滅盡定是什麼然後...沒四禪八定根本不會有滅盡定慧解脫阿羅漢就沒四禪八定滅盡定阿~~~如果大乘佛教的理解是無意識界要先有滅盡定大乘就要先練習四禪八定可是現在大乘都在念咒念佛,並不講求心理的禪坐有禪坐也是在念佛念咒所有大乘高深的名相目前都是在給他通俗化畢竟沒人真正知道是怎麼回事呢~總之大乘佛經裡的境界的確是存在的~但說真的,光講四禪八定就講不完了連最基礎的四禪八定都雾煞煞就算我有定見也不見得就是所有人的定見有人認為四禪不呼吸一小時以上沒問題有人認為那是癡人說夢說實在的~~~很多問題真的不容易解決我是覺得無尋無伺無身心之樂是簡單多了四禪八定只是基礎而已~~~有認真修行,斷除欲樂四五年以上還沒四禪就很奇怪阿~~~總之大乘是存在的~~從來不懷疑這件事應該說菩薩道是存在的比較好
作者: creative88 (create)   2018-04-21 18:10:00
大乘本來就存在呀 菩薩道也是~ 不是要攻擊U大啦...只是為什麼會覺得斷除欲樂四五年以上還沒四禪很奇怪?有認真修行實務上面又是做了哪些事情呢?
作者: NKAC   2018-04-21 19:33:00
修行在吃飯,在走路,在說話,在滑手機,在睡覺,在花錢,在開車。有的修行現象要出現什麼的東西是要時間和肉體等等配合,如果只有觀念行為思想有還是不夠
作者: VanDeLord (HelloWorld)   2018-04-23 09:56:00
大乘是不是佛說,小弟我願意深入研究來探索這個答案四念處的修習還是要依大念處經,別人的經驗可以做為指引但是否成就同樣事業,可能每個人因緣不同而有差異,差異比較小的方式若存在的話,我想這個方式應該是 依經而行
作者: SamuelLuo (薩姆爾)   2018-04-23 11:09:00
U大:菩薩道當然是存在的,無論南北傳都一樣喔~V大:大乘是否為佛說,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佛弟子要審慎思考的問題,生活在台灣一開始都是接觸北傳,但發現了南傳巴利文經典和北傳漢文經典居然差異如此之大,不得不令人感到驚愕
作者: VanDeLord (HelloWorld)   2018-04-23 11:21:00
6032 t大分享的矛盾與故事 我覺得可以參考當認知判斷落於兩極化,是否符合我們學佛的目的,應慎思得初禪者能離五蓋, 有誰可以真正不睡覺??離睡眠者是否得初禪,也值得思考不過這些問題討論下去我看不到可以增進修習水平, 還是聽聽就算了物理學家和數學家對球的定義描述可能不同哲學家、藝術家與設計師的回答也會有所不同,甚至迥異這時候我們站在不同的認知方向去判斷另一個自己也尚未透澈的認知立場嗎?\妥當我覺得比較合適的做法應該是先窮究自己熟悉的部分並驗證後再檢驗,這個檢驗不是拿自己和他人比較,符合佛法的方式檢驗\是以h大的文字描述內容雖然有諸多邏輯形式謬誤,但是這是他自己要克服的問題比如說"訴諸無知"、"訴諸難以置信"等等其他還有"訴諸權威",或是言詞謬誤中的"語境去除"(除稱斷章取義)等
作者: SamuelLuo (薩姆爾)   2018-04-23 12:10:00
V大:佛法的方式主要就是依「三法印」來檢驗,h大發的
作者: VanDeLord (HelloWorld)   2018-04-23 12:10:00
作者: SamuelLuo (薩姆爾)   2018-04-23 12:12:00
《葛拉瑪經》我剛好PO在本版 #1Qsojzz- 的推文\可參考
作者: VanDeLord (HelloWorld)   2018-04-23 12:14:00
感謝sam大分享,的確如此,三法印是檢驗的重要手段之一以此角度檢驗,我認為心經完全符合三法印
作者: SamuelLuo (薩姆爾)   2018-04-23 12:53:00
感謝V大一同參學,Sadhu!Sadhu!Sadhu!
作者: VanDeLord (HelloWorld)   2018-04-23 13:02:00
隨喜~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