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明知禮尊者在《十不二門指要鈔》裡指出:「今家明即,永異諸師」,「即」的字義既
非「二物相合」(兩種東西合在一起),也非「背面翻轉」(一個東西的正反兩面),而
是「當體全是」。牟宗三稱此為詭譎的相即。煩惱即菩提有點類似太極圖上陰陽雙魚的狀
態。一般來說會希望用菩提心對治煩惱,但沒有煩惱就不會有菩提,因此這麼說的用意我
將之理解為菩提心、佛道、如來不是超越地隔絕於其他眾生之外,而是比所有其他眾生都
更明白煩惱的本質,如來比眾生更能深入地體察現實。因此世間一切都是修行的資糧,所
謂「行於非道,通達佛道」。就像儒家講「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在佛法中把「
賢」字替換成「覺」字更恰當。「見不覺而內自省」,煩惱即是不覺,觀照並分析煩惱組
成的成分,承認並轉化煩惱的起因:自己的心。套句天台法師講經最喜歡說的,佛法太高
,眾生法太廣,只有自己的心法是自己最能夠掌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