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處與極樂凈土
南懷瑾老師曾說過,在佛教初傳入中國的漢魏南北朝時期,修習小乘法而證果的比丘僧、
比丘尼較多,在《高僧傳》《續高僧傳》中,有很多奇異的神通事迹。北周時期,就有一
位修習「四念處」成就、而又往生西方極樂凈土的高僧。
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靜藹大師的往生過程有點毛骨悚然,又可以說,是不可思議的神通示
現。他跏趺坐在深山的一塊石頭上,「自割身肉」,用刀分解開自己身上的筋骨、手腳、
頭部和臉面,最後用刀割下心臟,手捧著心臟、面向西方而往生。場面好像很血腥,但是
傳記中記載,「骸無遺血」——沒有血液,而是「白乳」,只有白色的乳液流出、凝結在
石頭上。第二天他的侍者來探視,發現他的姿勢和最初坐上去的時候一樣,彷彿根本沒動
過。靜藹大師為什麼要「主動」往生、為什麼能「主動」往生,為什麼說他是修習「四念
處」成就的呢?大師留在石壁上的手書遺偈,可窺其一斑。
大師的遺偈,大部分說的觀身不凈、觀身無常、觀身無我、觀受是苦,即「四念處」,又
稱「四念住」。佛陀臨涅槃前,阿難尊者請問佛弟子今後以何為住,佛說「以四念住為住
」,可見四念處是佛教中修行證果的重要法門。
對「觀身不凈」,大師是這樣開示的,人身就好像一層薄薄的皮囊,包裹著屎尿、膿血、
塵垢染污,臭穢不堪,是六根六塵虛妄和合而成;
「觀身無常」,大師說人身就像被無常所囚困,沒有一點自由,半點做不得主,死亡會侵
擾一切眾生,最終會化成蟲蛆。
「觀身無我」,在本無實體的情況下,眾生顛倒計度、妄想執著有一個「我」存在,其實
一切都是業力的支配,所以不能自在如意。因為執著這個虛幻的身體,就是可以做主的「
我」,所以隱藏了本來具足一切善法功德的清凈自心。
這個身體具足種種煩惱,就如同充滿毒蛇的箱子,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假合虛幻地圍繞而成
,百千病苦在其中交纏困擾。無量劫來,我們早已捨棄過無數的身體,過去的屍骨堆積起
來,有如須彌山那麼高,而未來還要在生死的苦海中不斷沉浮,遭遇比以往更多的痛苦,
所以,生死輪迴,只是徒勞地蒙受艱難困苦,根本毫無樂趣可言——這就是「觀受是苦」
。
大師視此身如仇敵,誓願斷除這個生死的根源,他採用自割身肉的方式,為一切見聞的眾
生,演示此身的種種過患和虛幻,希望捨身的功德能無量無邊,以期能夠不退轉於佛道,
永遠出離苦痛深淵。所以又以彌陀法門,勸導世人趨向極樂凈土。
在遺偈中,大師表達了往生凈土的願心和極樂凈土的殊勝:
當我舍此污穢濁惡的身形之後,期望能夠往生西方極樂凈土,於一念間蓮華盛開,化生於
阿彌陀佛面前。速得親見十方諸佛諸大菩薩賢聖海眾,永遠辭別三途之中無量的苦難,於
佛的菩提正道決定得不退轉。即刻獲得五種神通,自由自在飛行無礙,於寶樹間飽餐正法
,究竟證得無生法忍。
靜藹大師自幼聰穎過人,小時候在寺廟中,見到壁畫上的地獄變相圖,就悚然醒悟,出家
修道,嚴持戒律、通達經論。在北周武帝將要滅佛滅法時,大師毅然上奏,當面抗旨,在
無力挽回局面之下,避入深山,撰寫著作,藏在岩洞中,傳於後世人。大師因為三種因緣
,主動提早捨命:第一,是這個身體有無量無邊的過患;第二,在當時的時局下,不能護
持佛法;第三,想要快速見佛,而快速見佛的法門,就是往生極樂凈土。這就是靜藹大師
主動往生的因緣。
在遺偈的最後,靜藹大師總結道,三界之內,一切都是無常的,一切有為的造作就如同夢
幻泡影,剎那幻滅,世間所有的業緣終歸滅盡。而在極樂佛國,法身清凈自在,還可以隨
順因緣,護持佛法、救度眾生。這是大師以無比的慈悲,在教導我們,用極樂凈土的常、
樂、我、凈,對治娑婆世界的苦、空、無常、無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