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大師:度人度己,處處隨緣
在家李叔同,出世號弘一
從李叔同到弘一法師
從風流才子李叔同到佛門高僧弘一法師,從風花雪月,到清修苦行,他抵達了常人所無法
抵達的境界。一言一行,都值得我們肅然虔敬,領悟一生。
他的前半生,繁華旖旎,是風流富貴的翩翩公子,是無所不精的留洋才子,是戲劇演員、
是藝術家……萬眾矚目、享盡風光。
他的後半生,「以戒為師」,淡泊無求,一雙破布鞋,一條舊毛巾,一領衲衣,襤褸不堪
,了寂無色,卻供養出了更超然禪意的花枝。
他就是弘一法師李叔同,人生本是修行,從俗世,到禪門,從身外,到心間,他從「戒」
中領悟。
待人以春風,對己以秋霜
「以戒為師」,本是佛陀逝世前留下的遺訓之一,佛法法門八萬四千法門,對治眾生八萬
四千煩惱,無非「戒律」二字。
弘一法師常說,戒律是為律己,不為律人,「律己,宜帶秋氣;律人,須待春風」。他平
時持戒甚嚴,口裡卻從不臧否人物,不說人是非長短。若要說批評人,他就自己不吃飯。
但他的不吃飯並不是與人嘔氣,而是在替那人懺悔,借事磨心。
跟他常在一起的人,知道他的脾氣,每逢他不吃飯時,就知道自己一定是做錯事或說錯話
了,趕緊反省改正。一天兩天,你什麼時候把錯改正了,他才吃飯。至於你的錯處,他一
句也不說,而讓你自己去說。
弘一法師還曾自號「二一老人」,此號取自古人的兩句詩,「一事無成人漸老」、「一錢
不值何消說」,他說回想自己近十年所做的事,深覺自己德行欠缺,成功的事很少很少,
殘缺破碎的居其大半,雖然事實上,他的功德已遍布天下。
處處苦行,處處隨緣
在出家的二十四年里,弘一法師黃卷青燈,晨鐘暮鼓,始終保持著「過午不食,寒不逾三
衣」的清規戒律,一肩梵典,兩袖清風,三件衲衣,雲遊苦行。
素食唯清水煮白菜,用鹽不用油,信徒供養香菇、豆腐之類,皆謝絕,原由是這些食材比
其他的價格更高。他常說自己無福消受,「我們即使有十分福氣,也只好享受三分,願以
我的福氣,布施一切眾生,共同享受」。
如此清修苦行,則有更上一層的隨緣之喜,據夏丏尊回憶,他們一次會晤,弘一住在破舊
的小旅館裡,卻說旅館主人待他如何和善;談到他破舊的手巾,珍重地說和新的也差不多
;吃到一碗咸苦的白菜,他卻如享盛宴。
在弘一法師,世間竟沒有不好的東西,一切都好,小旅館好,粉破的席子好,咸苦的蔬菜
好……什麼都有味,什麼都了不得。
他將瑣碎的日常生活到如此境界,人家說他在受苦,他卻彷彿在享樂,一茶一飯,他都愉
悅丁寧,恐怕他人山珍海味里所品到的,還不如他在白菜里嘗到的滋味。對於一切的際遇
,他全無成見,認真對待,這才是真正的解脫,真正的享樂。
以悲憫處世,以福緣布施
弘一法師對人和物,都有特別的慈悲之心,有一次,他到豐子愷家。豐子愷請他藤椅里坐
,他把藤椅輕輕搖動,然後慢慢坐下去。每必如此,多次之後,豐乃垂問。弘一答曰:「
這椅子裡頭,兩根藤之間,也許有小蟲伏著……先搖動一下,慢慢地坐下去,好讓它們走
避。」
連寺里鬧鼠害,毀壞衣物,嚙咬佛像,弘一法師都去翻閱舊典,找到飼鼠之法,每天投食
兩次,果然除去了鼠患。直到他西逝之前,還念念不忘讓人們在焚化遺骸時不要損害螞蟻
生命。
抗日戰爭爆發後,弘一法師提出「念佛不忘救國,救國必須念佛」,他居住廈門萬石岩,
自題居室為「殉教」室,後廈門遭日機轟炸,彈片入室,弘一法師無驚無懼,泰然處之,
並說:「為護法故,不怕炮彈。」
後日本人找到弘一法師,請他循當年鑒真之例,到日本弘揚佛法。面對來人,弘一法師憤
而說了如下一番話:「我在日本留學5年,日本學校教給了我很多知識,這是我永遠銘記
在心的。但當年鑒真法師去日本,海水是藍的,現在已被你們染紅了!日本,我是萬萬不
會去的!」 雖是世外之人,仍以國家興亡為己任,面對侵略者,怒斥暴行,救國愛民
,仁為己任,可謂是真正的慈悲。
對萬物都心懷悲憫,惜物、惜人、惜福,這是他每時每刻所持的戒律,或許有人覺得弘一
法師出家後,仍有太多「人情味」,其實菩薩都有千萬法身,這亦不過是弘一法師其中一
面,均是為了利於眾生。
度人度己度世,一生悲欣
出家前的李叔同,是世間難得的奇才,繪畫、音樂、詩詞、戲劇……一通百通,被譽為那
個時代最有才華的天才之一。
遁入空門的弘一法師,之前全部的才華,都變成了供養書法的養料,他的書法浮華褪盡,
以藏鋒稚拙的線條,現出一種超然物外的意趣。
葉聖陶說弘一法師的字「蘊藉有味」,好比一位溫良謙恭的君子,不卑不亢,和顏悅色,
在那裡從容論道……毫不矜才使氣,功夫在筆墨之外,所以越看越有味。
時人都將弘一法師的墨寶都奉為至寶,一筆一畫,都有如見弘一本人的喜悅,其中滋味,
難以言表。
1942年10月13日,弘一法師寫下「悲欣交集」四個字,這副字成為他的絕筆,四個字隨意
地寫在一張用過的紙上,小巧拙樸,毫無雕飾。「悲欣交集」的旁邊寫了三個略小的字,
「見觀經」。
這四個字里,蘊涵了無盡的未明之意,後人眾說紛紜。有人說,悲是悲眾生之苦,欣是欣
自身解脫;有人說這是一種念佛見佛、一悲一喜的佛家心境。仁者見仁,每個人都有獨特
的生命歷程,也自然會有獨特的人生註解。為人在世,總有些外人無法勘讀的心跡,此謂
甘苦自知。一代大師雖已飄然而去,但其一生悲欣,卻留余世人無限的啟迪。
閱盡人間的榮辱悲歡,
弘一法師由領悟,到修行,度人度己度世,
我們或許沒有因為他而領悟禪機,
卻一定會為他的言談舉止而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