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 四部宗義7

作者: FHShih (hou)   2021-03-25 08:58:30
洛桑卻佩格西講授
7. 地道的建立:毗婆沙宗和經部宗這二個宗派的地道建立都類似,
一方面因為他們都是小乘說宗義者,另一方面他們都承認佛語,
除了毗婆沙宗信奉《七部對法論》與經部宗不同之外(因為毗婆沙宗認為《七部
對法》也是佛說,這一點與經部宗的說法不一樣)。除此之外他們同樣是小乘說宗
義者,同樣都承認佛語,所以他們的地道建立大同小異。
在這個科判裡面又分二個科判,第一是:(1)所斷,第二是:(2)地道的建
立。講到「所斷」,這個名稱所要表達的是一般所說的煩惱障和所知障的障,但是
毗婆沙宗不會用所知障這個名稱。底下會說明所斷就是障,用所斷來表示障的名
稱。所斷和所障要表達的是顛倒的心及其種子和習氣。顛倒心及其種子、習氣都是
障,或者是所斷。也就是這些在成佛和解脫的路上會對我們造成障礙,這就是障或
所斷。猶如天空有雲,會遮蔽我們沒有辦法看到青色的藍天,雲就相當於障。
佛所說的法裡面,所要證的內容有二部份,有暫時的所證和究竟的所證。暫
時的所證就是指增上生,也就是人天果位。要證得暫時的所證,不須要斷障就可以
證得。換言之,要來世繼續得到人天的善趣,即使這世沒有斷障,來世還是有機會
得到的。但是如果要證得究竟的所證,也就是解脫或成佛的話,不斷障是不可能
的。總之,要證得暫時的所證或增上生,或人天果位,並不須要斷障;而要證得究
竟的所證,也就是決定勝— 包括解脫和成佛,就一定要斷障。
障可以分為二類:一是障礙解脫之障;一是障礙成佛之障。如果要證得聲聞
跟緣覺的解脫,或者要證得佛聖者的一切種智,前者要斷的是障礙解脫之障,後者
要斷的是障礙成佛之障。所以障依解脫及一切種智—這兩個究竟的所證,可以分
成這二類。如果照大乘的講法,障礙證得解脫的障稱為煩惱障,障礙證得一切種智
或成佛的障我們稱之為所知障。小乘煩惱障的斷法都是一樣,但是小乘宗義不用所
知障這樣的術語。
所斷的內容,主張「障」分為二種:「具煩惱之障」及「非具煩惱之障」。
具煩惱之障相當於大乘所說的煩惱障,主要是障礙證得解脫;而非具煩惱之障主要
是障礙證得成佛及其一切種智。
此宗沒有「所知障」這個術語。雖然非具煩惱之障毗婆沙宗並不把它定為所
知障,但是它的意義跟大乘所說的所知障的意義類似,也就是,都是障礙證得成佛
或一切種智。就證得解脫和證得一切種智來講,證得解脫容易多了,證得成佛就比
較困難。同樣要斷障礙證得解脫之障就相對容易,要斷障礙證得成佛的障,就相對
的難多了。所以相對來講,小乘道容易,大乘道比較難。
「具煩惱障」主要障礙解脫,「非具煩惱之障」主要是障礙證得一切智。毗婆
沙宗沒有講一切種智,他們講一切智。其中具煩惱之障的實例有二:一類是指補特
伽羅為自己能獨立實質有的分別識。這個分別識簡單來講,就是細品的補特伽羅我
執。這種細品補特伽羅我執,如前所說的補特伽羅無我,分成粗、細品的補特伽羅
無我,這裡的細品補特伽羅我執是輪迴的最究竟的根源。相對來講無我是細品的補
特伽羅無我,執著也是最細微的執著,這也是最究竟的輪迴根本。
由細品的補特伽羅我執(究竟的輪迴的根源),和所生的貪嗔癡三毒及其種
子,這些是能夠障礙證得解脫的具煩惱之障。所以一個行者要證得解脫,一定要把
細品的補特伽羅我執,及所生的三毒及其種子完全斷除,才有可能證得解脫。其中
補特伽羅為自己能獨立實質有,這個其實是細品的補特伽羅我執。
非具煩惱之障的實例有二:執補特伽羅為自己能獨立實質有的分別識的習
氣,以及由前述習氣所生之心的粗重。粗重有四類,等一下會提。剛提到的種子及
習氣,相對而言種子比較粗重,要斷比較容易,習氣比較細微,要斷比較難。
細品補特伽羅我執的種子及習氣,如果是細品的補特伽羅我執的種子,它存
在於細品的補特伽羅我執當中,並且此種子能產生後來新的細品補特伽羅我執的這
種能力者,就稱之為細品的補特伽羅我執種子。習氣也是存放於細品補伽羅我執這
樣的顛倒心當中,但是它並沒有能力,能夠產生後來的細品補特伽羅我執的功用,
這就稱為習氣。
一個要證得解脫的行者,他只須要斷種子,不須要斷習氣以及由習氣所生的
粗重。但是如果要證得成佛,不僅要斷種子,習氣也要斷,習氣所生的粗重這些都
要斷。對於聲聞阿羅漢而言,他只斷種子,而細品補特伽羅的習氣及由習氣所生的
粗重還未斷除。
心的四個粗重為何呢?第一種,對久遠時間的不了解:即使聲聞阿羅漢已經
斷除了細品補特伽羅我執種子,但是因為習氣尚在,由習氣所生的心的粗重,對於
久遠時間所發生的事無法如實去了解;如果是佛就能清楚了知,但是聲聞阿羅漢他
是無法一五一十了解久遠劫前的事情,不了解久遠時間以前所發生的事情,這是第
一種心的粗重。
例如:佛在世時,有很多阿羅漢的弟子,這些聲聞阿羅漢的弟子中,神通有
高下,神變也有總總的差異,根性亦高低不同。在這些聲聞阿羅漢當中,神通第一
的主要有二位,就是舍利弗跟目犍連尊者。其中的舍利弗尊者,在當時有一位吉祥
生長者(大施主),在年老時請求舍利弗尊者讓他出家。因為吉祥生長者在年輕時
非常有錢,有很多奴僕,但是他對奴僕並非十分善待,非常的輕視,在他年老時失
去錢財和權力時,沒有人要去幫助他,他就像乞丐一樣走投無路,就來求舍利弗尊
者讓他出家。
我們說出家都有出家的近取因,出家要受戒,戒的近取因必須要有善根,以
善根作為受戒的基礎。舍利弗透過他的神通去觀察的結果,發現吉祥生長者並沒有
能夠做為受戒的基礎的善根。因為他找不到,所以就跟吉祥生長者說:你沒有出家
受戒的善根,無法出家!吉祥生長者非常難過。對於他們的情況,佛非常地了解,
佛就用他的神變來到吉祥生長者旁邊,對他說:其實你有出家受戒的善根,只是舍
利弗尊者的能力有限,看不到你在長劫之前所累積善根。
舍利弗尊者雖然已經斷除了細品補特伽羅我執的種子,現行的種子已斷除,
但是他還沒有斷除細品補特伽羅我執的習氣及其所生的心的粗重,所以對久遠時間
的情況不了解,他沒有辦法觀察到你的善根,所以不讓你出家。實際上在久遠劫
前,你有累積善根,佛就對吉祥生長者這樣說明。
第二種,心的粗重是對於非常遙遠的境不了解或者無知。這個例子就是目犍
連尊者的母親死後,目犍連要觀察母親到那一個世界,他用神通觀察都觀察不到。
如同剛才所說的目犍連和舍利弗的能力,都已經非常高了,但是他們對於久遠的時
間以及久遠的對境都看不到。雖然他們已經斷除了細品的補特伽羅我執的種子,但
是他們始終還有習氣,習氣造成心的障力,因此無法看到久遠的時間、對境。
由習氣所生的心的粗重,如果沒有透過菩提心、大悲心作為輔助是無法斷除
的。像聲聞阿羅漢即使已經斷除了種子,但是由於他們沒有大悲心、菩提心做為後
盾,而去斷除習氣跟習氣所生的心的粗重,所以他們還是有他們所無法了解的情
況。
以毗婆沙宗而言,聲聞、獨覺、菩薩所修的見解都一樣,都是細品補特伽羅
無我。菩薩與聲聞、獨覺這兩種的差異,在於菩薩還有菩提心、大悲心做為輔助,
而聲聞、獨覺沒有,這就是決定能否根斷所知障的關鍵。
在正式說明地道的建立當中,主張「三乘補特伽羅的行道方式有差別」(中
文70 頁):三乘名稱有聲聞乘、獨覺乘、菩薩乘。其中聲聞乘、獨覺乘的講法跟
大乘的唯識、中觀的講法都一樣,而第三個菩薩乘跟唯識、中觀的講法就不一樣
了,唯識、中觀他們會稱為大乘,但是毗婆沙宗與經部宗不承許大乘,所以會說菩
薩乘,而不用大乘這個名稱。
不論是三乘當中的哪一乘,他們要證他們的所證,都必須要有福德資糧與智
慧資糧,這二者雙運或結合,才能證得所證,亦即經由此二者結合之後去實踐,才
能證得所證。其中的智慧資糧,以毗婆沙宗的講法,是指了解補特伽羅無我的心或
智慧,如果去修補特伽羅無我的慧,就是在累積智慧資糧。
一般凡夫所累積的善行是福德資糧,凡夫是指不了解補特伽羅無我者,他們
所累績的善行,多半是福德資糧。福德資糧包含透過身體所累積的善行、語所累積
的善行、意所累積的善行,亦即身、語、意三方面的善行。身體方面的福德資糧與
善行,如透過身體去做禮拜;語方面,如平常的課誦,還有對佛的甚深身語意做讚
頌;意的善行或意方面的福德資糧,如果是一個菩薩行者就是修悲心、安忍或修菩
提心,共通的部份是修出離心以及對三寶的淨信與皈依。
福智二資糧中,真正能正對治煩惱的是智慧資糧,也就是要斷煩惱障及其種
子與習氣,只有智慧資糧。但是還是須要有福德資糧做為它的輔助,才能讓智慧資
糧的能力不斷增長。
聲聞乘、獨覺乘、菩薩乘,三者在行道上,也就是證道的進行上,都須要有
福智二資糧,其中的智慧資糧,這三乘都一模一樣。毗婆沙宗主張三乘在智慧資糧
上,都必須修了解補特伽羅自己能獨立之實質有空的這種心,或修了解細品補特伽
羅無我的心。也就是,三乘把了解細品補特伽羅無我當成主要的所修。因為聲聞乘
與獨覺乘,他們要斷具煩惱之障,菩薩除了要斷具煩惱之障以外,還要斷非具煩惱
障,這個都是要透過了解細品補特伽羅無我之心,或說了解補特伽羅自己能獨立之
實質有空的心,才能有辦法斷除。
三乘的智慧資糧是一樣的,而三乘主要的差別在輔助智慧資糧的福德資糧,
三乘的福德資糧有大、中、小的差別,或說由小、中、大三種福德資糧的差別而分
出三乘。三乘各自所要證的菩提為何呢?聲聞乘是下品菩提,獨覺乘是中品菩提,
菩薩乘是上品菩提。其中的下品、中品菩提是證得解脫輪迴;上品菩提是證得佛果
位。要證得下品菩提比較容易,證得獨覺乘的中品菩提稍微困難一些,要證得上品
菩提的佛果位是最困難的,因為他們要經歷三大阿僧衹劫,或說三無數劫。
1. 聲聞乘行者,結合見解與下品福德資糧,可以在三世期間證得下品菩提。
這是指完全沒有接觸過聲聞道的行者,假設他是從這一世才開始接受到聲聞道,並
且很努力的去證得下品菩提,最快要三世。但是如果一個行者,在這之前就已經串
習過聲聞道,那麼就不一定要三世,可以在這一世就證得下品菩提。
2. 獨覺乘行者要證得中品菩提,必須在百劫中累積福德資糧。
3. 菩薩乘行者要證得上品菩提,必須在三大阿僧衹劫中累積福德資糧。
以上只是一般的講法而已,證果時間的長短,還必須觀待行者,例如釋迦牟
尼佛在有學道的階段,因為他的想法非常寬廣,看得非常遠,這種心態讓他不需要
三大阿僧衹劫的時間,就可以成就佛果位。換言之,證果的時間長短,有賴於行者
的想法寬廣與否。這個情況就像一個懶惰者,他必須花很多天才能完成的工作,一
個勤奮者,可能一天就完成了,同樣的在累積福德資糧上也是一樣的,主要還是要
看行者精進的程度與他的心寬廣與否。
中觀自續派與應成派,他們也會談到,菩薩有利根菩薩與鈍根菩薩,在生起
菩提心之後,成就佛果位的時間,還是有快慢的差別。一個行者若對於聲聞菩提或
者說下品菩提這個所證,就感到滿足的話,那麼無論他累積多少福德資糧,都只會
成為下品的福德資糧。一個行者若只對中品菩提有希求,對上品菩提完全沒希求
時,那麼透由他的身語意所累積的福德資糧,還是屬於中品菩提的範疇。一個行
者,若他所希求的所證是佛果位,那麼透過他的身、語、意三方面所累積的福德資
糧,都會成為上品的福德資糧。對於剛剛提到的智慧資糧是什麼?福德資糧又是什
麼?福德資糧又分為上品、中品、下品,有這樣內含的了解後,看以下文字會較易
了解。
聲聞行者必須結合智慧資糧跟下品福德資糧,在三世證得下品菩提;獨覺行
者必須結合智慧資糧與中品福德資糧,在百劫內證得中品菩提;菩薩必須結合智慧
資糧與上品福德資糧,在三無數劫內證得上品菩提的佛果位,這樣的講法類似於將
來所要說的宗義的說法。
對於地道假設有熏習過的話,可能比較容易了解,如果沒有熏習,也要了解
地道的建立,通常會討論到入道行者如何…,未入道的行者又如何…,這兩類行
者的差異,主要在於心中有否生起希求解脫之想法。假設一個行者,心中生起無雜
染而且力道很強的解脫心力,那麼這個行者就是已入道的行者;假如一個行者,他
未生起解脫心,或者即使已生起解脫心,但是心中還是有雜染,而且力道也不是很
強的話,那麼還是不能算是已入道的行者。所以一個行者是否已入道,那要看其希
求解脫的心到什麼程度。
希求解脫的想法,要清淨無雜染,而且力量要很強,也就是要得到無造作的
希求解脫的想法,這個行者才算是已入道,如果沒有的話,就是未入道。一般的學
佛者,都會有想要成佛、解脫輪迴的想法,但是多半還沒有到達無造作的程度。那
麼要怎樣才是無造作希求解脫的想法呢?有二個例子,來比喻這個情況:
第一,如處在燃燒的屋子裡,這時唯一的想法,就是想趕快脫離這個燃燒的
屋子,這個想法是很自然而然產生的,因為如果不趕快逃離,馬上會被燒死。假設
對於希求解脫,已經達到剛剛所說的程度,那麼一刻也不想停留,只想逃出去的想
法產生時,此時是無造作的希求解脫的心已生起,這時才算是已入道。
另外,《廣論》裡面也提到一個例子:如一個造作重罪的罪犯,被關在監牢
時,被施予種種的酷刑,受到種種的痛苦,這時他只會一心想要離開這個監獄。也
就是說,如果我們對輪迴的貪著心完全去除時,一心只想要離開輪迴,那麼就如同
被折磨的犯人,一心只想要脫離監獄一般,如果到達這種程度,才算是無造作的希
求解脫的心,或無造作的出離心。有了這個想法之後,再配合行者各自的種姓、希
求,進一步再區分成小乘跟大乘,也就是解脫或成佛這二條道,但是入道的基準都
一樣,都在於有否生起無造作的出離心,或無造作的希求解脫的想法。
產生無造作的希求解脫心後,它可以分成小乘聲聞道、獨覺道以及菩薩道。
不論是小乘或菩薩乘,當他們在資糧道與加行道時,都還是凡夫。一旦進入見道
時,不論聲聞道、獨覺道或菩薩道,行者就成為聖者,也都成為三寶中的僧寶,而
且其心續中的滅、道二諦都成為法寶。在見道之後,進一步進入修道、無學道,這
時候便證得各自的菩提,聲聞行者就證得聲聞菩提,成為聲聞阿羅漢;獨覺行者就
證得獨覺菩提,成為獨覺阿羅漢;菩薩行者就證得菩薩菩提,也就是佛果位。佛也
是阿羅漢,所以這三者皆證得阿羅漢。
聲聞道跟獨覺道五道(資糧道、加、見、修、無學道)的轉移方式,獨覺道
要比聲聞道殊勝,但是沒有很大的差別,菩薩道則比獨覺道跟聲聞道殊勝得多,對
於這些三乘的行道方式、詳細的內容,必須參考地道建立的書籍,這裡無法仔細說
明。
有了以上說明,再來看文字就比較沒問題。我們看(2)地道的建立第二行:
因為「具有聲聞種姓者」將「了解補特伽羅自己能獨立之實質有空」與「下品福
德資糧」二者互相聯繫(雙運),並於三世期間中修習之後,能證得「下品菩提」
也就是聲聞菩提(中文70頁)。這裡的了解補特伽羅自己能獨立之實質有空,屬
於智慧資糧。
「具有獨覺種姓者」將具有如聲聞種姓的見解,也就是「了解補特伽羅自己
為獨立之實質有空」的見解,這是智慧資糧,並於百劫等期間修習,能證得「中
品菩提」也就是獨覺菩提。這個百劫是指一百個中劫。一般劫有小劫、中劫、大
劫,這裡指的是一百中劫。
毗婆沙宗不承許大乘,所以不會說具有大乘種姓行者,他們會說菩薩具有菩
薩種姓者,同上,了解補特伽羅自己能獨立之實質有空的見解,也就是智慧資糧與
上品福德資糧二者互相聯繫,亦即雙運,經過三無數大劫等期間當中修習之後,能
證得「上品菩提」亦即佛果。
底下要解釋三無數大劫:三跟無數看起來好像是相違,因為既然是無數,為
何還叫三呢?什麼是無數呢?一般我們說,一位數、二位數、百(三位數)、千
(四位數)萬、十萬、百萬、千萬、億、十億…,在藏文算到某個程度就沒有所謂
的名稱來說明,這時候就稱為無數,這個無數再乘以三,也就是三個無數。
一大劫等於八十中劫,一中劫的時間到底多長呢?在《俱舍論》裡面有提
到:當人類最初形成時,人壽是無量歲,然後不斷的遞減到大約人壽百歲,而後將
來會遞減到人壽大約十歲,十歲是當時的人活最久的時間。從人壽無量歲,減到人
壽十歲這麼長的時間,這個是一中劫。
世間有成、住、壞、空,如果以世間的安住這個階段來講,一般講住劫,住
劫有二十中劫,也就是一個世間它安住的期間會有二十中劫。有二十中劫的時間世
間是存在的,當二十中劫的住劫過後就到壞劫;壞劫也有二十中劫,壞劫會有水的
災害、火的災害、風的災害,讓這個世間毀壞,時間長達二十中劫。還有空劫,還
有成劫。成、住、壞、空,每一劫都有二十中劫,所以全部有八十中劫。壞劫之後
是空劫,這時候世間完全不存在了,這個延續的時間,也是二十中劫。空劫之後新
的世界又形成了,這時候是成劫,它也有二十中劫。所以從成劫到空劫,整個總共
有八十個中劫,八十中劫就相當一個大劫。在壞劫時,因為有水、火、風會毀壞世
間,這時有情會投生到色界、無色界。
剛講到聲聞行者結合智慧資糧與下品福德資糧成就聲聞菩提;獨覺行者結合
智慧資糧與中品福德資糧成就中品菩提;菩薩行者結合智慧資糧與上品福德資糧成
就上品菩提。福德資糧有下品、中品、上品,但是智慧資糧完全無差異。
底下要談福德資糧有差異,時間上也有差異,還有他們在成就菩提的過程是
怎麼成就的,也就是五道是怎麼安立的。底下要談的是累績福德的時間與五道如何
結合,三乘集聚資糧的差別如下:
諸菩薩在資糧道上品以下(含上品),整個資糧道分下品、中品、上品,這三
品的時間是三無數大劫(三大阿僧祗劫),這一段時間是累積資糧。然後從加行道
的煖位,加行道有煖、頂、忍、世第一法,從第一個階段的煖位到佛果位,這是在
同一禪坐中證得的。從加行道的煖位到佛果位間,就不再累積資糧,所以資糧是在
資糧道的下、中、上三品裡面就已經累積完了。
諸菩薩在資糧道上品以下,須於三無數大劫當中集聚資糧,此資糧為福德資
糧,而後從加行道煖位至無學道( 佛果位),則於同一個禪坐當中即可現證上品菩
提。同一禪坐的意思,是指都在根本定當中,沒有出根本定到後得位,都是處在根
本定的狀態。這個根本定是以觀補特伽羅自己能獨立之實質有空當做根本定的所
緣,這是屬於智慧資糧的部份。
智慧資糧是從加行道到無學道之間累積這個部份,福德資糧是在資糧道就已
經累積完了。這樣的講法是毗婆沙宗不共的講法,經部宗不承許。這是毗婆沙宗對
於佛陀在印度成佛的狀況之理解,也就是以這樣的方式成佛。
毗婆沙宗認為佛陀在二十九歲之前是在家眾,雖然是在家眾,但是他所累積
的福德資糧已經快到圓滿的階段,所以當他二十九歲離家出家,經過六年苦行到三
十五歲間,主要是把尚未圓滿的福德資糧,將它圓滿。二十九歲到三十五歲這六年
的苦行,因為他有大悲心、菩提心,還有超越難忍所能忍的苦行,因此把剩下的福
德資糧圓滿了。所以二十九歲到三十五歲之間的喬達摩,還是一個菩薩資糧道位的
行者,三十五歲苦行完之後,在菩提迦耶金剛座進入三昧時,這時候開始是加行道
煖位的行者。從進入三昧一直到無學道,都在同一座根本定當中成佛,這是毗婆沙
宗的看法。在成佛的過程中,有很多的魔以及非人來干擾,但是佛並沒有出根本
定,佛在根本定當中調伏這些魔與非人。
大乘解釋佛成佛的方式與毗婆沙宗不一樣,大乘認為佛的六年苦行或者在金
剛座中成佛,這只是示現而已,事實上,本師釋迦牟尼佛早就成佛了,這些只是為
了度化不同種姓的所化機而示現,所以大乘的看法與毗婆沙宗是不同的。
毗婆沙宗認為
喬達摩在金剛座入三昧時,這時候還是加行道煖位的行者,加行道與資糧道
還是凡夫的階段,所以從開始入定的身體,一直到成佛時是同一身體,因為祂沒有
再去投生。意思是說,佛的身體也是凡夫身,跟之前加行道煖位是同一個身體。因
為是凡夫身,也會有病痛,所以佛身還是苦諦。那為何祂可以被稱為佛呢?因為到
了無學道後這個行者之心,已經無餘的斷除所有的具煩惱之障與非具煩惱之障,所
以是就祂的心完全沒障礙而說祂成佛,但是就身體來講是苦諦。所以毗婆沙宗會說
佛身是苦諦,是所要斷的,佛心才是佛,這是毗婆沙宗不共的講法,經部宗不承
許。
作者: soulism (soulism)   2021-03-25 15:29:00
所知障源自無始來業種子是雜染,故不能如實知諸法實相,對所知的諸法都是雜染,所以要到見道位後,見到實相,才有清淨所知可見,但雜染種子無量無邊,全部轉清淨要無限長的時間故成佛長久的時間.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