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 四部宗義26 END

作者: FHShih (hou)   2021-04-20 13:43:29
洛桑卻配格西 講授
7.地道建立的方式
今天要看中觀應成派的第七個科判(4-3-2-7)「地道的建立」,關於地道的
建立,是指修行者心續當中地或道的證悟,地道的證悟要在心續中產生,這牽涉到
所斷。所斷有煩惱障與所知障,斷除煩惱障主要是證得解脫,斷煩惱障與所知障主
要是證得佛果,這個有賴於修地道的功德而斷除所斷證得所證。
(1)所斷
在說明地道之前,要先說明什麼是所斷,在佛教內部,有分暫時的所證與究
竟的所證二部份。暫時的所證一般是指增上生的人天果位;究竟的所證是指成佛的
決定勝與解脫的決定勝二種。對證得暫時的所證能造成中斷的,主要是惡業、不善
業,這是使來生得人天增上生果位的中斷者,因此來生要得人天果位或增上生,就
要斷除不善業,這是下士道的所斷。下士道的所斷,並不須要斷除我執,關於粗細
我執都不須斷,只要斷除由粗細我執為基礎所產生的惡業,就可以讓行者來世得增
上生或人天果位。
但是若要證得究竟的所證,就要斷除粗細的我執。以證得解脫這個所證來
講,造成的中斷者是煩惱障;對於證得佛果位的造成中斷者是所知障。對證得增上
生產生中斷的不善業,這個不善業是下士道的所斷。換言之,暫時的所證與究竟的
所證,這些可以結合三士道。也就是,暫時所證的人天增上生,是下士道的所證,
造成增上生中斷者,是下士道所說的十不善業。解脫這個所證,是中士道的所證;
成佛這個所證,是上士道的所證,對於解脫造成中斷的是煩惱障,亦即我執及其種
子,這是中士道所要斷的所斷;對成佛會造成中斷的是我執的習氣,我執的習氣是
造成成佛的中斷者。
對於下士道所要修的主要是持守斷十不善業的戒律,就能斷除所斷的道;對
中士道的行者來講,要斷除我執及其種子,所要修的道主要是戒定慧增上三學。對
於上士道的行者,要斷所知障或者說我執的習氣,所要修的道是以菩提心、大悲
心,結合空正見、六度,來斷所知障。這三個依序是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所要
修的道,所以佛所說的法都可以含攝道三士道內。
底下說明煩惱障:安立「『粗、細品我執及其種子』及『由其(粗、細品我
執)勢力所生之貪等及其種子』為煩惱障。這個粗細品我執在前面第六節時已經說
明過,也就是補特伽羅我執分細品補特伽羅我執與粗品補特伽羅我執;法我執也分
細品法我執與粗品法我執。細品的補特伽羅我執與細品的法我執,並不是由所破做
區分,而是以所緣而區分。所緣是補特伽羅的話,就是細品的補特伽羅我執,所緣
是法的話就是細品法我執。這些都歸類為煩惱障,主要是對證得解脫會造成中斷,
所以斷煩惱障才有辦法證得解脫。不斷煩惱障,就沒辦法證得解脫。
細品的補特伽羅我執是在補特伽羅上執自性成立,自相成立,這個是細品的
補特伽羅我執。補特伽羅這個所緣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自己以外的其他補特伽
羅。總之,只要在補特伽羅這個所緣上執為自性成立,就是應成派所主張的細品補
特伽羅我執。應成派所主張的粗品補特伽羅我執,是自續派以下所認為的細品補特
伽羅我執。亦即自續派以下所主張的細品補特伽羅我執,在應成派來看是粗品補特
伽羅我執。這個指的是什麼呢?就是把補特伽羅執為自己能獨立之實質有,這個在
應成派是粗品的補特伽羅我執,但是在自續派以下是細品的補特伽羅我執。
應成派認為的細品法我執是什麼呢?就是除了補特伽羅以外的其它法上,把
這個法當所緣,執為自性成立或執為自相成立,便是細品法我執。應成派所主張的
粗品法我執,即上次說的:安立「『無法細分之極微所累積的粗分』(所取)與
『取彼之量』(能取)」。前者為所取,後者為能取,這二者是「異質空」,但是粗
品法我執,把它們執為異質。
底下要說明種子跟習氣間的差別,這裡的種子跟習氣是指粗細品我執的種子
與習氣,現在要談的是粗細品我執的種子與習氣,這二者的關係為何?若是粗細品
我執的「種子」,則必然是粗細品我執的「習氣」,但若是粗細品我執的「習
氣」,則未必是粗細品我執的「種子」。
粗細品我執的種子所指為何呢?亦即將來能再產生新的其它粗細品我執的能
力,這種能力如果沒有斷除就無法解脫,這個情況就像一顆種子,它日後能發芽,
這個種子又是從之前的芽所產生的,由之前的芽所產生的種子又可以產生新的芽。
所以,粗細品補特伽羅我執的種子與後來產生的新的粗細品補特伽羅我執,前者粗
細品補特伽我執的種子,就像外在的種子一樣,它可以產生新的粗細品補特伽羅我
執,這個新的粗細品補特伽羅我執又可以形成種子,種子又可以產生新的補特伽羅
我執,如此循環,亦即種子能產生新的粗細品補特伽羅我執。
其次,習氣不能產生新的粗細品補特伽羅我執,但是它可以產生實有的顯現
讓認知錯亂。如凡夫心續中的眼、耳、鼻、舌、身這前五根識,這前五根識有很多
屬於量,因為它可以了解對境,但是即使這五根識是量,也都還是錯亂,這個錯亂
就是粗細品補特伽羅我執的習氣所造成的,它主要是讓屬於量的這些前五根識,產
生實有顯現這種錯亂。所以粗細品我執的習氣,雖然不會再產生新的粗細品我執,
但是會讓前五根識產生錯亂,也就是產生實有顯現的錯亂。即使前五根識是量,但
它也受到粗細品我執的習氣染污。如同一個杯子若裝了汽油,而後把汽油倒掉,倒
掉後雖然沒有汽油了,但是還會有殘存的汽油味道,這個氣味就如粗細二我執的習
氣,這個氣味雖然不會再產生汽油,因為它只是個味道,但是這個氣味會讓裝進來
美好的食物變成不能吃。換言之,粗細二我執的習氣,雖然沒有產生新的粗細二我
執的能力,但是它會讓屬於量的心,所執取的對境都會顯現為實有這樣的錯亂。
聲聞、獨覺行者,在未證得阿羅漢之前,就如同杯子內裝有汽油一樣,等到
一旦證阿羅漢,就如同把杯子內的汽油倒掉一樣,只剩下汽油的氣味,這個氣味就
相當於粗細品補特伽羅我執的習氣。因為有這個習氣,他們所見的世俗的對境,一
樣會帶有錯亂,亦即這些世俗對境,在他們心中還是會顯現為實有,這個實有的顯
現是由粗細二我執的習氣所造成的,亦是所知障所造成的,因為他們還沒有斷除所
知障。
一般凡夫就如同裝汽油的杯子,杯子內也有汽油、也有氣味;而聲聞、獨覺
阿羅漢,他們已經把汽油倒掉了,只剩下氣味。所以對凡夫來說,不僅受到粗細品
二我執習氣所影響而產生實有顯現的錯亂,並且會再產生新的粗細品二我執。但聲
聞、獨覺阿羅漢,因為已經把汽油倒掉了,亦即已斷除了粗細品二我執及其種子,
所以他不會再產生新的二我執,但其見世俗諦的心,還會有實有顯現之錯亂識。所
以凡夫就如裝有汽油的杯子;聲聞、獨覺阿羅漢就如已經把汽油倒掉,只剩下氣味
的杯子。至於佛,不僅是已經把汽油倒掉,並且洗得很乾淨,這樣的杯子不管裝什
麼食物,都不會受到污染,這是比喻佛的情況,佛不僅不會產生新的我執,連錯亂
習氣也沒有,所以毫無過失。
不會產生新的粗細品我執,但是會造成實有顯現的錯亂,這個稱之為實有的
習氣,也就是所知障。一個已經斷除煩惱障的聲聞、獨覺阿羅漢,雖然已不會再生
新的粗細品我執,但是他的所知障未斷,實有顯現的錯亂還在,所以他所見的世俗
諦還會有實有顯現的錯亂分。
一般講二我執的習氣(所知障),會造成二顯得錯亂。在應成派來講,二顯
的錯亂,指的是實有的顯現。二顯錯亂的部份,並不屬於認知,怎麼說呢?就如還
有具有所知障二我執習氣者,即使他的根識是量,還是會有錯亂分,根識上的錯亂
分才是所知障,所以所知障並不是認知。我們不能說有錯亂的根識是所知障,應該
說根識之上的錯亂分這個部份才是所知障。所知障是粗細我執的習氣,還有其它煩
惱的習氣都是所知障。總之,應成派粗細二我執煩惱的種子都屬於煩惱障,這些種
子有再生二我執煩惱的能力,但是二我執的習氣或二我執以外其它煩惱的習氣,都
屬於所知障,這個所知障對成佛會造成中斷。
當一個粗細品的我執形成習氣之後,這個習氣有二類:一類屬於種子的習
氣,一類是不屬於種子的習氣。如果是屬於種子的習氣,這種習氣會再產生新的粗
細品二我執;如果不是屬於種子的習氣,這種習氣只會產生錯亂分,但不會產生新
的粗細品二我執。
應成派主張三乘主要的所修,都是現觀二無我的認知或現觀二無我的慧。這
個二無我就是補特伽羅無我與法無我,二者簡稱為「空性」。為什麼這三乘的主要
所修都是現觀空性的慧呢?若以聲聞、獨覺來講,他們的目標主要是證得解脫,解
脫主要是斷除煩惱障,煩惱障在應成派是二我執及其種子,要斷二我執及其種子,
只有現觀二無我的慧才有辦法斷除。
對大乘來講,他的目標是成佛,成佛最終要斷所知障,但是他也必須要斷煩
惱障。所以對大乘行者來講,屬於煩惱障的二我執及其種子要斷之外,還要斷二我
執的習氣,所以他的所修,也需要現觀空性的慧。對三乘而言,不管是要斷煩惱障
或所知障,都需要現觀二無我的慧,所以現觀二無我的慧,對三乘行者來講,都是
主修。以應成見來講,若是三乘聖者,如果是聲聞乘的聖者、獨覺乘的聖者、大乘
的聖者,則必然現觀二無我,這是應成派八個不共特質當中其中的一個。因為下部
宗不承許聲聞、獨覺二乘的聖者有現觀空性,所以這樣的講法是應成派不共於下部
宗義的地方。前面提到的,聲聞、獨覺不僅要斷補特伽羅我執及其種子,也要斷法
我執及其種子,這個講法也是跟下部宗義不一樣的地方,因為下部宗義認為,法我
執屬於所知障不是煩惱障,但是應成見認為,不論補特伽羅我執或法我執都屬於煩
惱障,這一點是八大不共特質的其中一個。
以應成見來看自續派以下的宗義,他們所證的阿羅漢,實際上並不是真正的
阿羅漢。就應成見來講,三乘的行者都必須要有了解空性的見解做為他的所修,這
個屬於智慧資糧。既然智慧資糧都一樣,所以這三乘的行者主要是依於福德資糧來
分優劣。大乘行者的福德資糧就是要有大悲心、菩提心、六度等,由這些福德資糧
與了解空性的見解做為結合;以聲聞、獨覺來講,他們就沒有菩提心、大悲心、六
度做結合,但是他們有出離心、四無量心、還有緣四諦的三增上學這個道來做輔
助,這些都屬於他們的福德資糧。
從應成派的觀點,布施會不會成為布施波羅密多?持戒會不會成為持戒波羅
密多?就要看有沒有菩提心攝持,或說有沒有菩提心作為助伴,亦即布施、持戒
時,有沒有菩提心做為輔助。也就是在布施之前之布施心,這個布施心如果有菩提
心攝持的話,即使只有布施一塊錢,都會成為布施波羅密多,或者簡稱布施度,同
理,持戒也一樣,如果持戒時有菩提心攝持,那即使只是守不殺生這一條戒,也可
以成為持戒波羅密多,或者持戒度;反之,若沒有菩提心攝持,即使布施很多財
物,這也只能是一般的布施而已,不會成為布施波羅密多。同樣,持戒也一樣,假
設有一個人持比丘戒,持的非常清淨,不被任何的墮罪所染污,但是如果沒有菩提
心輔助,只能說他持戒清淨,而且因為持戒清淨,來生可以得增上生人天果位或者
投生到淨土,但是他所累積的持戒的善行,並不會成為成佛的因,因為他沒有菩提
心做輔助。以應成見來講,持戒、布施等,會不會成為波羅密多,就要看有沒有菩
提心輔助,如果有菩提心攝持,這些就會成為六波羅密多,進一步還可以分世間的
波羅密多與出世間的波羅多。
菩提心有分造作的菩提心與無造作的菩提心這二類,無造作的菩提心是真正
符合菩提心的定義,一旦生起符合菩提心定義的菩提心時,這個有情就是菩薩,而
且他就進入了大乘道。至於造作的菩提心,它是屬於隨順的菩提心。當生起造作菩
提心時,還沒有辦法入道,要生起無造作的菩提心,才有辦法入道。生起造作菩提
心,雖然還不能進入大乘道成為菩薩,但是若有這種造作的菩提心作為動機,而對
三寶供水、供燈的這些善根,都會成為大乘法,都會成為成佛的因,雖然還不是真
正的六度,只是隨順的六度而已,但是這些仍會成為大乘法以及成為成佛之因。造
作菩提心其所緣行相與無造作菩提心類似,只是一個是符合定義的,另一個是隨順
的,但是為利眾生願成佛這個所緣行相,二者都類似。
例如:了解補特伽羅無實有的比量與現觀補特伽羅無實有的現量,這二者的
所緣都是補特伽羅,行相都是無實有,這個也類似。所以可以說,了解補特伽羅無
實有的比量,它類似於現觀補特伽羅無實有的現量,二者的所緣都是補特伽羅,行
相都是無實有,只是了解補特伽羅無實有的比量,其力量不如現觀補特伽羅無實有
的力量,或說,前者只能壓伏煩惱,後者能斷煩惱種子,二者只是力量的差異,但
是它的所緣行相是類似的。
又如:執補特伽羅實有的顛倒心,它的所緣雖然與現量、比量一樣,都是補
特伽羅,但是行相剛好相反,它的行相是實有,而現量、比量的行相是無實有。這
三個心的所緣雖然一樣,但是執補特伽羅為實有的心,他的行相就跟現量、比量不
一樣。從剛才的討論,可以了解,所修都是二無我的見解,這個三乘都一樣,亦即
智慧資糧都一樣,但是福德資糧有很大的差別。
對於三乘之補特伽羅所修習的見解,此見解為智慧資糧並無優劣之差別,因
為這三者皆以「細品補特伽羅無我」及「細品的法無我」作為「主要所修」。對
於「主要所斷」而言,三乘之補特伽羅則有差別,因為聲聞、獨覺以「二我執及
其種子」作為「主要所斷」;而諸菩薩則以它(二我執)的習氣作為「主要的所
斷」,所以所斷有差別,因為大乘與二乘所斷不同,因此所證也不同。聲聞、獨覺
所證是解脫輪迴,菩薩大乘行者所證是佛果。
以應成見而言,聲聞、獨覺所修的見解都一樣,差別在於入道之前的信解,
假設信解的是聲聞道,那麼他就走聲聞道;信解的是獨覺道,他就走獨覺道。在發
願時,獨覺所發的願比聲聞行者所發的願還要大,因此相對來講,獨覺所累積的福
德資糧勝過聲聞行者。但是以應成見看來,二者的差別不大,因為所發的願不同,
所以即使累積的善根是一樣,但是因為發願動機的不同,所累積的福德還是有些差
異,但是差異不大。
佛在世時,主要的阿羅漢都是聲聞阿羅漢,因為獨覺阿羅漢有一個習性,他
會發願在無佛、無聲聞出世的國土,這是獨覺與聲聞主要的差別,其餘則差異不
大。
獨覺行者在修行時會發三個願:第一個願,就是希望最後一生投生輪迴時,
在不依賴其他老師的情況下,自己修道而成就獨覺阿羅漢果,不過在最後一生之
前,他還是要依止佛聞法。第二個願,當他成就阿羅漢時,用他身體的神變說法來
利益眾生。第三個願,是希望在輪迴的最後一生,投生在無佛出世的地方。他發的
這三個願,在最後一生時會實現。
在佛十二相成道的事蹟裡,我們會看到很多原本本質惡劣的眾生,後來依止
佛聽聞教法,最後成就阿羅漢,這些都是聲聞阿羅漢。因為依獨覺行者所發的願,
他們不會在佛出世的地方成就阿羅漢,所以值遇佛而成就的阿羅漢,他們所成就的
都是聲聞阿羅漢,而且這樣的阿羅漢都是下部宗所說的阿羅漢,這是依應成見而
說,因為要達到應成派所說的阿羅漢,其標準比較高。小乘經典所說的阿羅漢,他
們根據的是佛說的經典;應成見所說的阿羅漢,也是根據佛說的經典,既然佛說的
經典有二種說法,就表示一個是了義的,一個是不了義的。小乘所說阿羅漢,可追
溯到佛經典;應成見之阿羅漢亦可追溯到佛說的經典,但說法不同,一個是了義
經;一是不了義經。
自續派以下的阿羅漢與應成見的阿羅漢差別在什麼地方呢?自續派以下認為
阿羅漢,只要斷補特伽羅自己能獨立之實質有的執著,就可以證得阿羅漢。應成見
認為,除了斷除補特伽羅能獨立之實質有的執著外,還要再斷除執補特伽羅為實有
的執著的習氣,這二個斷除之後,才有辦法成就阿羅漢,這是應成派與自續派以下
看法不同的地方。以上已經把三乘所要斷的煩惱障、所知障的辨認都說明過了,三
乘所修的見都一樣,都是了解空性的見解,三乘所要斷的障,聲聞、獨覺都是煩惱
障,大乘是煩惱障、所知障。
底下要說明的是,斷煩惱障所證得的涅槃與斷所知障所證得的涅槃之內容。
斷煩惱障、所知障都是屬於滅諦。斷煩惱障所證的涅槃又分無餘涅槃跟有餘涅槃。
先談自續派以下有餘涅槃與無餘涅槃的情況,自續派以下的宗義認為,有餘
涅槃是先證得,而後再證得無餘涅槃。而且自續派以下認為,欲界、色界、無色界
這三界的有情,都可以證得阿羅漢。最初證得阿羅漢時,屬於苦蘊的身體還在,這
種狀態是有餘涅槃,他們認為即使已經證得阿羅漢了,但是由過去的煩惱跟業力所
感得的屬於苦蘊的身體還在的緣故,這時候就安立為有餘涅槃;一旦死亡之後而投
生到其它地方,才進入無餘涅槃。
應成見的聲聞、獨覺阿羅漢,當他們證得涅槃時,其有餘涅槃與無餘涅槃的
安立方式與自續派以下不同。他們的主張是:聲聞、獨覺阿羅漢帶有實有顯現的心
的這種涅槃為有餘涅槃。就如前面所說的,聲聞、獨覺阿羅漢雖然已經斷除了二我
執及其種子,但是二我執的習氣還在,這個習氣會讓心有實有的顯現,雖然他們沒
有執實有的心,但是還會有顯現實有的心,這種帶有顯現實有的心之涅槃,就被安
立為有餘涅槃;反之,不帶實有顯現實有的心之涅槃,被安立為無餘涅槃。帶有實
有顯現的心之涅槃,這時候顯現實有的心,是起現行的狀態;不帶有顯現實有的心
之涅槃,這種涅槃是顯現實有的心不起現行的狀態。
總之,應成見把涅槃分有餘涅槃與無餘涅槃,有餘涅槃是帶有二顯的心之涅
槃,也就是二顯的心起現行狀態之涅槃,這種心起現行的狀態下,所有的世俗諦在
心中都會現為實有;無餘涅槃是已離顯現實有心的涅槃。先知道應成派所說的有餘
涅槃跟無餘涅槃的意思,再進一步說明,這二種涅槃證得的先後。
自續派以下是先證得有餘涅槃,再證得無餘涅槃。但應成見是先證得無餘涅
槃,再證得有餘涅槃。為什麼會先證得無餘涅槃呢?這牽涉到一個行者在修道位
時,主要是斷俱生實有執,實有執分粗品的我執與細品我執。細品我執是「實有
執」,粗品的我執如下部宗義所說的補特伽羅「自己能獨立之實質有」。粗品的我
執與細品我執又分九品,整個修道位是從粗粗品一直斷到細細品,這二種我執都各
有九品。修道位斷到最後時,也就是修道位的最後一個階段,它是修道無間道,亦
即上上品的修道無間道。
無間道跟解脫道都是在現觀空性的根本定狀態下,聲聞、獨覺行者在最後上
上品的修道無間道,他要「對治」的是細細品的我執,這個上上品的修道無間道,
有一個名稱叫做修道金剛喻定,金剛喻定是修道位的最後一個階段,也就是上上品
的修道無間道,它要對治的是細細品的我執,這個階段只是對治而已,一旦把細細
品我執「斷除」時,就進入到解脫道,一進入解脫道,這時候就是最初證得阿羅
漢。所以無間道的狀態是還沒有證得阿羅漢,但是即將要證得阿羅漢,這時候只是
「正對治」細細品的我執而已,一旦「斷除」,就進入解脫道,所以解脫道是斷除
細細品的我執,這時候是證得阿羅漢。解脫道與無間道都是在現觀空性根本定的狀
態,因為是以空性做為對境,這時候並不會有任何世俗的對境,既然沒有任何世俗
的對境,這時候就不會有任何實有顯現的心產生。
因為在現觀空性的根本定中,前五根識是不會起現行的,這時候就不會有世
俗境做為它的對境,所以就不會產生實有的顯現,在解脫道的狀態下,所證得的涅
槃是已離顯現實有的心的涅槃,這是應成派認為的無餘涅槃,這是最初證得的。解
脫道也是現觀空性的根本定,因為對境是空性、勝義諦。以空性、勝義諦作為對境
的心,它不會帶有二顯,不會帶有實有顯現,所以這個狀態所得的涅槃,就是已離
顯現實有的心的涅槃。但是當行者出根本定到後得位的階段,這時候的對境已經不
是空性了,而是空性以外的世俗諦。這時候以空性以外的世俗諦做為對境的心,就
會帶有實有顯現,這是帶有顯現實有的心之涅槃,就是應成派所說的有餘涅槃。所
以,以應成派來看,聲聞、獨覺阿羅漢是先證得無餘涅槃,也就是無間道、解脫道
的階段,之後出根本定到後得位之後得智時,這是屬於有餘涅槃。涅槃在應成見是
滅諦、真如、空性。先證無餘涅槃再證有餘涅槃,為應成派之不共主張。
(2)地道的建立
看文:「處於『根本定』當中之聲聞及獨覺阿羅漢之心續中,以『斷除二我
執及其種子』而顯出差別的真如性」是無餘涅槃。(74 頁,中文在140 頁)。這個
真如性是空性、涅槃、滅諦。有餘涅槃是還帶有顯現實有的心,這時候都是以世俗
諦做為對境,所以都會有所知障的染污在裡面。
先證得二乘阿羅漢之後,再回小向大的行者,在進入大乘道時,所要斷的是
所知障而已,因為他們在小乘道時已經斷除了煩惱障,所以回小向大時,只要斷除
剩下的所知障。如果從一開始就進入大乘道,則要先斷煩惱障,再斷所知障。煩惱
障的斷除與證得第八地是同時的,第八地以後才開始斷所知障,第八地到第十地是
斷所知障,斷盡所知障時就成佛,同時現證佛的四身,四身是自性法身、智慧法
身、圓滿受用身(報身)、化身。
========================================================================
以上 四部宗義的講述結束
如果對中觀有興趣的板友 可以再另外參考<中觀根本論>、<中觀四百論>、
<中觀寶鬘論> 、<入中論>
祈願正法久住 大家早日成佛
作者: creative88 (create)   2021-04-20 13:47:00
謝謝轉載 隨喜功德
作者: s8402019 (黑影)   2021-04-20 18:46:00
隨喜讚嘆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MartinJu (荒謬人生)   2021-04-20 20:32:00
隨喜讚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