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 圓滿慈悲喜捨

作者: GeraldLiu (wolver)   2022-04-25 21:19:29
幾天前在慈悲心培養的討論裡,提到在街頭遇一女子,將之當成母親來觀想,
起了悲喜心後便該捨。
但FHS大看法有些不同,認為應該繼續觀想下去,要升起想照顧她這類的念頭,說這樣
才是圓滿。
當時自己的想法,這樣豈不是有點落入貪愛。畢竟只是萍水相逢,幾乎不會再見面。
只是現在對這想法不是很確定。
假設想要照顧到圓滿的想法只是針對單一個人,那顯然是貪愛無誤。
但若想要照顧到圓滿的想法針對的是所有眾生,這便無關貪愛,而有點類似是菩提心
了。FHS大想說的應該是這個才對。
可如此一來,該怎麼做呢?面對的是如此廣大的受眾。
思前想後,應該就只能發願了。類似藥師佛的資生之具悉皆豐足這種。
但發完願後,也只能將願牢記心中,自己努力修行而已。畢竟數不盡的眾生,這輩子
肯定是搞不完的……
@
以自己為例,發了一個小願,要讓兄弟姐妹都來學佛,直至不退轉。光是這種小願望,
今生都難以搞定了……
@
還是把大悲咒學好比較方便,在上風處念咒,下風處被風吹到的人都滅罪,輕鬆自在。
作者: gogolee0210 (小羅賓)   2022-04-25 22:13:00
我覺得慈悲不是用識心作意去想像要幫助別人,而是自己真的醒了以後,發現原來只是夢幻泡影。而親友、如母眾生們還因夢境中的煩惱而掙扎、痛苦著,自己不久前也還是其中一分子。如果都還是在夢中,用夢中的識心去慈悲,此想不真。中國造字很有趣。慈:茲心悲:非心可以想想是念茲在茲於什麼心,又是非什麼心。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又是怎麼個大慈大悲法?這些都跟我們的生命實相有關。我們再比對釋迦牟尼佛的故事,世尊不也是開悟之後才開始走大乘路線,回頭度自己所有的有緣眾生嗎?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如果自己都沒辦法自度,用的都還是有漏智,又要何以度人呢?
作者: FHShih (hou)   2022-04-25 23:20:00
就是因為想要讓"所有"有情眾生的得到圓滿的快樂,所以,會自然而然想:[誰有這個圓滿的智慧做到呢? 唯有佛]所以 才會決定要去成佛阿 沒有佛果位的話 代表有各種障礙 有[自己想要獨自自在]的自私心 這種障礙也有 [不知道拿他們該怎麼辦]的愚痴障礙還有 [真麻煩 很頭大]這種沒耐心障礙 你真的要利益人的時候 就知道障礙有多少 自己習氣有多少還有 [ 可以簡單一點 做點小事就OK了嗎?] 的偷懶障礙所以 不成佛 根本無法做到利益眾生當你有了這個目標 再去修心性 你才知道你在修的是什麼也才會真的[認出心性] 如果沒有這個心 號稱認出的心性是佛性 是不太可能的<普門品>當中 觀世音菩薩化成各種身 利益有緣的眾生所以 當你真的悟心性的時候 自然會很努力想要用各種方法幫他們 也會因為智慧而自然知道怎麼幫 他們才最容易接受因此 心性裡包含了智慧和大慈悲的菩提心沒有哪個佛是用一輩子成的 釋迦世尊當初 初發菩提心是在地獄道裡面 一邊受苦 一邊看其他地獄有情被插死就發菩提心了 所以 不是只想著[一生做不做得到]的事情也不會因為看起來[遙遙無期] 就放棄或縮小自己的心願當覺得[負擔、困難、疲累]時 反而更應該將這些觀為無自性自然覺得再久都OK ~另外 您可以觀察 [為了利益有情 願成佛 因此修持心性]和 [我先比自己弄好吧 輕鬆自在比較重要]的心修心性這兩種狀態下去直觀本心 你會看到完全不一樣的狀態
作者: GeraldLiu (wolver)   2022-04-26 04:49:00
法師說的:「發願本來就是要發這輩子做不完的,若是這輩子就能做完的願,那是本來就該做的。」為了利益有情願成佛和自己先弄好這兩種,等同一切智成就如來和地藏菩薩,二者的心性不同發的願不同。但都為了利益眾生,是沒有高下之別的。自己先弄好的一切智成就如來還比較早成佛呢!不過之前看文章,地藏菩薩也有是寶生佛再來的說法。慈悲心應該是人人本具的,或者說佛性就包含慈悲。方法只是要讓慈悲念更顯明而已。如法師所說:行善就是慈悲的具體展現。
作者: luciful3 (阿源)   2022-04-26 06:23:00
推大悲咒
作者: FHShih (hou)   2022-04-26 08:50:00
我說的那種[我先把自己弄好 輕鬆自在比較重要]的心態是偏向[在面對感覺麻煩的利他事業時 選擇自己的輕鬆自在]這種還有"自私心"障蔽的狀態不是指佛陀那種[為了利益有情 我要先去成佛]的那種所以不是指一切智成就如來和地藏菩薩的差別若要讓慈悲心更加顯明 要把障礙去除 若能去除從粗到細所所有障礙 那麼你行善的"內容"就可以不斷提升 不會覺得難像我們這種還有諸多障蔽的人 連自己的房子車子都不願意給出去 但是初地菩薩已經可以快快樂樂把頭目腦髓給出去所以 要消除障蔽 才能真的在"行善"上進步而粗分的菩提心障蔽 可以用第六意識心思惟觀修[七因果教授] 就是之前提到的 [平等捨 知母 念恩報恩 慈悲 增上意樂]雖然他是第六意識的妄心 但可以去除粗分障蔽也可以升起[世俗菩提心] 若要去除細分障蔽 可以用上面末學提到的方式 在菩提心的狀態下直觀心第六意識心對於去除各種狀態的粗分障蔽 還是很好用的包括懺悔法 也是用第六意識心去做 雖然是妄心 但有他必要的效果關於拿掉菩提心的粗分障蔽 細節可以聽這個參考https://reurl.cc/3oNm4X(然後 G大 你睡覺的時間都好奇怪啊 要身體健康喔 )
作者: GeraldLiu (wolver)   2022-04-26 11:02:00
睡覺的時間OK啦!都有七小時。感謝關心。按照這種說法自己的確還有很大的自私心。房子車子給出去是絕對不可能的,這沒商量。還是……慢慢來就好。
作者: FHShih (hou)   2022-04-26 11:34:00
是的 慢慢來 先有個概念知道方向 一點一點累積像房子車子這種 當作自我檢查的角度 不能立刻逼迫自己行持的 經論也說過 菩提心這種修持 不能強迫的 反而會退失 一起加油啦 當修到那時候 就[自然而然]歡喜做了
作者: GeraldLiu (wolver)   2022-04-26 12:48:00
剛稍微想了想,假設突然有人拿了把刀或槍,將自己給弄死了,死亡只是一瞬間,或許還能做到不驚不怖無懷恨。此時房子車子身外物什麼自然也能無罣礙。否則活著房子錢這些就是必須品呀!萬一殺了沒死而是半殘反而麻煩,半殘的話還比較可能會懷恨。如果是被打成半殘還能無懷恨的原諒對方。就比較像是菩薩再來的情況了。半殘的心境要如何調適方能如此,是個可以思考的方向。剩下的餘生都想著自己代眾生苦或許能行。以堅固的淨信
作者: gogolee0210 (小羅賓)   2022-04-26 13:14:00
無法捨,是因為你以為你真的曾經擁有什麼。有一個房,只是無限大的宇宙中的一小塊土地,因為台灣的法律與人類的文化,讓人在有生之年與台灣政府之間達成的短暫協議而已。財物是助道的工具,福慧兩足尊,缺一不可,但也不用過於執著。視自身情況取得平衡就好囉
作者: GeraldLiu (wolver)   2022-04-26 13:22:00
無法捨個人覺的主要還是生活必須。假設擁有十棟房子,捨個一兩棟兩三棟或許還行,看本身願力到那嘍!
作者: gogolee0210 (小羅賓)   2022-04-26 13:42:00
捨也要看情況,如其德行不足,本來就應受其果報,否則不懂得悔改,反而助長了他人的惡習。又或是吃喝玩樂很肯花錢,生命解脫至大的事業卻一毛不拔,那也本末倒置。你就看看,是否現代很多人吃喝玩樂都很肯花,一接觸到靈性,一堆人都貪圖免費的法。看看藏系那些聖者求法的故事各各身家都供出去了,財物、牲口、妻子啥的。像是彌勒日巴尊者,供養全身家了,還要給上師打,上師還屢次叫他滾。要是換作現代,只怕一堆上師都要被告去坐牢了。還是有時空背景的不同啦~就自己用智慧判斷啦,不要越學越被束縛、煩惱越多啦。
作者: GeraldLiu (wolver)   2022-04-26 15:01:00
的確是。實在很喜歡這句:「善思惟用心。」很多事還是自己得判斷能行與否的。目前自己花銅板供養街口化緣僧很清楚的知道這對治鲣貪有效。十輪經看到這幾句,剛好和剛剛提到的有點合:寧速捨身命,不應生惡心。彼雖懷惡心,猶似佛弟子。智者非為命,而壞清淨心。為度諸有情,常習菩提行。
作者: ykkdc (ykk)   2022-04-27 18:10:00
慈悲喜捨的四無量心(屬第六意知的心所法),各別的希求是:慈-願我及一切眾生具樂及樂因(慈是希望給予安樂)悲-願我及一切眾生離苦及苦因(悲是希望幫助離開痛苦)喜-願我及一切眾生不離無苦之樂(希求住於平靜喜悅的心態)捨-願我及一切眾生遠離愛惡親疏,住平等捨。此處四無量的捨,是指平等捨。首先要了解何謂此處所說的不平等?此處說的心不平等,是指對於一類眾生起貪、一類眾生起瞋、一類眾生不聞不問,不能於一切眾生平等地生起希求予樂拔苦的慈悲心,所以說心不平等也就是說,一般我們可以將所對的眾生,分為親、中、怨三類對於親友我們很容易生起慈悲心(實則混合貪愛),對於類似路人甲路人乙的中庸者,我們沒有什麼貪瞋的感受生不起希望對方離苦得樂的慈悲心,對於怨仇容易生起瞋心更生不起希望對方離苦得樂的慈悲心,反而可能希望對方離樂得苦四無量的平等捨,就是捨離對於親、中、怨三者內心不平等的狀態,捨離內心對於眾生的不平等而對於一切眾生能夠平等對待,這樣生起的慈悲心,才能週遍一切有情,所以這是要有技巧的,對於親、中、怨三者,次第修習遠離愛惡貪瞋的平等捨最後才能生起遍及一切有情的平等捨,再由遍及一切有情的平等捨為基礎,生起遍及一切有情的知母、念恩、報恩、慈心、悲心、增上意樂,最後生起為利一切有情願成佛的菩提心(菩提心就是一般說上求菩提(佛果)下化眾生,具有自利利他二種圓滿希求相應的發心)。所以一般念誦發起菩提心的儀軌文,也會先念誦四無量心,有四無量心遠離愛惡親疏貪瞋的平等捨為基礎,才能發起菩提心
作者: GeraldLiu (wolver)   2022-04-28 06:47:00
十輪經提到慈悲喜捨,作個筆記:1安住慈心,遠離一切瞋圭忿惱。2安住悲心,救拔一切贏弱有情。3安住喜心,遠離一切語四惡業。4安住捨心,遠離一切堅貪嫉妒。
作者: ykkdc (ykk)   2022-04-28 07:35:00
真正的四無量又稱做四梵住,因為必須伴隨色界的禪定生起,色界又稱為梵界,色界是依初禪靜慮以上的禪定為不共增上緣生起,正式的四無量伴隨色界禪定,在那之前是相似的四無量另外補充"捨"在佛典裡有不同指涉用法,例如受蘊可分苦受、樂受、不苦不樂的捨受;或者指經過精進獲得禪定之後,於定心無功用轉的行捨;或布施度慳貪的捨心;或四無量的平等捨這些捨字用法有不同差異,要透過上下文脈絡去了解詮說的意義
作者: GeraldLiu (wolver)   2022-04-28 12:51:00
法師有提到,煩惱也是要捨。但有些人其實很喜歡煩惱。
作者: ykkdc (ykk)   2022-04-28 13:14:00
煩惱當然不要抓著不放,佛典中用捨字的情況很多,像出家會說捨離家業,一般用的捨較好了解,上面幾個比較是術語用詞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