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身,梵語dharma-kaya,kaya不是指色身、身體
>>>>>
摘自:倉忠仁波切《佛教四部宗義.見解明釋集》
智法身——十地菩薩(自心)斷除最細分所知障之後,其心續中入定根本智即成就一
切相智,也就是成就智法身,因此,一切相智自法就是智法身(佛陀內心已淨除煩惱障、
所知障的意識光明心本身就取名為智法身)。如是,是以道諦的角度而安立「智法身」(
大乘有學道最後續流入定空性根本智下一剎那斷除所斷證得的解脫道即佛果的智法身)。
(註:現觀次第,《大乘阿毗達磨集論》(玄奘法師譯):「道有五種,謂資糧道、加
行道、見道、修道、究竟道(無學道)。」道諦的施設處是補特伽羅自己的內心意識,比如
當自己的內心意識最初現證空性獲得見道,當內心意識現觀大乘無學道即成就智法身。)
自性身(佛的自性法身):
(1) 中觀宗主張,自性身是具有二種清淨的法性身:1.自性清淨法身——以「一切相
智之空性」而安立。2.離垢清淨法身——以「一切相智之滅諦」而安立,也就是「一切相
智離二障之滅諦」。(佛無餘斷障的意識光明心(即佛的一切種智或稱佛的智慧法身)的空
性、滅諦安立為自性法身,佛自心的究竟法性(空性)及離繫功德(滅諦)屬佛的自性身。)
(2) 唯識宗主張自性身是「離垢清淨法身」,並不承許自性清淨法身(何以故?因為
唯識宗承許外境空的二取空,並不承許自性空的空性)。離垢清淨法身是以「一切相智之
滅諦」而安立,例如,離「外境有」之滅諦、離「名言之所趨入處自相成立」之滅諦。
總的來說,(補特伽羅自心)遠離一切障礙之滅諦或空性就是自性身。報身、化身—
—具足智法身與自性身的身所依,彼身就是報身與化身,如是,唯以色身方面而建立報身
與化身。也就是,以自性身與智法身的施設處之補特伽羅而安立報身、化身,因為,自性
身與智法身是從依於某一補特伽羅而存在。
(註:補特伽羅是依自己的身心安立的士夫,補特伽羅佛聖者也是依自己的身心安立
的量士夫,佛聖者自己具有的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