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法身是否為神秘身

作者: ykkdc (ykk)   2022-07-02 17:05:25
法身,梵語dharma-kaya,kaya不是指色身、身體
>>>>>
摘自:倉忠仁波切《佛教四部宗義.見解明釋集》
智法身——十地菩薩(自心)斷除最細分所知障之後,其心續中入定根本智即成就一
切相智,也就是成就智法身,因此,一切相智自法就是智法身(佛陀內心已淨除煩惱障、
所知障的意識光明心本身就取名為智法身)。如是,是以道諦的角度而安立「智法身」(
大乘有學道最後續流入定空性根本智下一剎那斷除所斷證得的解脫道即佛果的智法身)。
(註:現觀次第,《大乘阿毗達磨集論》(玄奘法師譯):「道有五種,謂資糧道、加
行道、見道、修道、究竟道(無學道)。」道諦的施設處是補特伽羅自己的內心意識,比如
當自己的內心意識最初現證空性獲得見道,當內心意識現觀大乘無學道即成就智法身。)
自性身(佛的自性法身):
(1) 中觀宗主張,自性身是具有二種清淨的法性身:1.自性清淨法身——以「一切相
智之空性」而安立。2.離垢清淨法身——以「一切相智之滅諦」而安立,也就是「一切相
智離二障之滅諦」。(佛無餘斷障的意識光明心(即佛的一切種智或稱佛的智慧法身)的空
性、滅諦安立為自性法身,佛自心的究竟法性(空性)及離繫功德(滅諦)屬佛的自性身。)
(2) 唯識宗主張自性身是「離垢清淨法身」,並不承許自性清淨法身(何以故?因為
唯識宗承許外境空的二取空,並不承許自性空的空性)。離垢清淨法身是以「一切相智之
滅諦」而安立,例如,離「外境有」之滅諦、離「名言之所趨入處自相成立」之滅諦。
總的來說,(補特伽羅自心)遠離一切障礙之滅諦或空性就是自性身。報身、化身—
—具足智法身與自性身的身所依,彼身就是報身與化身,如是,唯以色身方面而建立報身
與化身。也就是,以自性身與智法身的施設處之補特伽羅而安立報身、化身,因為,自性
身與智法身是從依於某一補特伽羅而存在。
(註:補特伽羅是依自己的身心安立的士夫,補特伽羅佛聖者也是依自己的身心安立
的量士夫,佛聖者自己具有的身心
作者: sysp (無極)   2022-07-02 17:48:00
查佛光大辭典 法身的種類就有數十種 把每一種都弄清楚不知道要耗費多少時光
作者: ykkdc (ykk)   2022-07-02 17:51:00
教理是要聞思學習的,不聞思學習那麼無明的無知永遠在那裡
作者: sysp (無極)   2022-07-02 17:52:00
以一般修行人來說 不切實際就像一般老百姓 你要弄清楚政府各部會的功能和職責沒意義
作者: ykkdc (ykk)   2022-07-02 17:53:00
您先稍安勿躁,看不懂先放在心上,待日後因緣也許就能明白
作者: daye2012 (大爺)   2022-07-03 11:12:00
休行念了義經就好了,除非是以佛學為業,否則不要浪費時間在這些佛學理論上面
作者: ykkdc (ykk)   2022-07-03 12:12:00
如果只當作理論那很可惜,殊不知這關係在實修的正見。
作者: sysp (無極)   2022-07-03 12:47:00
每個人把自己要修行的法門弄清楚就好了 三藏如海還沒弄清楚佛法每個細節 這一生就結束了 就變佛學不是學佛
作者: ykkdc (ykk)   2022-07-03 13:07:00
就是因為要學佛的緣故,反而要弄清楚,弄不清楚只是盲修瞎練有些人學佛只想要求快、求速成,不肯花時間按部就班聞思學習這對初學者確實不容易懂,不過人家也是這樣走過來的,很多一開始不懂經過幾年耐心學習逐漸了解,末學建議可多看多次剛開始接觸看不懂是正常的,馬上求了解那是不可能,目前看不懂的部分可以暫時先擱置,先種個因、種個教法的習氣。
作者: gogolee0210 (小羅賓)   2022-07-03 14:29:00
感謝分享
作者: honyan (honyan)   2022-07-04 16:11:00
感謝ykkdc大的用心,教理前導安好,實修才不易出錯。此外若發願成佛,學習經教也是在培養菩提心,各類眾生需要不同的方式去開導,就需要學習八萬四千法門,這些都得培養,不會無因而生。
作者: sysp (無極)   2022-07-04 20:51:00
可是淨空法師說要"一門深入"才有效果 心才會定
作者: soulism (soulism)   2022-07-05 07:36:00
廣學多聞這件事,就像是瞎子摸象,每一派都有獨家見解,但總是會有共通處是導向對大象的認識,所以當多學一家就明白一種新的對佛法的詮釋。當學越多家,歸納後對佛法的全貌會越來越清楚。最後會明白大象是長怎麽樣。若一生只學一家,真的明白佛法了嗎,或者説明白的真是佛法嗎。
作者: devil0915 (微笑殺手)   2022-07-05 10:29:00
我覺得若僅是要了脫生死,一門深入即可,例如專修念佛往生淨土。若有餘力再去理解其他宗派,從不同角度進入,會更有信心,更肯定。
作者: sysp (無極)   2022-07-05 13:20:00
可能要看資質 我的資質低 只能專注在某幾個的部分而且廣學之後 如果各家說的不一樣的地方 要如何取捨??佛學不像科學一樣 可以靠實驗決定誰是對的最後可能會淪為口語上的爭論
作者: ykkdc (ykk)   2022-07-05 13:34:00
福報不足也會學不上去,這是自己業力因緣的關係,外在因緣師資條件、佛典三藏都具足了,但個人因緣不足也會學不上去除了聞思修、個人懺障等福德資糧也要培植,福慧二者都需要
作者: devil0915 (微笑殺手)   2022-07-05 14:26:00
各家所說其實都一樣,只是不同角度或是使用的語言文字不一樣而已。若有疑問可從本心角度、從法界角度來看,通常就不會有矛盾了
作者: ykkdc (ykk)   2022-07-05 14:52:00
有時候各家所說的名相上、名詞上一樣,但是內涵並不一樣,所以會有同一說詞但內涵差別很大的情況,比如般若經的無自性一詞,各宗(如唯識宗、中觀自續、中觀應成等)都會說無自性一詞,乍看之下各家說的都是一樣,但其實內涵差別非常大所以要去分辨學習,才不會因為名詞上的相似而把各家說法混為一談,這只能靠自己踏實的去聞思學習了,別人沒有辦法代勞(比如本文的課文提到,佛果的自性法身,這是大家都承許的,但是對於佛陀的自性法身,中觀宗和唯識宗嘴巴上都會說佛具有自性法身,這樣就是各家所說其實都一樣嗎,並非如此,只是大家都承許佛有自性法身,但是各家對自性法身的內涵解釋不同,如本文提到中觀和唯識不同的解釋,因此就有了不了義)(依中觀之理所證的佛果的自性法身,和依唯識之理所證的佛果的自性法身,是不一樣的,因此其中就有了義與不了義的差別)(雖然總的說都是離二障之滅諦,但是各宗說二障內容有差別)(所以不是說名相上大家用詞一樣就內涵都一樣,不是那麼膚淺)(所以不是說唯識說空觀,中觀也說空觀,所以所說的空觀都一樣,只是從不同角度認識,並非如此,從唯識認識的空觀,和中觀說的空觀,是兩種不同差別很大的空觀,不是說名相上都說空觀,所以認識的一樣,甚至外道也有說空觀,外道的空觀和佛教內道的空觀也不同,有的因為混為一談,學到外道空觀)(所以不會有那種同樣都是空觀,你要用外道的空觀也可以、要用內道的空觀也可以,要用唯識的也可以、要用中觀的也可以反正都會證得同一種空觀,有人會這樣說,但這就是無知不了解才會這樣講,佛因應不同的所化機而宣說不同的無我教法,這其中或權或實,次第引導到了義的無我,而不是說都一樣。)這是要特別注意的,以前我初學時也以為,各家說的都一樣,只是角度不同而已,格西上課就有提醒不同空觀是差別很大的,不是說不同角度的空觀,你要用這也好、用那也好,到最後所證得的都一樣,不是這樣的,你只能說依這個宗派是這麼說依那個宗派是這麼說,然後你再從這些差別當中去抉擇正見。)
作者: devil0915 (微笑殺手)   2022-07-05 16:06:00
感謝y大指教,同樣的名詞,可能各宗派含義會不太一樣,但各宗派的目的我相信都是一樣的,就是要讓我們回歸真心本性,只是方法、所看的角度、使用的語言文字不同而已。好比有很多手指頭都在指月,目的是要讓我們看月亮,沒有手指頭我們不知道月亮在哪裡,順著手指頭看到月亮後,就不用再看手指頭了。月亮即是真心本性,手指頭即是各門各派。
作者: ykkdc (ykk)   2022-07-05 16:14:00
各家會說真心本性,名詞上一樣,但對真心本性的內涵認識不同,這也是名相上一樣但各家認識不同,比如唯識宗說的真心本性,和中觀宗說的真心本性,有不同差別,如前面說過的,不是說詞一樣就都一樣,外道也有說要回歸真心本性,不能說因此就說外道和內道一樣,都是要回歸自心本性,那就太膚淺那也可能學到外道的回歸自心本性,混濫而混為一談,如前已述
作者: devil0915 (微笑殺手)   2022-07-05 16:40:00
ok,了解
作者: sysp (無極)   2022-07-05 17:30:00
我認同y大說的福報不夠 學佛真的會有障礙
作者: VanDeLord (HelloWorld)   2022-07-06 11:25:00
學佛築基很重要,初學之時(約12年年)完全以懺門為主,同時,有點體會才敢開始略持少戒,持戒有體悟了,才開始以四念處為基底開始禪修,禪修有些體會了,才敢開始廣泛研讀佛經,接觸善知識,不懂之處也不敢強解佛經,怕自己產生認知上的錨定效應,等到經過具格仁波切、大和尚等大善知識持續指引,在工作中學佛,才開始逐漸有所成長。2005年參與 貝諾法王在小巨蛋的灌頂法會,體驗到非常奇妙的身心變化,自此加速修行的成長速度。基本佛學還是窘迫不堪,需要向板上眾多大德及善知識們學習。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