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 為改變命運平臺-福報與改命

作者: APttUser (功德隨喜)   2023-08-07 16:36:15
我接觸大福報的人後,發現一個不為人知的改命的真相:財不入門,任何事都不順?原因都在
這裡
我們要想大幅增加自己的福報,無非是把自己的薄福之相改為厚福之相,除此之外的一
切途徑都是治標不治本,不能徹底的,根本的改變我們的命運!
01 一切病從心根除
我有個朋友,身體相當瘦弱,看起來很沒精神。 周圍不少人覺得是他吃得不夠好的原因
,都勸他改善下伙食,還有長輩建議他去吃肉補身體。
其實據我所知,這個朋友脾胃一直都比較差,吃飯要么沒胃口,要么挑三揀四。
其實這還算其次,更糟的是,他讀初中的時候,又染上了在青少年中並不少見的邪淫惡
習,身體更是慘遭摧殘。
這種情況下,他的身體怎麼健康得了? 又豈是吃肉就能補得過來呢?
有個90多歲的國醫辦過一次講座,在講座上,他說,我這輩子治好的病人很多,但是我
治不好的病人更多。 治好的,只佔三分之一,或者更少。
有人可能會納悶,國醫的醫術應該算頂尖水平了吧,為何治愈率這麼低?
那是因為健康的根本從來都不是醫者的醫術有多高明,也不是藥物有多神奇! 很多時候
,良好的生活習慣,積極豁達的心態才是健康的根本。
對很多人來說,心病不除,不良生活習慣不改,吃藥最多起一時之效,治得了標治不了
本! 其實,想要增福改命也是如此。 在生活當中很多問題。 99.9999%的問題和煩惱
,都是因為你們的思維模式有問題,所以你痛苦,所以你不順,所以活成你連自己都討厭
的那個樣子。
02 自命自修
網絡上,似乎只要有人吐槽自己生活不順,福報不夠,就會有人出來“開出藥方”:快
來做功德,福報大了就什麼都好辦了!
要么就是:快來修這個法門,這是增福的捷徑。 很多人聽得也是興奮異常,似乎馬上就
能改變命運,過上有錢人的生活。
有人可能會說:福報不夠,通過做各種功德、修各種法門培福,難道有錯嗎? 沒錯,但
並沒觸及到問題的根本!
有人可能會覺得可笑,對一個福分薄的人開出增福的方子,難道還沒觸及到根本? 不要
急,先來聽下了凡先生的故事。
話說,很久以前,了凡先生的命運被高人算得一分不差。 直到遇到雲谷禪師,才有了一
段精彩的對話。
雲谷禪師問:別人算你的一生怎麼樣呀?
了凡先生就如實說了:不僅一生無子,還考不上科第。
雲谷禪師就說了:你自己想一想,你應該考得上科第嗎? 你應該有小孩嗎?
了凡先生反思了很久,終於說:不應該,能考上科第的人都有福相,我福薄,又不知道
積功累行,以基厚福。
心量小,容不下人;經常仗著自己才智過人,每每跟人聊天都要壓人一頭,想說什麼就
說什麼,輕言妄談,這些都是薄福之相,怎麼會考得上科第 呢?
然後又把不應該得子的原因一一反思了一下。
看到了凡先生的反省很到位,雲谷禪師這次開始指點:
你現在既然已經知道自己不發科第,命中無子的原因,就要好好改正,以前沒積功累德
,從此一定要多積德;(了凡先生對自己有清醒的認識,而一般我們很 難對自己有這樣
的認識)
以前不能容人,從此一定要多點包容;以前脾氣暴躁,從此一定要多點和氣;以前不愛
惜精神,從此一定要多愛惜自己的精神!
很多人說,雲谷禪師是大德、得道高人。 我是認同的,僅從這段對話就能看出來,雲谷
禪師確實不一般,很有智慧。
當了凡先生說自己的命運被算定後,雲谷禪師並沒有一上來就跟他說:你要多行善、多
積福報,也沒有一上來就推銷哪個法門。
而是通過提問“汝自揣應得科第否?應生子否?”來激發他自己的智慧和反省;
當然,了凡先生也很有慧根。
為啥說有慧根? 假設這段話發生在現在,估計會是這樣的畫風:你覺得自己的人生應該
順風順水嗎? 你覺得你應該發財嗎?
有的人可能會回答:怎麼不應該? 我念了這麼多經! 明明是老天不公,好嗎?
有的人可能會說:不應該,為啥呢,因為我福報不夠啊!
如果再深問一層:那你為啥會福報不夠? 很多人可能就會支支吾吾答不出個所以然來了

所以說,了凡先生能把自己身上的薄福之相一件件反思出來,是有大慧根的表現。 一直
以來,了凡先生至今都是改命的一面旗幟,也不是沒有原因的。
03 改過培福之道
俗話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同樣的道理,福薄之人必有薄福之處!
我們可以觀察一下平時有接觸的人,福報一般或較薄的人,身上一定會有很多大大小小
或行為或心性的薄福之相,不會有例外!
有的人會說,福薄之人是因為上輩子沒積德,搞不好還造了孽導致的。
你說的可能沒錯,但有沒想過,為啥上輩子會沒積福報反倒可能造了不少孽?
背後還是因為我們的自私,我們的冷漠,我們的好色,我們一些不好的習性(薄福之相
)。
很多人都熟悉這句話: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 以前的這些業力不僅導致我們的先天
福報沒別人多,還在不斷折損著我們僅有的這些福報。
不正視這些業力,不正視這些薄福之相,請問命運要怎麼徹底改變? 這就是命運的真相
與規律!
為啥說福薄的人光是讀一些經典、有一搭沒一搭地做一些自認為的善事,其實並沒觸及
到問題的根本? 福薄之人為啥會福薄?
是因為沒有做功德,沒有修哪個法門,所以上天罰你沒福報? 絕對不是! 否則的話,
你讓那些沒信仰的人怎麼辦?
問題一定是在於你身上有薄福之相,有折福之處,有不好的念頭和惡習!
(在《俞淨意公遇灶神記》裡很清楚地說明了這個問題,我們的意惡是最大的惡)
我在生活中留心觀察過很多人,有身價不菲的廣告公司老闆,有地方銀行的管理層,有
小學校長,有在學校炒菜的廚師,有農民工,有保安。
觀察的維度有兩個,一個是自己的福報如何,一個是子女的福報怎麼樣。
在他們身上,我發現了一點:那些福報較大的,身上的厚福之相一般都要比福報較小的
人多;
福報小的,身上的薄福之相一般都要比福報大的人多! 什麼是福薄之人? 福薄之人就
是福薄之相多,厚福之相少的人。 而福報較大的人則恰恰相反!
我們為啥會福報小?
就是因為生生世世那些不好的習性實在是太多太嚴重:自私、吝嗇、慳吝、嫉妒、刻薄
、急躁、殺生、好色、不孝、邪淫等等。
(可參考《了凡四訓》和《俞淨意公遇灶神記》,這兩本經典是改過的典範之作,對我們
的善惡,身口意中具體的習氣說得很仔細,可以對照去改變我們自己身上的習氣和念頭)
這些習性越多越嚴重,我們的福分就越薄!
反觀那些福報好的,當然不能說他們完全沒有這些薄福之相,只是相較而言沒那麼多沒
那麼嚴重。
很多時候,他們身上還有或多或少的厚福之相。
我從很多身邊人身上發現,那些生活中慷慨大方的人賺錢一般都會容易順利點,而小氣
吝嗇甚至一毛不拔的人也不見得就有多賺錢。
我一個發小就是這樣,我跟他在外面吃過幾次飯,他一般都會主動買單,跟他大學同學
在一起也是這樣,不大會去計較這些,也不會老想著吃沒吃虧現在他 在我們幾個發小當
中算是混的最好的,賺錢最多!
還有一點,生活中那些福報好的,脾氣一般都很好,不會輕易急躁上火。 當然,可能會
有人說那個誰誰誰平時也挺摳門的,那個誰誰誰脾氣挺差的,怎麼他還是富得流油?
要知道,凡事都有例外,我說的是多數人都通用的規律性的東西。
而且那些所謂的例外,不是因為摳門吝嗇才富得流油,更不是因為脾氣火爆的原因,背
後肯定有你沒發現的因素——
說不定別人孝道做得好呢? 說不定別人潔身自好,在誘惑面前把持住了自己呢? 又說
不定別人無意中積過大的陰德呢? 畢竟,這個世界哪會有無緣無故的福報? 人的福報
在出生的時候有個大概的數字,絕大部分人的福報從此就在這個數字上下略微浮動。
想要大幅增加福報,本質上一定是薄福之相的減少或減輕與厚福之相的增多;很多人福
報大幅削減,本質上一定是薄福之相的增多或加重。
很多人一有錢後就開始奢侈浪費,目中無人,亂搞男女關係,你就知道他的福報正在走
下坡路了,福報削減到一定程度,就有得苦果吃了。
當然也不排除有的人即使福報大幅削減,也依然比絕大多數人要大!
我們要想大幅增加自己的福報,無非是把自己的薄福之相改為厚福之相,除此之外的一
切途徑都是治標不治本,不能徹底的,根本的改變我們的命運!
04 一切福田不離方寸
有人可能會疑惑,到底什麼是薄福之相,什麼是厚福之相?
如果你有學習善法的話:信念堅固是厚福之相,半信半疑是薄福之相;勇猛精進是厚福
之相,懶散懈怠是薄福之相;寬宏大度是厚福之相,心胸狹隘是薄福之相; 清心寡欲是
厚福之相,淫欲熾盛是薄福之相;常念舊恩是厚福之相,薄情寡義是薄福之相;無我付出
是厚福之相,自私自利是薄福之相;慈悲喜捨 是厚福之相,冷漠貪吝是薄福之相;精進
利他是厚福之相,精緻利己是薄福之相…… 薄福之相改變的越多,命運的改變就越大;
厚福之相培植的越多 ,福報就越大!
如:
1.生活當中日行三善,日行一善不夠,比如孝順父母、好好工作、開車上班遵守交通規
則不給別人添亂、在生活的小區做貢獻、給別人讓個座、扔垃圾扔在垃圾桶不 給環衛工
人增加勞動量等等。
其實,起心動念就是在種善惡因。 比如住賓館離開之後會收拾得乾乾淨淨,不給服務員
增加勞動量,雖然是服務員的本職工作,但這是舉手之勞。
2.如果自己是一個索取性強的人,那麼在生活當中一定是一敗塗地。
索取型的人,只為自己的,不懂得感恩,總覺得必須、應該怎麼樣,自以為是。
越索取就越自私,越自私福報就越小,福報越小就越自私,惡性循環就完蛋了。 自己給
自己畫個了圈,自己把自己圈死。
3.把索取心的性格變成付出心的性格,福報、智慧就會同步增長,人生將會360°全方位
發生大翻轉。
4.其實人心都是肉長的,就是說我們在心裡動的念頭和我們的行為,對方是能感覺到的

比如我網上買東西下單的時候會備註:快遞小哥,我不著急,您慢慢地送過來就可以了

所以說做一個付出型的人,智慧是會增長的。 付出的過程就是積累福報,在生活當中積
累福報非常容易。
5.發生任何事情,不要問蒼天:我為什麼要經歷這個事情?
我們需要想的是這個事情給我帶來了什麼? 讓我得到了什麼? 讓我反思了什麼? 這就
是事情發生的意義。
我們背地裡做的所有事情,早已標好了價錢。
可惜的是,很多人嘴上在說修行,薄福之相卻沒改掉多少。
我留意了一下身邊很多人,即使學習了善法,懂得了道理,大多數人也只會小小的改變
一下身上的薄福之相,只有少數人能以頑強的決心改正自身一個又一個的薄福之相 ,從
而大幅改寫自己的人生!
作者: gogolee0210 (小羅賓)   2023-08-07 17:45:00
隨喜
作者: ykkdc (ykk)   2023-08-07 17:48:00
佛教提到七聖財(七法財),《大寶積經》:「云何聖財?謂信、戒、聞、慚、愧、捨、慧,如是等法,是謂七聖財。彼諸眾生不護此故,名極貧窮。」(外財,世間財富也是需要,乃至一般人說健康是財富,這些都需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心態,世間很多惡業是因錢財而起乃至謀財劫色害命等,這種東西不需要太多,太多反而麻煩,如聖嚴法師常說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要節制欲望,而轉以道業為重,如古人也說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不足與議也。佛教說布施得財富,財富也是需要的福德資糧,但要觀無常,佛典說五家共有,如強制徵收共同富裕。佛教更重法財。前一篇po文,雜阿含經也有提到戒、施、聞、捨、慧的法財。)(佛教提到,慈心、悲心、布施、持戒、忍辱等都是福德資糧)補一個,推文提到的七法財,和上一篇po文裡信至慧等五者,後者少了慚、愧兩個,在其他雜阿含經也有提到慚、愧的重要慚、愧這個心所法,是屬於與我們內心第六意知相應的善心所《心類學》提到:「慚、愧能保護我們身語意三門,防護我們身語意三門,《中觀寶鬘論》:維護世間有二,即慚、愧。」在雜阿含經當中,佛陀也有提到慚、愧二者對防非止惡的重要又及,佛教大乘道提到菩薩修行六度四攝,四攝裡有一項愛語佛典提到愛語是隨正法教語,而能引發信戒聞捨慧等功德之語
作者: MartinJu (荒謬人生)   2023-08-07 21:51:00
轉貼請備註出處。也請補充心得
作者: luciful3 (阿源)   2023-08-08 01:37:00
推了凡四訓
作者: ykkdc (ykk)   2023-08-08 07:04:00
原po補上的感想,這種發心欲求非常好很有善根 很隨喜^___^
作者: proton63 (proton63)   2023-08-09 15:35:00
戒的根本精神是為了得定。得定是為了得慧。別亂塞東西。
作者: nmamtb (南無阿彌陀佛)   2023-08-09 17:04:00
末學覺得其實都可以,不侵犯別人不也是才能真正的心安嗎?
作者: proton63 (proton63)   2023-08-09 20:25:00
《十誦律》卷十一,記載佛陀親自為僧伽的床褥除蟲。《十誦律》卷三十七,因為浴室之中,濕熱生蟲,佛說:「應蕩除令淨。」 照你說法佛豈不是侵犯了蟲的生存權。以前外道為了怕踏到螞蟻而舉步維艱,佛教可沒這樣搞。agama.buddhason.org/MA/MA042.htm 10.1 為了什麼目的經
作者: nmamtb (南無阿彌陀佛)   2023-08-10 05:55:00
阿彌陀佛,末學只是認為戒的根本精神是不侵犯,跟持戒是為了得定,這兩者並不互相違背。(法苑珠林有入大藏經)
作者: VanDeLord (HelloWorld)   2023-08-11 09:22:00
戒的用意表面是禁止,實質上是保護修行人,讓修行人避免放縱身語意,更進一步在於透過戒的串習,培養出能夠進一步修行身語意的基礎品質,目的是為了能夠更好的修定,從修定的功夫中,開發出深入覺察身語意細微變化的能力,逐步提高認知層次,從而逐步開啟智慧。其實蠻不喜歡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句話。我見可憐人生慈悲心拔苦與樂是我的事,可恨之處乃其個人造作是他自己的事。不要把別人的業果當作當成自己的事,畢竟業力難改,何苦因此滅己長養慈悲心?
作者: gogolee0210 (小羅賓)   2023-08-11 15:37:00
戒是為了相應。有沒有看過書法描紅,我們都會拿大書法家的來臨摹。透過聖者的清淨梵行,來與聖者相應、與自性佛相應,也就是為了明心見性啦~並不是真的有一法可得因為本自俱足透過聖者身語意的清靜梵行來與自性佛相應。
作者: chihnan (不染紅塵)   2023-08-12 15:44:00
推,一切福田不離方寸。
作者: tzboy (tzboy)   2023-08-28 16:41: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