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益] 關於親近善知識

作者: todao (心裡有數)   2023-09-01 00:57:05
不只一次
在網路上分享我是自己唸經學習時
都會有大德建議我不要只是自己唸
要参加團體親近善知識
我在想
會不會是古印度比較少用文字記錄
主要靠口耳相傳
所以参加團體變必要的?
而現代網路發達
像在這個板
我就接觸到很多善知識
所以
能不能這樣說
就是這時代自己上網找資料學習也是沒問題的
不見得要實際去參加宗教團體?
請教各位大德
感謝
作者: luciful3 (阿源)   2023-09-01 01:07:00
看人吧,有的很喜歡團體的感覺就去參加正信佛教團體有人可以交流也不錯
作者: creative88 (create)   2023-09-01 01:10:00
主要是你修阿含 阿含其實很快就可以(或是說maybe要)進入禪修的學習了 而禪修的學習一定要去現場面對面學學大乘法的聽大乘法的教法 中觀唯識如來藏 花一大段時間在單純的聽經跟寫紀錄都沒問題 因為他有很大的哲學體系需要建立 等建立比較厚了之後 再想找實修的道場或是團體都不是很大的問題現在線上相對教學整片又很多... 大乘行門就先念經念佛不要自己打坐或許都還好沒事很怕自己看一看開始試著自己摸禪修 這邊出問題的機會很高 所以談阿含的人我推薦要去現場禪修的傾向會比談大乘法的人還要強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23-09-01 01:20:00
知識觀念性的在家聽經反而清幽。涉及禪坐,像c大所說建議找道場老師指導。
作者: MartinJu (荒謬人生)   2023-09-01 01:21:00
在泰國森林派傳承里,必須證得入流的人才被允許說法。在藏傳也是只有獲得一定傳承成就的人才能說法。漢傳就沒這樣的規矩。所以以古代來說,你拿到的資料都是善知識說的,但現在網路時代,前幾篇文章留言還說不用像善知識一樣努力,因為他自己做不到...真的別聽網路的,普通人無法分辨真假,根本不知道來源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23-09-01 01:21:00
我在佛版看過不下幾次某某說自己明心見性,
作者: MartinJu (荒謬人生)   2023-09-01 01:22:00
漢傳真的沒什麼評定制度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23-09-01 01:22:00
或者說自己證初禪之類。實質上在禪修過程,恐怕都不到未到地定。這些還是找老師指導比較安全。讀經念佛有護法神,相對安全。親近善知識是重要的,獨修眾修也是活的。可以自己視情況拿捏。台灣禪修就法鼓山或者南傳體系。念佛,共祖就最近的就依印光大師文鈔。其實也沒很複雜。
作者: todao (心裡有數)   2023-09-01 01:39:00
好的感謝您們我也是不敢自己禪修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23-09-01 01:40:00
台灣弘阿含的,比較會跟南傳體系綁在一起。
作者: todao (心裡有數)   2023-09-01 01:40:00
目前還在建立觀念中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23-09-01 01:41:00
如果您的法緣偏阿含系統,無妨走走南傳道場。
作者: todao (心裡有數)   2023-09-01 01:41:00
我可能會先把阿含經網站文章都看完理解後再想清楚要不要去學坐禪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23-09-01 01:42:00
不過我是怕你ㄧ去不回頭。哈哈南北傳的觀念還是有不小分歧。
作者: todao (心裡有數)   2023-09-01 01:43:00
因為我主要是看了網站後,覺得有讓到我機會用以前沒想過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所以有那個動力想繼續看這樣一去不回頭是指感受到禪修的吸引力嗎這我信但同時我也怕,所以到現在也不趕自己在沒人指導下修不敢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23-09-01 01:47:00
禪修主打觀照身心,這沒問題。身心調整,每個人都能『很有感』。
作者: todao (心裡有數)   2023-09-01 01:48:00
了解,謝謝您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23-09-01 01:48:00
這時候如果在給你灌個迷湯,這才是正宗原始佛法。不少人會點頭如搗蒜~『很有感』距離初果解脫,是不小的距離。如果又是在家人,世間瑣事牽絆,就更難了。然後,如果系統法師又否定淨土法門。那等於說斬斷了他力,獨剩自力法門。這不只是涉及觀念的差異,也涉及菩提心的毀損。很多細節很難三言兩語講完,不過都是經驗談。系統的差異,看似失之毫釐,差之千里。講透了傷感情,不提醒傷慧命。兩難,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proton63 (proton63)   2023-09-01 04:44:00
別把初禪想得太困難。雜阿含21經:世尊!為我略說法要,我聞法已,當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不放逸住已,思惟:
作者: restinpeace (二郎)   2023-09-01 08:27:00
看念那種經,法義類的還是要學,保佑加持類的就堅持念下去就好了
作者: chihnan (不染紅塵)   2023-09-01 08:58:00
推Bonaqua大所言每次遇到那種喜歡說他到第幾禪的人,都會讓人莞爾一笑想起 廣欽老和尚所言,衛生紙在跟我說話XD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23-09-01 10:52:00
色界天人,不用吃飯睡覺,沒有五欲。證初禪的人,生活作息有沒有相應色界天人,其實自己觀察就知道了。明心見性,即是登地菩薩摩訶薩。俱備三明六通,進門可以不用開門,去美國可以不用搭飛機。去十方佛國淨土只是一念之間,這些都是自己可驗證的。
作者: jksen (Sen)   2023-09-01 12:30:00
若不在乎自己對經文的詮釋跟僧侶的詮釋不同的風險,我是認為開心就好
作者: proton63 (proton63)   2023-09-01 13:28:00
證初禪的人,生活作息相應色界天人,你是說一天等與千年?傳說中拔下獅子的鬃毛可以...生活作息相應色界天人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23-09-01 13:35:00
如果一個人自稱證初禪,結果一天一樣要睡8小時才飽,三餐可能偶爾還要加個宵夜,然後喜怒哀樂跟一般人沒差異這樣就要反思是真的證初禪了。(是否)就像虛雲老和尚,一年只洗一次澡,身上不臭還散發香氣。這些都是真正修成禪定的自然特質。
作者: proton63 (proton63)   2023-09-01 13:42:00
證初禪不是你想像的那樣。請求住自己傳承中的善知識。求助
作者: creative88 (create)   2023-09-01 13:44:00
主要是初禪是禪修的禪定態 所以要找有持續公認穩定的禪修團體有在指導禪修的禪師 教學及驗證 不是拿書來對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23-09-01 13:45:00
要依照經書,「阿毗達摩」上面都有標準。
作者: creative88 (create)   2023-09-01 13:45:00
只用文字對過覺得像就可以了 要面對面問才算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23-09-01 13:45:00
相應只是修行最基本的判別,如果連基礎的相應法都沒有,那自稱禪定什麼的,我是打個問號。
作者: creative88 (create)   2023-09-01 13:46:00
這是我在說談禪定要去上課的問題... 自己對都覺得有相應什麼的 自己對 有些ㄟ 有像有 ㄟ 有些太誇張了吧我大概有了吧 經文上文字敘述比較奇幻而已禪定有辦法到初禪態 生活作息一定跟一般人不一樣 但主要是具體的禪修時的心路歷程 要能很清楚地跟禪師面對面交代 一步一步 一個瞬間一個瞬間 心路是怎麼轉換的 這種也都不太可能網路文字上談 都需要當面談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23-09-01 13:52:00
就像我以前遇到一個自稱明心見性,我就說我桌上有張字條請您用天眼看一下字條寫什麼 ? 我就相信。然後...就沒然後了。
作者: creative88 (create)   2023-09-01 14:00:00
我知道淨空法師把明心見性約到初地 不過禪宗他們在用常常只是指破初參而已...還在初信位或之前自然也還沒開神通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23-09-01 14:02:00
跟老和尚沒太大關係,藏地我知道也是這個標準。見性,畢然要破一品生相無明惑,真屬於真實見性。也可能後人把開悟跟明心見性混為一談了吧
作者: creative88 (create)   2023-09-01 14:12:00
well 那如果把明心見性給初地 那前面入圓教初信位要給個名詞才行 禪宗有在玩印證的大概也只證到這個位階吧...我講了之後感覺說錯話 亂測禪宗境界 道歉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23-09-01 14:33:00
您講的也不算錯誤,確實禪宗很多談明心見性,都屬於初悟.這印祖在文鈔當中也有提過。
作者: creative88 (create)   2023-09-01 14:34:00
印祖的用法是初悟而已 我那句 現在禪宗大概只能印到這裡而已 這句話我不該亂說猜測的 還是道個歉好了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23-09-01 14:35:00
只是以真實證悟解脫為標準,而非單純解悟,會避掉可能的誤解。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82Jm0B8S8c這是法藏法師從天臺宗的角度來看,可以參考。天臺算是各宗修學的參考依據。
作者: creative88 (create)   2023-09-01 14:45:00
天台很認真在排位階 要找位階常常回來找天台的解釋
作者: gogolee0210 (小羅賓)   2023-09-01 14:48:00
聽師父說,要觀到佛境現前才算徹底見性。見道位跟究竟位還是有差別的。師父也就授明心,見性我是完全不敢講啦~對,我就爛!哈哈哈~
作者: creative88 (create)   2023-09-01 14:52:00
你明明很認真了 方向對不對我不知道還是我一套的說詞啦 尊重該系統的印證體系 有些名詞大家用來用去意思都不一樣 喔...我說我不知道是說我真的不知道不敢亂說話 不是在暗酸的意思解釋一下 怎麼會爛呢...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23-09-01 14:57:00
c大的考量是對的,定義清楚,討論比較有共識。
作者: gogolee0210 (小羅賓)   2023-09-01 14:58:00
回樓主:我覺得要看你的緣分。以前去過幾個道場,有些永遠只帶你做儀軌,或是求神拜佛,沒有在教你向內證的。或許他們的傳承體系就是這樣,需要觀察個三五年才願意教你,所以也很難一竿子打翻。有些一開始就直接教你向內修,教你戒定慧,不吝法地教你傳承中的技術方法。小弟從您的言談中,感覺蠻適合看一下達摩血脈論的,是禪宗初祖的典籍,蠻短且易懂的。或許看完之後你會更清楚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23-09-01 15:00:00
略談一下漢傳我看到的現象。
作者: creative88 (create)   2023-09-01 15:01:00
我有事了 你們先聊~ 下午平安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23-09-01 15:01:00
所謂夏天穿短袖,秋天穿薄長袖,冬天穿厚長袖甚至羽絨。法運判別,正法戒成就、像法禪定成就、末法淨土成就。淨土祖師,善導大師、永明延壽禪師、蕅益大師等,很多本身就是禪宗祖師,後來弘淨土。主要考量還是在 "根器" "應機法期" = 氣候變化。現在屬於末法前一千年的樣子。像法時期大約在唐宋左右,南宋之後就開始屬於末法。末法時期淨土成就,不是說就要捨掉戒捨掉禪修...而是單靠戒與禪定,已經不足以解脫了,主力必須放在他力淨土門,輔以戒定,才能增加解脫的機率。這也導致為什麼漢傳佛教,普遍都在拜懺念經念佛。現代人工作壓力大,有的還要顧家庭,一天24小時都不太夠人際交際要持戒不容易,回家有沒有私人空間禪定也不容易這確實如佛所預言一樣。祖師大德會做這樣的弘法調整也是可想而知。很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自然遇到禪修身心,覺得舒適就換跑道了。四禪八定是共外道的,發悟證果,欲界定就會開始了。關鍵在於一開始發心,所緣是聲聞種子還是菩薩種子。結出來的果也會差很多。戒 = 防非止惡。 造惡無非 "身口意"。離十惡,就是修持五戒十善。一個小時專心拜佛讀經念佛,身禮佛 口念佛語 意想佛意。那一個小時本身就是在持戒了。禪定,反面就是浮動,主要是妄念浮動。念經,念那一個小時,如果用來伏住妄念,這就是修禪定。那如果又發願往生,就是自他二力共修。祖師大德排那樣的功課,都有很深的涵義在裡頭。關鍵沒人跟你講這些,就看似很無趣的讀課文而已。邊讀邊抱怨,想東想西,自然得不到利益。這些都算滿常見的問題。到最後很多都是"走形式"的,所以教育很重要。很多外行的會調侃,唸說明書也會解脫喔 ?一樣的道理,難不成我每天都知道呼吸,就證四果 ?關鍵都在於懂不懂那個眉角。
作者: gogolee0210 (小羅賓)   2023-09-01 15:44:00
是啊,所以還是得應眾生根基來因才施教。透過修九住心證奢摩他來入楞嚴大定,也是不錯的選擇。
作者: todao (心裡有數)   2023-09-01 22:48:00
謝謝您們,回想起來當初接觸阿含經是因為想了解愛犬往生後我還有沒有什麼可以做的,結果也因此才知道原來有這樣的宇宙觀,而且真的很有道理,就產生了持續接觸的動機。也就是說目前我還很淺,需要知道及學習的東西還很多,加上從沒想過去參加禪修活動,所以可能還是會想先多充實基本佛學知識,之後再隨因緣看怎麼走這樣,謝謝您們指導,很有幫助。
作者: gogolee0210 (小羅賓)   2023-09-02 00:57:00
阿含經也很好,隨喜
作者: devil0915 (微笑殺手)   2023-09-02 09:18:00
不一定要去參加團體,但必須要有善知識帶入門。善知識不一定要是人,經典也可以是善知識就看您個人的緣分,不要有勉強的感覺
作者: proton63 (proton63)   2023-09-03 14:19:00
拜託查一下各傳承的善知識定義,不要以訛傳訛。
作者: todao (心裡有數)   2023-09-20 23:34:00
感謝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