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年參加了三位長輩的「做七」往生超渡法會】 3
這篇文章會有佛法的分享,以及個人學習的心得與體悟。若你在閱讀時有任何感想,不管
認同與否,平靜或者被擾亂,都歡迎留言給我。歡迎討論,一起學習。
〈佛法為方法,解脫為目的。 不要把方法變成目的。〉
以下將佛陀所教導如何解脫「苦」,得到快樂的內容稱為「佛法」。為了傳承佛法而形成
的團體,以及文化與制度稱為「佛教」。
佛陀在2500年前所說的語言與思想,是對應到當時的科學、宇宙和宗教觀點所說的。
我認為會過時的是2500年前的科學觀點,而不是佛法本身。
佛法是修行的知識。 是「聞」所成慧、「思」所成慧與「修」所成慧,三種「慧」
交互而成的結果。 文字或影音的資訊吸收,都是聞慧的階段。還需要心的思惟,才是第
二階段的思慧。實際修行佛陀所說的教導,而不只是當成理論或者知識,也就是最重要的
「修」部分。過去我和許多台灣人一樣,都習慣把佛法當哲學來研究,僅作為一種認識世
界的方式,但是沒有親身經驗,是無法體會過去先賢們試著透過文字表達的內涵。
因此有些佛教的傳統像是禪宗,主張過度鑽研反而可能會擾亂我們的心,實際上會阻
礙得到智慧的修行。強調「教外別傳 不立文字 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的身體經驗和
宗教體驗面向,提醒我們不要拘泥於文字。應該要把「法」作為舟,到了彼岸,連舟都可
以放棄了。這不妨礙我們了解真實的佛法為何。我們先記得這樣,然後讓我們繼續「智慧
」的攻略。
〈佛的智慧是滅苦的方法 ─ 止、觀之道〉
佛教的目標是修行一種特殊生活方式,以實踐滅苦之道,包括修學道德行為的「戒」
、禪觀技巧的「定」,以及佛陀在菩提樹下直接體悟的「慧」。這智慧包括一切有為法的
三種特相:「苦」、「無常」;和有為法與無為法中共通的「無我」。「有為法」,指的
是會受因緣生滅影響的道理法則,是受時間影響的現象。「無為法」則是不生不滅的永恆
的真理。
我們常常會把「無常」、「無我」當成口號掛在嘴邊,卻往往不了解它的原意是:
「萬物皆在變化當中,根本沒有一個恆久不變的自我在輪迴。」能夠徹底了解這點,就可
以完全的解脫,熄滅煩惱。南傳的「三相」和漢傳的「三法印」,事實上在說同樣的東西
。重點在確保經典的內容,在傳承過程沒有歪樓。
(一)、諸行無常:這一真理,說明了一切事物都在因緣法則下不斷地遷流變化,其中沒有
什麼永恆不變的東西。在從前或許不容易了解,由於近代科學進步,已經不甚難懂了。想
像一下化學中所講的原子,次原子微粒不停運轉的情形。這諸行無常的真理,是從縱的時
間方面來說明的。
(二)、諸法無我:我,在佛法裡有它特殊的定義。一般人總以為有一個獨立存在的「我」
。依佛法講,事物都是因緣和合的暫時存在,其中沒有什麼可以獨立自存的。 有為法 +
無為法= 諸法,都是無我的。
這些道理不是要我們死背當作教條(雖然很多人都這樣做),佛陀提供了他自己體驗證明的
方法道路,希望大家試試看。
接下來說明上述觀念形成的緣故,貫穿整個教導的「四聖諦」,解脫輪迴方法的「十二因
緣」觀,以及滅苦的方法「八正道」。
〈四聖諦〉
四聖諦最早的摘要如下:
苦聖諦者,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愁悲憂惱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與求不得
苦,略說五取蘊苦。
苦集聖諦者,即渴愛後有、喜貪俱行與隨處歡喜,亦即欲愛、有愛與無有愛。
苦滅聖諦者,即於此渴愛斷除、拋棄、滅盡與捨離。
苦滅之道者,即八支聖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與正定
。
這四諦不是佛教信仰的教條,佛法的起點是苦的真相,但這不是要說服其他對自己生活感
到滿意的眾生,告訴他們生活其實是痛苦的。而是表達不論眾生怎麼樣,因為「無常」的
關係,他們遲早必定會遭遇與面對「苦」。
當我們在享受某種事物,甚至無事煩心而悠然自得時,事物終究仍會改變。我們所經歷的
一切事物皆會改變,所以說「諸行無常」。
苦集:苦的起因是「貪」、「嗔」、「癡」。對美好感受的喜愛,對不好感受的厭惡
,苦生起的主因是「渴愛」,渴愛表現出「欲愛」、「有愛」與「無有愛」三種。
「欲愛」是指對五官感受的貪欲。「有愛」是指對永久存在,以及有了還要更多的欲望。
「無有愛」是對於存在的否定,渴望從世上消失。 我們也許希望自己擁有不朽的靈魂,
或也許相信死後將徹底消失,從佛教觀點來看,這些信念都是渴愛的產物。
「渴愛」還會進一步被具體化為四種「執取」,執著追求的意思。我們喜歡的各種事物激
發內心的欲望,渴愛的結果造成我們執取事物,並想要擁有他們。「執取」可以分為「欲
取」、「見取」、「戒禁取」與「我語取」。
渴愛欲樂的「執取」,即為「欲取」。
「見取」是來自對看法或見解的執著。
「戒禁取」是對於戒律和規定的執著。「我語取」則是對於有「我」的說法的執著。這裡
的關鍵是渴愛與執取,而非它們愛取的對象。所以不是美好的感受、各種見、戒禁與和「
我」有關的說法造成痛苦,而是我們的執取。
佛陀說執著世界觀與命運論,其實阻礙了我們在解脫道上的進步,對於解脫毫無助益。若
我們執著在哲學和觀念上的區分見解,而未踏上修行之路,就像原地踏步。
《摩羅迦小經》紀載了佛陀不解釋的十件事。十無記。世界是否是永恆的?世界是有限還
是無限的?靈魂與身體是否是同一個?如來死後是否存在?最後四條原文是
7.如來(佛或阿羅漢)死後存在?
8.如來死後不存在?
9.如來死後既存在又不存在?
10如來死後既非存在又非不存在?
用這麼繞口的方式表達,關乎於佛法對於生命與輪迴的獨特觀點。
關於世界究竟本質的這些「見」是心理執著的表現,它其實是人們永不滿足的「貪愛」的
顯現,佛教思想將它視為苦的起因。無論相信世界是不是永恆的,都還是有生、老、死、
愁、悲、憂、惱,所以佛當下說法對治它。
〈什麼是諸法無我〉
佛教因為不斷生滅的「無常」實相,所以認為其實沒有「我」和「我見」。
這樣對於我(atman,或自我)的批評,是基於印度早期婆羅門經典《奧義書》中的觀念,
有一個恆久不變的「常我」的存在。它潛藏在各種變化經驗底下,且是它們的基礎。它也
等同於被稱為宇宙的終極實相「梵」的潛在基礎。現世被視為是一種被幻象蒙蔽,「梵」
被扭曲與不完整的情況。追求「梵我合一」時必須捨棄與現世的根本聯繫,人可以透過布
施、敬神、口誦陀羅尼(「唵」om)和瑜伽來追求。
佛則是從「五蘊」,即色、受、想、行與識來分析「我」。用我們無法究竟控制五蘊中的
任何一蘊,來解釋「無我」,以下從物質面「色」來分析:
「身體不是自我。若身體是自我,則它不可能會生病;
我們也能夠說:『讓我的身體像這樣,讓我的身體別像這樣。』
但正因為身體不是自我,因此它可能會生病,
我們也無法說:『讓我的身體像這樣,讓我的身體別像這樣。』」
色蘊如此,其他四蘊也是一樣。在靜坐中,是否有些無法控制的感受,腿痠腿麻生起?或
者某些畫面和念頭自然地生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