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其他] 金光明最聖王經讀後疑問

作者: devil0915 (微笑殺手)   2024-12-17 15:08:39
與樂曰慈,拔苦曰悲,大智度論:「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
故事中摩訶薩埵王子捨身餵虎,救虎及眾虎兒一命,這是「與樂」,可說是大慈精神的展現
;眾生會苦,是起源於煩惱,不起煩惱則無苦可言。又一切眾生是指所有法界眾生,法界就
是心界,故一切眾生之真實義是指心中的眾生,也就是自性眾生。自求解脫,不起煩惱,即
是從根本上拔一切眾生(自性眾生)之苦,這是大悲精神的展現。
所以大慈大悲與利他利己意思差不多,展現大慈大悲就等於顯發菩提心。佛陀講述的這個故
事,就是在讚嘆該王子的求道之心,一切俱捨,捨到連自己的生命、身體都能捨,也是王子
顯發菩提心的過程。
但是展現菩提心只有這個方法嗎?非也!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該王子捨身得道,這是
他當下的因緣,並不代表我們也有這樣的因緣,王子如此做,我們讚嘆、學習他的精神即可

該王子就是釋迦佛的前生,捨身救虎,另外在大般涅槃經中有一個雪山童子(也是釋迦佛前
生),為聽某個了義偈語的下半段,甘願捨身給一個羅剎,還有金剛經中,釋迦佛前生為忍
辱仙人,被歌利王凌遲肉身也不生瞋恨,堅定保持「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的境界。在悲華經中,有一人叫做寶海梵志(釋迦佛前生),在一場法會中他鼓勵與會眾人
發菩提心,所有在場的人均發願往生淨土成佛,救渡眾生,其中就包括阿彌陀佛、文殊菩薩
、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等等諸大菩薩,但唯有寶海梵志發願要在穢土成
佛,救渡穢土的眾生,這就是阿彌陀經中所有諸佛皆讚嘆釋迦牟尼佛在五濁惡世說難信之法
的因緣。
由上段可知,釋迦佛成佛前,喜歡挑戰高難度,就好像玩遊戲總是用地獄模式開局,難度高
但經驗升得快。或許我們前生都曾發願要來地球歷練,無量壽經云,在娑婆世界修行一天,
等於極樂世界修行一百年,釋迦牟尼佛是我們的榜樣,祂的求道精神也是我們學習的目標。
作者: worldrr   2024-12-19 10:08:00
經文是透露出求道之心 看起來很像利用這個局換果位(升等級)沒有說是為了慈悲
作者: bc030021 (daily)   2024-12-19 12:35:00
老實說這是法身菩薩的境界,法身菩薩在地獄應該也不受苦所以我們凡夫的角度先培養平等理性與同理心就好,這是我的看法
作者: devil0915 (微笑殺手)   2024-12-22 11:35:00
感謝分享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