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請益] 兩頭俱坐斷 不思善不思惡 是何境界?

作者: Tyler0914 (Project Mayhem)   2014-06-25 10:27:51
※ 引述《Mian1997 (免)》之銘言:
: 在這個世界不管做什麼事都有兩極
: 在做決定或是任何動作的時候 哪怕是跟人講句話 替人解難
: 都會感受到這兩極
: 不管我怎麼說 怎麼做 都會有害處 甚至都無益處 只是挑個好一點的而已
: 不管如何做總歸都來自人的經驗
: 而人的經驗 都不是成功的
: 這人生就像一個圈圈 當你被提問時 問題來到時 這個緣起時
: 就已經入了別人的圈圈裡了 只能照別人的遊戲規則玩
: 一開始就沒有選擇 怎麼做都不利
: 常常就感受到這種矛盾
: 不由自主的 就在這叉路口上頓了一下
: 然後就會有不一樣的念頭跑出來
: 可以跳出這個圈圈 讓人可以不用背這兩頭苦果的答案
: 它就像在說:我管你們的
: 我想請教 這是何境界?
引述《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所言:
「是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於一切法雖無所取,而能成辦一切事業。」
所謂的「不思」並非大腦一片空白的無記空境界。
「不思善惡」典出自六祖惠能大師對惠明開示的內容,因此有必要先釐清他這
  「不思善,不思惡」裡「不思」的真正意義。
惠能大師在聽五祖講《金剛經》時大悟,避走南方多年後出來演宗說法,自述
  他所得的禪法就是「無住為本」。
「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簡單來說,就是「無住
  善惡的那個,就是本來面目。」這裡講的「不思」並非有出入、有生滅、有對立的心
  態,更不是無記空的境界。
「不思善惡」在《六祖壇經》裡不只出現過一次,例如:
  「自心無所攀緣,不思善、不思惡,自在無礙,名解脫香。」
────────────《六祖壇經‧懺悔品》
     惠能大師在這裡講得比較明白了,「心無所攀緣」就是「不思善,不思惡」,
  由此可獲得「自在無礙」。「心無所攀緣」與當初讓他開悟的《金剛經》上所說的
  「無所住」乃同義異名。
縱觀《六祖壇經》處處可見惠能超愛用「不思善惡」來教導他人達到「無所住」
  的境界,或許這是他本身辭彙使用上的習慣。例如:
「學道之人,一切善念惡念,應當盡除;名無可名,名於自性;無二之性,是名
  實性,於實性上,建立一切教門,言下便須自見。」
─────────────《六祖壇經‧頓漸品》
    「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淨心體,湛然常寂,妙用
  恆沙。」
─────────────《六祖壇經‧護法品》
由此可見惠能大師慣用的語彙「不思善惡」,它真正的意義是「無住善惡」,以
  這個心要才會「得入清淨心體,湛然常寂,妙用恆沙。」
既然「不思善惡」就是「無住」的同義異名,那「無住」又是個什麼境界,詳見
  《金剛經》了。大家共勉之。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