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律海十門》(20) 三聚淨戒之間的關係-1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4-07-12 07:47:33
《律海十門講記》 (20)
智敏上師
乙一 三聚戒聯帶關係
先說三聚戒的聯帶關係。菩薩戒裡邊三聚淨戒:別解脫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
這三聚都是菩薩戒裡邊的支分。這裡講的是菩薩戒裡的一段,即別解脫戒跟攝善法戒、饒
益有情戒的關係,現在我們講的是別解脫戒,就把這一段引下來。
丙一 缺律儀戒攝善不生生亦不全不勝(一頌半)
「不具精嚴律儀戒(七眾律儀或無或有但學不修修無次第或不殷重)
攝善(戒度以十善為體)無成他方懼 (有情萬類怕你害他)
施戒忍進次第興(雖有超越而不殊勝)
戒度性戒十善體(此與律儀戒同體戒度缺餘度無用)
靜慮緣缺(不得資糧故)得復失(如蟲食木)
雙運般若但言論 (所謂止觀雙運勝義不離只言說爾)」
這個律儀戒,包括七眾別解脫戒。要得菩薩戒、修菩薩戒,必定要先受過律儀戒,一
般說,至少要受過五戒、八戒,才是受菩薩戒的法器。當然,直接受的也有,但是從殊勝
的來說,先要受過一個別解脫戒,然後進入菩薩戒。
菩薩戒裡邊也有共同的別解脫戒,這個我們以前講過,有不共的別解脫戒,有共的別
解脫戒。菩薩戒裡邊的別解脫戒是共的,主要是離開身口七支的十善戒。而不共的別解脫
戒就是沒有受菩薩戒之前的別解脫戒,這個是不共的,單獨的。
這是各是各的,兩者之間有共同性,但又不是絕對一個東西。一般說,在受菩薩戒之
前,先要受不共的別解脫戒。受了之後才是菩薩戒的法器,這是最殊勝的。
「不具精嚴律儀戒,攝善無成他方懼」,假使你受菩薩戒,而不先嚴格地、精密地受
別解脫戒的話,那麼攝善法戒「無成」,不會成功。而且「他方懼」,人家還害怕你。
這是為什麼呢?別解脫戒裡邊,身口七支,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言、不綺語、不
惡口、不兩舌,等等,如果這些律儀戒你不受(不具備),單是去做攝善法戒(六度)。
假使你行佈施,人家就對你懷疑、害怕:「那些別解脫戒你都不嚴持,你給我東西,
你是不是要害我?」比如釣魚,魚鉤上掛一點蚯蚓,佈施給它,引誘魚兒來吃,但是它還
沒吃到一半,就被釣上來殺掉,給人吃。
你是沒有持不殺、不盜等等律儀戒的人,你給人家東西,人家就害怕:你佈施給我東
西,是不是等我上鉤後你就把我殺掉?或者目的是要偷我的東西?或者搞淫欲等等什麼的
?都會懷疑的。
這個事情(行佈施),你沒有別解脫戒的話,攝善法戒是搞不成功的,人家都害怕,
不敢接受你的。
別解脫戒跟攝善法戒的關係,別解脫戒是攝善法戒的基礎;沒有別解脫戒,攝善法戒
是搞不成的,人家害怕你,不敢接受你的佈施。
「施、戒、忍、進次第興(雖有超越而不殊勝)」,這是攝善法戒,也就是六度,佈
施、持戒、忍辱、精進,是按照次第一個一個上去的。修的時候,最容易的就是佈施;佈
施基礎有了,修持戒;持戒之後,忍辱,再精進,最後禪定、般若。
在菩薩的十地裡邊,也是初地圓滿佈施度,二地圓滿戒度,三地圓滿忍度……,一個
一個地圓滿,都是有層次的,按著次第,不能超越。若你戒都沒有,後面的忍、進、禪定
、般若當然也不會有,前面的佈施也不圓滿。
這個六度,是每一度中都有六度。如果在佈施裡邊沒有持戒,沒有忍辱,沒有精進,
你這個佈施也搞不圓滿。如果沒有般若的話,佈施僅不過是佈施,不能叫波羅密。
佈施波羅密一定要有般若在裡邊,能施、所施、中間的施法都是三輪體空,這樣子三
輪體空之後才能叫「佈施波羅密多」。不然的話,佈施就是佈施,不能到彼岸,只是世間
的佈施。那些善是世間的善,你要證到「波羅密多」的話,決定有般若的成分在裡邊。所
以說如果缺了一個,這六個都不會完整。
「戒度性戒十善體(此與律儀戒同體戒度缺餘度無用)」,在六度裡邊,戒波羅密多
的體性就是十善,身三、口四、意三。在菩薩戒裡邊,別解脫戒的體就是這十個善法。這
十個善法沒有做到的話,你看看你做事情能行嗎?最起碼的要求是要做到這十個善。
施、忍、進,前面的施沒有戒就不能完整;尤其是後頭的,沒有戒就不能完成忍,沒
有忍就完成不了精進,都是按照次第來完成的。
那麼靜慮呢?「靜慮緣缺(不得資糧故)得復失(如蟲食木)」,沒有戒的資糧,靜
慮也不會得到,因為因緣不夠。在《禪定品》裡說:「因緣具足,則能得定。」因緣不具
的話,靜慮的定也得不到。
有的人他沒有持戒,他也得定,這個定是不可靠的,今天得了定,明天不一定來。「
得復失」,偶爾得到之後,還會失掉。他下面旁注說「如蟲食木」,那是一個公案。
過去有一個人,把一根竹竿子劈開來一看,裡面有「天下太平」四個字,這四個字是
怎麼來的呢?是白螞蟻蛀的,它們吃樹皮,恰巧吃出這四個字。也沒有人教它們,它們自
己碰巧把樹蛀了這四個字出來。這是偶爾碰巧的,下一次再叫白螞蟻蛀那四個字出來,搞
不成了。只是碰巧得了一下定,下一次要再得定的話,不會了。
我們修行人經常有這些事情,這一天坐得很好,定的味道很強,甚至於可以看到一些
東西。但是你明天希望再現這個境界,沒有了,甚至一輩子都不現。為什麼?偶爾得到的
,過去的善根,一刹那一閃過就完了。這也是因緣沒有具足,僅不過是偶爾這麼現一下,
你想把它保持下去是做不到的。
修禪定(靜慮)也一樣,你如果沒有戒的話,得不到禪定,因為因緣不夠。即使偶爾
得到一下,也僅就是這一下子,不能保持,「得復失」,得了之後還會失掉。而若有戒的
基礎,就不會失掉,除非又犯戒。
大家都知道的那個公案,「王女接足失通」。一個外道,得了禪定、有了神通,是具
五通的外道。只是國王的女兒的手一碰,他的禪定就沒有了,神通也就沒有了。所以對五
欲如果沾染的話,外道的通都尚且起不了,何況佛教的無漏定?那更難了,得不到的。
「雙運般若但言論(所謂止觀雙運勝義不離只言說爾)」,「止觀雙運」,修定的時
候,先是修止,把心定下來,定下來之後再修觀。
當你修觀的時候止的成分會減下去,當你修止的時候觀的成分會減下去,總是有所偏
,一個強一點、一個弱一點。等到你修得成熟以後,修止把觀也帶起來,修觀把止也帶起
來,止與觀兩個能夠雙運,均衡地一起起來,這是修禪定得到成就的最後一個階段。
你要達到「止觀雙運」這個高級階段、「般若」出現,而沒有戒的話,那是空話。「
但言論」,只是嘴上說說而已,實際上做不到的。所以說要得止觀雙運也好,要得勝義的
般若也好,你沒有戒的話,都是空話!紙上談兵,根本就做不到,不會出現的。
作者: AnpingTW (七月七日安平見)   2014-07-12 07:57:00
阿彌陀佛!感謝分享!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4-07-12 08:28:00
《律海十門講記》主要是依宗喀巴大師《律海心要》。
作者: a1014a (正法將興)   2014-07-12 19:58:00
隨喜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